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信息技術提高習作教學效率
江蘇省漣水縣鄭梁梅小學 何愛香
信息技術在習作教學中發揮其圖、文、聲并茂的優勢,真正激發了學生的習作興趣、豐富了習作素材,讓學生習得了習作方法,優化了習作評改,提高了習作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 習作教學
教學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如果可以選擇作業,學生寧可抄寫一篇長長的課文,也不愿寫一篇作文。究其原因,除了自身的惰性以外,還有缺乏興趣的問題、缺少寫作素材的問題和欠缺寫作方法的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廣泛運用于人們的生活當中。在習作教學發揮其圖、文、聲并茂的優勢,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般情況下,學生對習作的興趣不濃,如果能調動學生寫作的興趣,那么完成習作任務就不是一件難事。學生一旦對寫作產生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去寫,快樂地去寫。傳統習作教學中,我們往往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苦口婆心去講解寫作的方法,結果反復指導,學生寫出來的習作不是沒什么內容,就是寫的不夠具體。歸根到底,學生對寫作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寫,是被動去寫,毫無興趣可言。現在科學技術發達了,各種科技產品廣泛運用在生活中,互聯網無處不在,班級大部分建起了QQ群,學校多媒體更是配備到位,教師在習作教學中合理運用這些信息技術,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習作興趣。例如,春天到了,百花盛開,恰逢學習《廣玉蘭》《夾竹桃》,這兩課都跟花有關,我布置學生星期天去游玩,仔細觀察一種花,讓學生帶著相機或手機選擇自己認為最美的花拍攝下來,你拍桃花,他拍梨花,各人選擇自己喜歡的花,傳到班級QQ群里。我選擇一些有利于寫作指導的花,配上優美的音樂,做成課件在課堂上展示。課堂上展示了春天開放的各種各樣的花,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由于這都是學生們自己挑選拍攝下來的,學生們興趣盎然,老師再進行指導就不厭煩了,就樂意寫了。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寫作需要豐富的寫作材料,這就需要學生留心觀察、不斷積累。但是,我們現在的學生由于學業負擔過重,親近大自然、參加各種活動的時間大大減少了,即使有時間去觀察,學生往往又觀察不夠仔細,這就導致寫作時因缺乏寫作素材而無從下筆。學習完《理想的風箏》一文,讓學生學習細節描寫,我專門拍攝了跳繩、扳手腕、吹蛋比賽視頻,這大大豐富了學生們的寫作素材。課堂上講解分析了對劉老師寫板書和放風箏的細節描寫后,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細節,播放課前拍好的視頻讓學生仔細觀察后,再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細節進行描寫,學生有了寫作素材大大提高了習作教學效率。我班學生謝汝霖在《吹蛋比賽》一文中寫道:
吹蛋比賽開始了。朱軒穎和周炳佑擺開了架勢,彎著腰,雙眼緊盯著自己的蛋?!伴_始!”比賽打響了,周炳佑如迅雷一般俯沖,張大嘴巴,鼓起腮幫,猛地向蛋吹去,蛋被“嚇”得節節敗退,對這摧城拔樹一般的“攻勢”,管你何蛋,都叫你膽戰心驚。而朱軒穎也巾幗不讓須眉,鼓足了勁去吹蛋,但蛋只微微地在碟底散步,絲毫沒有出碟之意。相比之下還是周炳佑占上風。周炳佑與蛋周旋著,這吹一下,那吹一下,滿臉漲得通紅,蛋被捉弄得暈頭轉向,但就是不肯出碟。朱軒穎還在陪雞蛋散步時,周炳佑加大了“攻勢”,雙手撐在講臺上,深吸一口氣,猛地一吹,雞蛋措手不及地被頂到了碟邊,沒有絲毫的掙扎的機會,干凈利落地滑出碟邊旋轉著掉落在桌上,仿佛有一把無形的錘一錘定音。
因為學生認真地觀看了視頻,有了豐富的寫作材料,所以,寫出來的文章就更生動、具體。
有了寫作的興趣和豐富的寫作素材,學生樂寫了,有內容可寫了,要想寫出優秀的習作來還需要具體的方法指導。教學中,常遇到這樣的現象,學生寫的作文,第一遍讀了覺得還不錯,內容具體,但細看發現缺乏寫作的技巧,這就要求老師給予具體的方法指導。寫作的技巧有很多,如何在課堂上高效地進行指導,這又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如指導學生寫實驗作文,提前做好多媒體課件,首先要讓學生明確習作的主體部分——實驗經過怎么寫,結合具體的實驗讓學生明白要抓住實驗過程中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心理等寫清楚實驗的經過。接著,結合具體的例子指導學生作文的開頭方式有開門見山式、充滿懸疑式、設置懸念式、先聲奪人式等,結尾有明理式、抒情式、總結式等,還要盡可能注意首尾呼應。最后指導學生給習作加一個新穎別致的題目,可以實驗的名稱來命題,可以實驗的結果來命題,還可緊扣實驗的特點來命題。
前不久,筆者在班級做了火燒氣球的實驗,學生費云鶴采用開門見山式的開頭:老師笑瞇瞇地走進教室,對我們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名叫火燒氣球”。學生彭之翼采用先聲奪人式開頭:“會炸”“不會炸”,只聽六(1)班教室里爭論聲此起彼伏。咦,他們在干什么?原來他們正在用火氣球。姜尚宏采用明理式結尾:火為什么燒不炸氣球呢?原來,秘密就在老師剛開始倒的水。火的熱量被氣球迅速傳到了水里,它的熱量都被水吸收了,氣球當然燒不炸啦。作文題目也是豐富多彩,如《火燒氣球》《燒不破的氣球》《有趣的實驗》等等。這樣讓學生在習作中習得具體的方法,正所謂“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
傳統的作文評改,主要是老師講,學生聽,一篇文章聽完,只能整體感知作文,細節講評很不方便,有了多媒體就方便多了,老師可直接把學生作文放在事物投影展臺上,在欣賞佳作的同時用紅筆畫出好詞佳句,寫上評語;在提出修改意見后,用修改符號現場修改,讓學生現場習得修改作文的方法。修改好后的習作,我會鼓勵學生在電腦上打好,發到班級的QQ群里,與大家一起分享,我再挑選優秀的習作,在班級展臺上再展示或打印出來張貼在班級,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習作評改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切實優化了習作評改。
總之,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真正提高習作興趣、豐富習作素材,教給習作方法,優化習作評改,提高習作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