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塘市小學 季曉平
民間藝術,讓美術課綻放異彩
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塘市小學 季曉平
新課程標準提出:“特別重視優秀的中國傳統美術和民族、民間美術,弘揚優秀民族文化,體現中國特色。”由此可見,讓民間藝術走進美術課堂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走進民間藝術,能夠豐富美術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
民間藝術 美術 興趣
民間藝術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是生產和生活的產物,它具有濃厚生活氣息和鄉土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氣魄和精神。隨著城市化的進程,民間藝術離我們越來越遠,走進民間藝術,既能夠讓我們的民族文化得到傳承,又能夠豐富我們的美術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美術課中,民間美術的內容是最受學生歡迎的,各色的彩紙,豐富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體驗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民間藝術的神奇和偉大。作為教師,我深刻把握教材內容,抓住教學重點,做到有效教學,讓學生在民間美術的世界里得以充分展示,從而體驗民間藝術的內涵。
在五年級第7課《偶戲》一課中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木偶奇遇記》的片段,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欣賞《木偶奇遇記》的過程中,需要學生考慮,小木偶匹諾曹是怎樣制作的?為什么叫做“木偶”?學生通過思考回答,匹諾曹是用木頭做成的,所以叫做木偶。為此,引出了本課的內容《偶戲》。隨后,我通過多媒體帶領學生了解了偶戲的種類,并知道偶戲來源于布袋戲。隨后,我們又觀看了皮影戲的片段,讓學生了解皮影戲的表演和幕布背后的情景。最后,還讓學生將布袋戴在手上進行表演。這一系列的活動充分的調動了學生對偶戲的好奇心,促使他們主動地去了解偶戲的類別,并對木偶的制作充滿了極大的興趣。立足教材,有效滲透,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讓學生學到了知識。
新的課程標準下,民間美術課程的比重在課本中越來越大,教師以教材為根本,通過有效滲透,讓學生了解民間藝術,走進民間藝術,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他們在民間藝術的創作中理解民間藝術,愛上民族文化,并將之不斷地發揚光大。
民間藝術,根植于生活,折射著生活。一些優秀的民間藝術作品,都體現了人們的衣食住行,反映著勞動人民特有的審美意識。學生如果只是在課堂上去接觸民間藝術,他們就不能深刻領會民間藝術的博大精深,只有走進生活,才能真正的了解民間藝術,才能抓住民間藝術的根。
在三年級上第10課《民間面塑》這一課中,為了讓學生真正的了解面塑的起源和面塑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我讓學生利用假期帶著學做面塑的任務去深入生活,拓展屬于他們的第二課堂。為此,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去了解面塑的歷史和制作手法,有條件的學生甚至通過實地勘察的方式,知道了面塑來源于各地的寒食節或七月十五的祭祖,饋贈親友的活動。所塑的大多是動物或飛禽的原形。動物的面塑造型大多重點夸張頭部比例,增強尾部動感,夸大其嘴部、眼部,具有擬人的效果,塑的人物設色濃艷、對比鮮明。通過深入生活,學生知道面塑使習俗成為了一種充實的文化,習俗又為面塑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了土壤和空氣,最終使民藝和民俗成為一種文化的整體。走進生活,讓學生深刻認識了面塑的形成。
走進生活,讓我們課堂上的民間藝術得以拓展,得到延伸,不僅能夠增長學生的見識,還能夠開闊學生的眼界。走進生活中的民間藝術,讓學生在實踐中切身體驗民間藝術的文化底蘊,了解民間藝術的制作手法,體會民間藝術的創作內涵,對學生更好的學習民間藝術,傳承民間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
“藝術,是心靈的交流與對話”,民間藝術的形式多樣,內容繁多,作為美術教師也只是懂得一些民間藝術的皮毛。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民間手藝,學習更多的民間文化,在課堂上我以多種形式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去接觸民間藝術,加深對家鄉民間藝術的熱愛。
在四年級上冊19課《剪紙中的吉祥紋樣》一課中,當我們了解了我為同學們請來了當地有名的剪紙藝人。老藝人不僅和同學們互動還為他們表演了剪紙的絕活。在互動活動中,老藝人邊剪紙邊為學生解釋每幅剪紙所象征的意義。老藝人首先剪了兩只喜鵲,隨后一枝梅花又出現在了我們的眼前。老藝人讓學生按剪紙內容的先后順序說出剪紙的名稱,學生能夠說出喜鵲象征喜字,梅花象征眉毛,連在一起就是喜上眉梢的意思。按照這些方法,學生相續說出了連年有余、事事如意等剪紙作品象征的寓意。隨后學生說出吉祥的詞語,老藝人為他們剪紙表演,在這個互動活動中,學生目睹了老藝人剪紙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欲望被成功的激發出來。他們積極的向老藝人請教剪紙的方法,了解剪紙文化,還和老藝人一起學起了剪紙。一節課下來,學生學會了好幾種吉祥的剪紙紋樣,讓我們的美術課綻放異彩。
在民間藝術的學習道路上,為學生搭建學習、展示、了解民間藝術的平臺,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夠為學生更好的學習民間藝術創造有利的條件。搭建平臺,多元展示,成功的吸引了學生對民間藝術的興趣,讓學生在民間藝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遠,讓我們的美術課堂大放異彩。
民間藝術走進課堂,給學生創造了了解民間藝術,讀懂民間藝術的機會,也為民間藝術的延續和傳承找到了最好的方式。在對民間藝術的學習中,學生懂得了熱愛生活,提高了動手能力和動腦能力,并在民間藝術的熏陶下,學會了造型創新,手工創新,讓美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異彩紛呈。
【1】殷霞,單佩華.建好、用好民間藝術教育資源【J】.學前課程研究,2009(04)
【2】高亮.推進民間美術 強化美術教學【J】.新課程(上),2016(03)
【3】李穎.將民間美術資源引入小學美術教學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