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銅羅小學 陸 瀅
如何在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程中挖掘學生創新能力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銅羅小學 陸 瀅
勞技教育已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焦點與核心,啟迪學生智慧,挖掘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光榮而迫切的使命。而勞動與技術課程又是一門有無限廣闊創新空間的學科,因此,在小學勞技課加強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勞動,熱愛勞動,培養在德、智、體、等方面和諧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學 勞動與技術教育 創新能力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下面我談一談自己的淺見。
由于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程是一門比較綜合性的學科,它不止注重知識的系統性,還對知識的科學性、實用性、可操作性以及技能訓練等方面同樣注重。由于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程教學內容有著其特殊性,教學條件又受到一定的限制。傳統的勞技課教學其實就是紙上談兵,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了。因此,我們認為,首要問題是要努力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探索創新型課堂,提供有實效性的實踐場所,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勞動技能,培養創新能力。
勞技教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不僅要掌握自我服務勞動和一般的家務勞動等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觀察思維創造和精神。只有發揮了想象才能有更好地創新思路。因此,在勞技課課程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以及對勞技課動手實踐操作過程中的興趣,來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從而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進而拓寬學生的思路,從此為學生打開想象的翅膀,展開豐富的想象,激發每位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和發展每位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紙工勞技課教學過程中,有些學生的紙工作品,折出的花樣非常多,有一些很新奇,有一些作品可能連老師都想不到。這個時候,就其想象力方面我們應該給予非常大的肯定和鼓勵,對其的作品給予很好的表揚,這樣一來,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創作的興趣,鼓勵了他們大膽發揮想象力進行創新。也只有敢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充分發展學生創造的才能,為創新迸發出燦爛的火花。
創新思維是思維活動的最高形式,是創新能力的核心,每一位教師應樹立“為創新而教”的教學理念,教學中隨時捕捉和把握“培養學生創新”的機會,多留給學生創新思維的空間。在勞技課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們多設計些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打破原有思維的定勢,再通過大膽的嘗試和不同的探索,對原有制作方法進行不斷地改革和創新,才能發展學生創新思維,這是一種非常有效地途徑。課堂上的實踐操作中,要打破傳統教學思維定式,多留些創造空間讓學生充分自由發揮,不斷積累點點滴滴具有創新意識的閃光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精神是個人競爭的重要品質之一。勞動與技術課程教育具有綜合性、實踐性、技術性和創意性,它給學生提供了進行小制作、小發明的氛圍,創造了學生動手動腦的有利環境。課堂上的實踐操作中,要引導學生由仿制向創意的發展理念。在參加一些科技創意活動中,引導學生多搞創造發明。自主創意、合作探究,通過多種方式來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勞動與技術課程教育必須從起點抓起,讓學生先初步掌握勞動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進而再開發潛能創新。“讓課堂上時刻充滿著生命的活力”,才能使得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這樣看來,我們必須將創新的空間、學習的自由都還給學生。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努力開創主動探索的空間,給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手嘗試的過程,留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從中獲取知識,鍛煉技能。試想,如果老師在每件事上都是手把手地去教學生,那學生怎么會有動手的興趣,怎么會有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又如何去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呢?所以,只有在勞技課堂上,提倡學生自主學習,留給學生“自由”空間,努力為學生創造“自由”,讓學生成為學習實踐的主人,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育心理學研究證明:正確的評價,適當的表揚和鼓勵,能夠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要培養每位同學的創新精神,就必須以正面鼓勵為主。
1.正確評價學生的創作成果。一直以來教學過程中,大部分老師都是以學生是否模仿了作品,是否掌握了教授的知識為評價標準,來評判一個作品的成功與否。其實,這樣的教學評價結果未免太過于片面,讓學習的過程顯得比創作的結果更為重要。學生可以在活動中體驗到快樂,產生科學興趣,體會到我們悠久的歷史文化,產生民族自豪感,了解了制作的過程和方法,雖然作品不是很完美,就教育而言目的已經達到了,所以教學評價內容要盡量變的豐富、靈活些。
2.除了對學生的創作成果進行評價以外,我們還應該正確評價學生的制作過程。比如,制作過程中學生的勞動態度,對方法技能的掌握運用,以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團結協作、衛生行為習慣等等這些方面,都應該作為教學評價的內容、評價的手段、評價的方法。
3.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將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進行結合;將小組的評價與組內的每個人的評價進行結合;將書面材料的評價和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進行結合;還可以將課外家庭、社會評價進行結合。通過多種方式的結合給學生以激勵,最大程度地保護學生的奇思妙想。那么,他們就會對學習充滿著渴望,在渴望中發揮想象力,激發創新精神,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成功和喜悅。
【結 語】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成功者。”勞動與技術課程教學為學生創設了施展才能的有利環境,提供了思考與動手的好機會,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使學生潛在的創造力得到了發揮,讓創造成為勞技課的追求,讓我們的孩子在勞動中學會生存,學會創造,使無數學生創造力迸發出艷麗的火花,而且常開不敗。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11)
【2】施致良.中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教學案例專題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3)
【3】曾慶偉.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案例與專家點評.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