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十中 劉 冰
高中議論文怎樣運用寫作素材
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十中 劉 冰
本文主要分析了學生在以論文寫作中素材運用方面的一些問題,提出了積累素材和靈活運用的一些方法。
高中 議論文 寫作 素材 運用
就高考而言,人們常說得語文者得天下,而就語文而言,人們常說得作文者得天下。議論文寫作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但很多學生卻視之如猛虎,避之不及,唾手可得的分數總是咫尺天涯。究其原因,作文不得其法。除了行文結構的問題,很多是素材的問題,運用素材能力不足。在寫作時不懂選材,選好后不懂如何處理,導致文章文體不清,主題不清,詳略不當等一系列問題。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多引導學生觀察體驗積累,更主要的是要學會素材的運用。
1.腹中空空,材料陳舊
在作文寫作中有幾個名人總是站在出鏡率的榜首,如司馬遷、屈原、陶淵明、牛頓、愛因斯坦等。無論什么題目,什么觀點,都總是一成不變的用他們幾個來撐門面,還美名其曰,典型,除此之外很少能結合論點寫出更新鮮、更有說服力的例子。很少關注現實,缺乏對新鮮事物的敏感,更別提活學活用,這充分暴露出很多學生日常閱讀面較狹窄,生活單一,缺乏豐富的想象能力與聯想能力。“說自己的話,抒自己的情”,大多數學生都無法做到這點基本要求。
2.堆砌材料,不知所云
曾讀過一篇文章,材料實在太豐富了,豐富的足以讓人眼花繚亂,大致有張良、范蠡、伏明霞的急流勇退,韓信、鰲拜的功高蓋主,毛主席吟詩作賦,魯迅先生的棄醫從文,漢初的休養生息,文化大革命時的一味狂熱等等。這些材料沒有分類,也無分析,有點像開雜貨鋪一樣把所有的東西一股腦地擺出來,論點是什么,如何逐漸論證不得而知,只剩下滿篇事例。其實寫論文所需材料并用很多,有四五個典型事例就夠了,關鍵是怎樣挑選這些典型、怎樣才能把這些典型事例分析到位,進而順理成章的證明自身觀點。
3.打擦邊球,不夠典型
在實際寫作中,也有一些學生沒有完全理解透徹材料,所選素材有點牽強附會,不能很好的論證自身觀點;也有很多學生所掌握的材料數量有限,無法找到一切合本論點的材料,拿一個相似材料湊數,以致時常形成材料與觀點無法統一的局面。比如,《平凡孕育著偉大》一文中就有:“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沙成塔,真金生焉。平凡的土平凡的水平凡的沙都孕育著偉大。”該段看似很有道理,但仔細一推敲,我們會發現該例子主要以“積累”的重要性為中心,根本無法充分體現出“平凡孕育著偉大”。
1.注重積累課本內的資源
當今很多學生抱怨只是“全日制”地待在學校學習,整體泡在課本中,缺乏素材,殊不知課本正是很多思想精英的嘔心之作,這上邊有很多經典事例,可以說是吹盡黃沙所得的寶貴金子。據有關部門統計,在三年的高中各類學科里,學生接觸到的中外古今人物可達數100個,接觸到的典型歷史事件也有很多,也有很多是關注現實的,如有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中西文化差異等等,還有詩詞名言,這些資源可以說是學生寫作取之不盡的源泉。甚至很多課文也是議論文的范本,《師說》《勸學》等等,還可從中學習寫作技巧。
2.注重積累身邊的資源
人都是社會動物,置身其間總會“掃描”到各種各樣的人與事,有意識的對這些人事做觀察、積累、思考,資源庫自然充裕。現在資訊發達,我們也可通過報紙、新聞節目積累很多素材。且這些素材的時代性更強、更新鮮、同時還能拓寬自身知識面。不會總是陳詞濫調似地重復地讓屈原從江里跳上來再跳下去,說到愛國時,就是哪幾個抗日英雄。最近的里約奧運會話題多多,跟別人茶余飯后閑聊時,可引用一些事例進行暢談闊論,這樣不僅新鮮生動,而且易激發聊天者興趣。此外,就近年來的高考命題而言,很多時候也是以一些比較時興的話題為主,哪么新聞、報紙上文章的參考加之就會相對較大,可使文章的議論性以及現實性更強。
3.注重積累“精品”中的資源
有文字記載的人類歷史有幾千年,精品書籍浩如煙海,這也是我們積累素材的寶藏。高爾基曾經把書籍比作面包,我們中國人也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蘇軾《東坡文集事略》)書上所寫的內容很多都是前人的經驗總結、智慧的結晶,記得有一位外國作家——坎耶里曾總結說:“書籍是人類的編年史,它將整個人類積累的無數豐富的經驗,世世代代傳下去。”隨作者的不同,也會對同一事物有各式各樣的看法。角度不同,思路不同,高度不同,學生閱讀不經可以開闊眼界還可以提高思維品質。尤其是一些文化名人的文集、博客,內容豐富,材料新鮮,觀點犀利,議論精彩,行文恣肆,堪稱議論文的范本,是學生提高議論文寫作能力的重要參考。
