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唯亭實驗小學 孫 晴
與時俱進,用信息技術的眼光來踐行葉圣陶思想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唯亭實驗小學 孫 晴
“教是為了不教”思想,是葉圣陶先生的教育名言。如何將此教育理論思想具體落實到我們的教學中,授之于學生們呢?一線教師們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將結合信息技術教育——未來教室雙板互動的使用輔助教學粗淺地談談個人的見解。
教師為了不教 教育 創新 技術
一直很欣賞《學記》中“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這句話。的確,經過學習才知道自己知識的不足,經過教授才知道自己知識的困惑。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經常走的一個誤區就是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導致把握學情有偏差,于是預設得不夠,在課堂上學生的問題就凸顯出來。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必然導致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老師上得累,學生聽得煩,沒有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理念,久而久之,學生懶得思考,只等著老師把“食物”嚼爛了,吐給學生吃,他們猶如嗷嗷待哺的雛燕,永遠離不開母親的翅膀。接下來,以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江雪》一課為實例,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教是為了不教”“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它們相互依存,辯證統一。在本堂課中,我先通過教的“手段”,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以達到我在課堂后面讓學生自主理解學習的“目的”?!督肥翘拼娙肆谠囊皇咨剿姡枋隽艘环涎┚皥D。內容比較簡單,所以在課前我做了3分鐘左右的導學微課,和同學們講解了詩中的一些重點詞語讀音及釋義等陳述性知識,讓學生初步了解詩歌的畫面感。盡管微課做在課前,充分預習在先,可是試上過程中仍有個別孩子對于“蓑笠翁”的讀音以及釋義不太明確。為了加強鞏固訓練,在上課伊始,我設計了課堂小練,選擇題一,通過圖片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對“身披蓑衣”和“頭戴斗笠”有了形象直觀的認識,并以板貼書寫注音放在黑板一角,以便還沒有完全掌握認讀的孩子再次加強記憶。而對于選擇題四我沒有做更多的講解,就要學生出現分歧,到底是悠閑自得的詩人還是孤寂清高的呢?帶著問題走進古詩,更有針對性,到后來聽到柳宗元的自我介紹結束后,再讓孩子來回憶本題,此時大家會明白,哦,原來詩人是孤寂清高的,是不愿意同流合污的。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先讓學生自主在畫面中回憶所學過的詩歌,進行鞏固性練習,緊接著,是學古詩想畫面,引導學生能根據具體語境(語言情境)和任務要求,分別在口頭和書面語言表達中嘗試著運用自己獲得的言語活動經驗,力求做到交流順暢,文從字順。并以未來教室雙板互動的功能,拍照上傳,展示學生的書寫內容,還可以利用隨手寫在上面圈圈畫畫做修改批注,也可以對比觀摩,評選作業紙上內容優秀的孩子并統一下發到每一臺平板上,供其他同學觀摩學習,這樣更快捷直觀,學生模仿學習起來也比較容易。最后通過對本詩的學習,總結方法,拓展延伸五年級的一首《題秋江獨釣圖》,這首詩剛好是詩人王世禎應朋友之邀為一幅畫《秋江獨釣圖》題詩,是一首題畫詩。整節課真正的做到了在詩中聯想畫面,在畫中做詩。我給出詩歌的注解,此時學生們便可以運用剛剛總結四種學習方法,來進行小組間的主動合作學習,那樣自學起來就更有目標性了。通過兩首詩,兩個釣翁形象的對比,指導學生們發現其中的不同,還是貫穿始終的那個問題,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學生輕而易舉地說出是比柳宗元悠閑自得了,一曲高歌一尊酒,多么逍遙自在的釣翁?。?/p>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幫他們找到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這是尤為重要的。既然是“語文與信息技術的融合”,那么信息技術的運用就是為語文知識更便捷、更有效的服務,而不是形式主義上的為了信息技術而技術。不可整堂課上下來,給人一種走過場,形式主義的感覺,更甚至是沒有將語文核心素養扎實地教授到孩子們的心中。緊緊圍繞葉圣陶“教是為了不教”,不是全然放手讓學生去漫無目的地自學,那是盲目地“不教”;也不是一味填鴨式,良莠不分全部倒給學生,那不是“教”。
在呈現課堂小練選擇題時,孩子們在規定的時間提交了自己的答案,屏幕上一一呈現出柱狀圖,表示學生的選項情況,機智地抓住選擇錯誤的學生進行問題的引領,來采訪采訪,問一問這一題做錯的孩子,你當時是什么想的,為什么要選擇這一選項?理由是什么?這樣,老師有意識地方法引領后,做錯的孩子才會更加深刻地記憶此題,而已經會做的、選擇對的同學則不必對其大張旗鼓地再去啰嗦,直接通過雙板互動功能為他們點贊即可。因為導學單上的四個選擇題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所以在課堂上一呈現出孩子的答案即可大概判斷出孩子們對此首古詩的理解掌握程度。
在學生寫話拍照上傳互動環節,有些孩子對于前兩句的詩歌只是停留在表面膚淺的理解上,說說可以,真正化作習作語言讓他們來寫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在課堂上靈活地利用雙板截圖發送的功能,將已經提交的優秀寫話再推送給在座的每一個孩子,對于還在苦思冥想的孩子來說,別人的寫話就是他的及時雨,他可以參照別人寫的內容,取其精華,去其糟怕,進行再次加工。
自主、創新,得其法、知其趣,學生才能在語文學習中融會貫通、舉一而反三,自主分析文章,定位靈感習作,進而拿起智慧的鑰匙開啟知識的大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們只有這樣做,再與時俱進,輔助以“語文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將抽象的知識形象、趣味化,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將“教是為了不教”教育思想落實地“潤物細無聲”。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M】.1980
【2】馮巖.《葉圣陶“教是為了不教”理論及其現實意義》【M】.社會科學學刊,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