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生活
——讀《談美》有感
河南省鄭州外國語學校高一年級(10)班 吳昊卓
讀過一篇題為《藝術也需無用之用》的文章,寫當今的人太注重有用之用,而忽視了無用之用,藝術本需無用之用,可現今的人竟為了藝考而學藝術。這篇文章十分引起我的同感。藝術本來源于生活,又從生活中升華出來,以具有美的特征的形式展現出來。藝術本是真實而虛幻的,憑心境而起,有感而發。有形的載體承載了無形的感受和藝術美。而《談美》一書,極好地向青年讀者提供了一個可以感受藝術的無用之用的渠道。
本書的第一篇便講“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這三種對事物的態度。書中寫到:“就‘用’字的狹義說,美是最沒有用處的。”“真和美也是人生中的一種饑渴——精神上的饑渴。”“你遇到一個沒有精神饑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斷定他的心靈已經到了疾病衰老的狀態。”可見,人生不該只追求實用。追求實用時我們是社會大環境中的一個個勞動者,可追求美感時,我們可以在內心做自己的主宰,沉浸在藝術的世界,在紛擾的人生之外為自己的靈魂尋一處棲息地,著實是一件讓精神得以升華的事情。所以,藝術真的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撐。
藝術與生活是不可割裂的。藝術離開生活,便失去了價值,而生活離開了藝術就會缺少了表達,缺少了美而了無生趣。這可以說明為什么一些藝考并不是考藝術,因為一部分已經是為了“掙口飯吃”而服務了。而不是學生們真的喜歡藝術,想用藝術去表達。藝術,不該是你靠它吃飯,而該是你懂得它的美,而且你要靠它表達你自己。
作者又說“藝術需與實際人生有距離。”人人都有各種經歷,可藝術家們會把它變成藝術,一般人卻做不到。就是因為藝術并不完全照搬生活,只是把生活放在合適的位置,不力求準確無誤,而是提取其中的神韻,才能成為藝術。“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經驗放在一種距離去看,所以感情盡管深刻,經驗盡管豐富,終不能創造藝術。”
在本書的最后一章,作者用了他在阿爾卑斯山谷中看到的標語“漫漫走,欣賞啊!”作結,奉獻給青年讀者。提醒的正是時候,這個時代是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人人一心工作,謀求發展,匆匆忙忙疾馳而過,錯失了多少好風景?本來身邊有很多美景,卻一個個錯過,生活變得索然無味。所以抽出空閑時間,還是卸下沉重的包袱,輕松地騎上單車,上路吧,去尋找我們錯失的美景,尋找生活中未知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