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練”促“講”的作文講評探究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第一中學 吳曉嵐
作文教學重視“作后講評”,就是學生在前面自由自在地以自己的方式跑路后,教師在后面關注、傾聽、關照、扶持、幫助,這是共識。但目前作文講評課幾乎都變成了“新聞發布會”,成為老師的“一言堂”,學生被動地接受老師的“講”與“評”,而沒有了再試再走。即使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往往還是無動于衷,這就是教師們常抱怨的“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卻收效甚微”。
我們“能不能把古老的傳統變一變,讓學生處于主動地位呢?”(葉圣陶語)其實,作文講評也有個傳授方法、培養能力的訓練問題。要保證講評效果,必須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以發揮學生在講評中的主體作用。我以為應該是每次講評時,要圍繞講評專題,有的放矢地安排練習,讓學生從進一步的練習中獲取理性認識。練習的專題應從學生的習作中而來,如發現學生行文的精彩之處,由此引出一個訓練點,由個別至全體;或發現學生行文上存在的一個普遍缺陷,由此引出一個訓練點,由缺點而練成優點,總之是歸納出習作中帶有共性的問題,進行行之有效的強化訓練,由此讓他們舉一反三。下面就幾個案例來談談筆者在議論文作文講評過程中常用的“練習式”作文講評的方法。
審題立意是材料作文的第一關,作文中學生常常因為審題立意出現偏題、跑題的現象,以致降低了作文質量。我們可以在學生某一次作文之后,將其有代表性的觀點羅列出來,形成一個審題立意專項訓練題,讓學生在自己的觀點之上進行比較、辯析,通過觀點的比較、辯析,自然也會進一步分析立意優劣、成敗的原因。真正做到取長補短,從而獲取立論技能。因為這些觀點來自學生自己,比較容易激發學生的再學習的積極性,做講評課的主人。而如果只灌輸,讓學生知道什么觀點可行、什么觀點不可行,即便更進一步講解其中原因也很難激起過多的波瀾。
例如,針對新材料作文題:“稍多一點的二氧化碳氣體能較好地保護大氣層,可是超過了一定底線就產生了溫室效應。世間萬物都有底線,越過了底線就會引發意想不到的后果。人也一樣,經商的雖然常常要使用心計,但如果坑蒙拐騙、傷害百姓,那就是違法犯罪;做人許多時候難免要蒙污受垢,忍辱負重,但如果奴顏媚骨,卑躬屈膝,那失去了做人的尊嚴……”,學生擬定了如下典型標題(觀點):(1)守住心靈的底線;(2)站在底線上說“不”;(3)心中的警戒線;(4)尊嚴,生存的底線;(5)誠信,不能跨越的底線;(6)給官員設置一條“道德底線”;(7)正直和善良——做人的底線;(8)自尊,不可觸動的底線;(9)底線失守是一生的痛;(10)堅守心中的明月;(11)守住心靈疆界;(12)適可而止;(13)凡事要有度;(14)中庸之道。針對如此多樣的立意,課上我們組織學生判斷優劣成敗并分析原因,在濃郁的探究氛圍中大家達成共識:
1.關鍵詞“底線”不能缺位。材料共三句話,第一句的關鍵詞是“底線”,第二句的關鍵詞仍然是“底線”,而且一二兩句的共同點是都強調越過底線將產生不良后果,第三句是由物及人,第一分句從反面說明守不住經商的底線那就是違法犯罪;第二分句說明當人遭遇屈辱而守不住做人的底線時,他就失去了做人的尊嚴。通過分析材料,我們發現雖然沒有話題,但材料的指向性非常明確,關鍵詞就是“底線”,而且內容都共同指向不提倡越過底線,越過底線必將產生種種不良后果。⑾⑿⒀⒁標題里最好要出現關鍵詞“底線”或語意相近詞。
2.可添加語素,化虛為實。如心靈的底線、道德的底線、文化的底線,控制底線、堅守底線等。但添加的語素在行文中出現的頻率不能高于關鍵詞“底線”如⑷⑸⑻則處于并舉的位置了。解救的方式是用其他的語言多角度渲染,如“商人的底線是要講究誠信。作為商人,總是唯利是圖。利潤,是他們追求的唯一目標。于是,眾多商人信奉著“無商不奸”的至理名言,拋棄了做人最起碼的準則”
通過課堂的比較、辯析,學生就能通過這一道題的立意而知材料作文立意的“抓住關鍵詞”“添加語素”等一般性材料作文立意的基本原則,從而在一個“點”上達成了“教是為了不教”的作文講評教學效果。
在議論文寫作中,論證是寫作的核心,議論文的價值主要體現在論證的質量上。論證的到位與否,是議論文是否具備說服力的核心要素。在保證論據合理、有效地前提下,還必須對論據進行充分的理解、闡釋、分析、綜合,充分表達自己思想和觀點,揭示出事例和論點之間內在的邏輯關系,使之緊密地融為一體,材料的論證作用才能得到凸顯,文章才有邏輯力量,才能使文章既有“據”,又有“理”。而論證不夠嚴密之處很容易被學生忽略,有時甚至被考場評卷教師在匆匆忙忙中忽略,尤其是一些貌似優美的論述很具迷惑性,就可以通過展開辯論給予引導。