三、學會靈活運用素材
好素材對于議論文來說是錦上添花的事,但光有素材卻不會運用,無異于入寶山不識寶一樣,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對素材進行加工處理。
1.明確主題,準確選擇素材
材料,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論據,它是論證論點的主要根據,同時也是作者建立論點的理由,其主要是為論點服務的,因此其必須一致于論點,也就是材料與論點應存在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要能對論點進行全面支撐,即材料與觀點應統一。若材料與觀點不一致,或者與論點發生了偏離,這樣不僅起不到應有的說服作用,而且易造成文章存在累贅現象,更有甚者會把文章思路阻塞。可以說材料與觀點的彼此統一,這是寫作議論文最基本、最簡單的要求。
有的文章片段論點很明確,選材也很準確,在自己的話語中科學、合理的融化了素材,讓素材與自身作文的思考方向、實際議論角度與中心實現了有機和諧結合,很好地為論點服務,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2. 吃透素材,給材料準確定性
素材本身不存在優、劣之分,就像礦山中的各類礦物質,主要看你的利用提煉目的,因此在選用素材前應先徹底分析透徹自身所選素材內涵,特別是對于一些存在表層意義與深層意義的素材,有時事先推究的不合理,不到位,時常易造成在使用時,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如俄羅斯十二月黨人進行的是一場為推翻沙俄制度的貴族革命,推翻黑暗舊制度是他們進行革命的主要目的,其行為與后來進行的十月革命中的工人階級革命性質完全不同,同時與中國農民起義或無產階級工農革命也不相同,只有對這一點認識到位,才能實現科學、合理應用。但有的學生理解為人民推動歷史發展,人民是歷史的主人,筆者認為這是不夠準確的。而運用十二月黨人的材料來謳歌人的高貴精神,敢于對重重思想束縛進行沖破則比較合適,同時也可運用該事例來對真正的愛的歌頌中。如我的學生在一篇文章中也選取運用了十二月黨人妻子們的事跡素材。她寫道:“這些有著高貴血統的流光溢彩的女性,她們有水一般的柔美,水一般的溫情,但在這玫瑰花叢中孕育起來的柔弱的身體中卻蘊涵著堅韌的生命意志。這已不只是愛情的力量,而是來自女性生命中潛在的善良,對苦難者同情,對黑暗反抗的偉力,這其實就是水的本質。”
3.靈活運用,要多角度審視
材料是立體的,具有多元的屬性,加上不同學生思考角度不同,理解立意不同,一則材料可以挖掘出很多不同觀點。平時要注意多尋找材料之間的交叉點,對材料進行邊緣化處理,寫出個性化的材料。例如司馬遷就可以從不同角度分析:(1)死可以明志,生則可以踐志。司馬遷受累于李陵一案,就算死,也不枉一個錚錚之臣,但他選擇生,讓朋友親人都感到難堪的生。也許只有那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才能證明這一行為的價值。司馬遷隱忍痛苦,開后世史書先河,是中國文人精神的高峰。(2)面對李陵被俘降敵的消息,朝堂上下瞬間凝固了。劉徹目掃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覷,諾諾唯唯,太史公挺身而出。面對精神被閹割的群臣,你是唯一一個敢說真話的男子漢,一個頂天立地、氣吞山河的男子漢!同是寫司馬遷受累于李陵一案的素材,但不同的是例(1)寫出了司馬遷“死可以明志,生則可以踐志”,例(2)寫出了司馬遷“敢說真話”,同一個素材是可以多角度分析的。
溫家寶曾專程來到陜西省銅川礦務局,代表黨中央、國務院看望“11·28”礦難的遇難職工家屬,當遇難的陳家山礦副總工程師牛鐵奇的妻子對溫總理說出“感謝黨、感謝政府”時,溫總理輕輕地搖了搖頭,把臉轉到了一邊,淚水從他的眼睛里緩緩地流下來……同一材料亦可以從不同角度解讀:感動、悲痛、愧疚、責任、同情、愛民如子 ……
寫作文是個日日功,在有限的時間里,要想寫出精彩的文章,既需要清晰的思路,也需要有力的論證,更離不開得力的素材。文無定法,只要胸中有“料”具備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并能靈活運用,那么寫作就成為了有本之木,有源之水。一旦有機會表達,就能靈活運用,厚積薄發。
【參考資料】
黃孟軻.議論文寫作中如何運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