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作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
吉林省輝南縣東街小學 王麗敏
在作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作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能激活學生的寫作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思維品質。
從小學到初中,我們接觸的詞語不斷的豐富,可多數學生只會識字,不會用,甚至想都想不起來,更別說恰當地運用了。因此,平時教學中應注重詞語的積累,讓學生新詞不忘聯想舊詞,以找同義詞或反義詞的方式,提高詞語重視率。如寫高山,由“高聳”一詞可聯想:聳立、屹立、矗立、陡立、陡峻、高聳入云、頂天立地……如寫綠色,由“綠”字組詞拓展有:淺綠、淡綠、濃綠、墨綠、蒼綠、翠綠等。教師在學生自學字詞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出題,讓學生盡力去想,這樣經常訓練,使學生所學詞匯分門別類,并爛熟于心,運用時就方便多了。
聯想性思維的作文訓練,要注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展開聯想,而要合情合理地完成這一聯想過程,就必須準確地尋找到彼此之間的銜接點。如:媽媽,是每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最熟悉的人,也是最可以啟發引導學生展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寫作聯想和想象的。可以由媽媽的外貌聯想開去,如臉、手、頭發、眼睛、皺紋……也可以由媽媽的表情或神態聯想開去。××同學在《媽媽的自白》一文中,透過“媽媽的白發”這一具體形象,聯想到了媽媽對“我”的深切關懷和殷切教導,歌頌了世界上平凡而崇高的母愛。
多向求異性思維的作文訓練,力求引導學生敢于和善于發現別人未發現的東西,見人未見,想人未想,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學生養成觀察習慣,讓學生學會觀察的方法,在平時放寬視野,拓寬思路,把觀察的結果記錄下來,留住生活中的精彩片斷,使其對生活的體驗與日俱增,作文時自然就有了挖掘不盡的素材。
學生養成觀察習慣能力,通過求異思維的作文訓練,使學生對文章的立意角度完成多方位、深層次的發掘。為了更好地配合這一作文思維訓練,我們經常組織召開班級辯論會,如“電腦應該玩還是不應該玩?”“學習能(不能)走捷徑”“看課外書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新年放鞭炮的利與弊”等等。這種形式,既引導了同學們的求異思維,又有利于學習,更有利于作文思維的擴展訓練。
我曾擬一個作文題——《芻議××一文》,這樣的作文訓練,有別于一般的讀后感,它要求學生在認真研讀有關內容的基礎上,不局限于現成的評價,而是大膽質疑,勇于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通過這種形式的作文思維訓練,一方面提高了同學們對閱讀內容的分析、鑒賞能力,另一方面也大大地激發了同學們探究問題的興趣,同時也倡導了作文求異的思維品質。在研究閱讀的基礎上,變死讀書為讀活書,把學習變被動為主動。
通過多向求異思維的訓練,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對任何一個問題的認識,不僅要只知其一,還要知其二,不僅得知其表,還得知其里。
總之,讀與寫要常結合,激勵學生豐富詞匯,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養成良好的寫作思維品質。要積極探索寫作的方法,不斷學習謀篇布局的技巧,就會逐步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