例如“底線”的話題,有學生這樣展開論述“揮一揮羊鞭,蘇武在蕭瑟秋風中持節而立,他堅守人格的底線,任憑衛律威逼利誘,誓死守節,在漠北中站出漢家的堅毅;抖一抖衣袖,朱自清在硝煙戰火中憂愴不已,他堅守人格的底線,寧死不吃美國的救濟糧,在困頓中挺起了中國的脊梁;招一招手,比爾?蓋茨為慈善事業帶來福音,他堅守人格的底線,拋棄了他人的不解,寧可散盡家財,為貧困的人們送去關懷……對于人格的底線,蘇武的堅守在于不屈于權貴,威武而不屈;朱自清的堅守在于對國家的熱愛,貧賤而不改志;蓋茨的堅守在于身為富人,富貴而不亂其本志”,這樣的論述很有迷惑性:文字優美,舉例典型??尚羞€是不可行?問題到底在哪里?學生是困惑的,顯然很適合展開辯論,筆者在課上讓學生展開充分的研討。
辯論過程,反方引進另一段論述:“任何事情都應該守住一個底線:生命忍耐的底線是不死,生存是生命的“底線”;貧窮守德的底線是不偷;做官許多時候雖然不能造福一方,但應該守住的底線是不貪不腐;經商的雖然常常要使用心計,但是要守住的底線是不坑蒙拐騙;做人許多時候難免要蒙污受垢,忍辱負重,但要守住的底線是不能奴顏媚骨,卑躬屈膝……”
從而得出結論:“底線”論證適宜以破為主因為底線的內涵是指在自然、思想、道德、人格、法律等方面的最低標準,不能突破的最低限度。比如三鹿集團、雙匯集團、達芬奇家居的失信于民;范跑跑越過了道德底線;蘇越因犯詐騙罪,越過了道德底線,倒在了商戰的“血泊”中;孔慶東教授頻爆粗口超越了知識分子道德底線,給自己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身份抹上一道黏稠的黑色;藥家鑫駕車撞人又將傷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等等。
最終達成共識;上述的正面例子不是人作為社會人的底線,反而是崇高品質的體現。雖然舉例典型但并不能產生論證的力量——缺乏說服力。因此,論證時下面這句話不可或缺:個人因為自己思想品德的高低,為自己設立的“底線”有不同,蘇武等人給自己設置的“底線”特別高遠。
充分的研討和辯論對寫作者的震撼是深刻的,對其他同學是富有啟示意義的。
讓學生進行正誤比較判斷往往興味盎然,紙上談兵展開辯論也有一些趣味,而棘手的問題能夠通過當堂的修改練習找到金鑰匙,何嘗沒有飛翔的快樂呢?再次修改的過程實際上是對批改與講評的重點問題的消化和提高的過程,實現再認識上質的飛躍。比如論證中心觀點時,分解分論點是個難題。學生對似是而非的分論點,也往往能夠點出問題,但付諸修改,學生則常常又感到是一個困境,也正因此,更應該設置相應的修改筆試題,促其飛翔。
例如學生在寫話題“較真”時,對話題進行了分論點的分解,但存在著諸多問題。講評時我們針對重點設置了一個題目:請針對同學擬的分論點“較真出精品、較真出真知、較真出成果”“較真需要勇氣、較真需要智慧、較真需要毅力”“較真讓你取得進步、較真為你贏得尊重、較真助你走向成功”談看法。
學生思考后基本能夠形成共識,上述分論點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太籠統,與“較真”缺乏密切聯系,有套作之嫌;二是缺乏深度,在一個平面上滑行。
之后我們針對問題讓學生進入修改階段。通過“曬”修改稿,呈現、放大亮點等修改評點工作,進一步明確方法,提升認識:首先,心中要有題意,寫具體,理解“較真”的涵義,是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執著態度和行為。修改時應具體為:學術上求實務真,工作中一絲不茍,生活中堅持原則;對科學的認真嚴謹,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對事業的堅持不懈,對業務的精益求精,對細節的錙銖必較,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對尊嚴的堅決守護,對權益的堅決維護;與困難不放松較勁,與錯誤不撒手的較真,與邪惡不罷休較量……而從反面說,應是:對雞毛蒜皮無謂之事的斤斤計較,對無關緊要細枝末葉的無謂糾纏,對細小過失的耿耿于懷,對他人錯誤的不依不撓……
其次應層層深入,提高思維能力,加強辯證性。多思考以下關系:較真需要理性(有度),較真與寬容,較真與鉆牛角尖,較真與圓滑,較真與糊涂。就可以有如下深度修改:人與人交往,若過分較真則會使心靈隔膜加深;較真不是無理取鬧,而是據理力爭,維護自身利益和尊嚴;較真是一種態度,不較真是一種氣度。
這樣的深入修改,既學會了完善修改的方式方法,也使一次次的難點問題得以化解。
寫作需要綜合性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僅有知識的積累是不行的,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在實踐中思考,在參與中提高,追求簡約而不簡單的課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