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主持人:潘月俊
關注兒童學習效能
本期專題主持人:潘月俊
主持人語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學習、生活、生涯等方面內容,其中學生學習品質的提升,不僅是學科教師關注的焦點,也逐漸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師努力的方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在小學低、中、高年段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中分別提出“初步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重點是學習習慣的培養與訓練”“初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樹立自信,樂于學習”“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端正學習動機,調整學習心態,正確對待成績,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等要求,學校心理健康教師應當關注學生的學習心理,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
學習效能是自我效能感在學習領域內的表現,是學生對自身應對特定學業問題的能力及從事相應學習活動可能達到的完善程度的評價,包括學生對學業學習能力的信念、判斷和主體感受。一般來說,學習效能高的學生能夠充滿自信地主動學習、努力探究、迎難而上;而學習效能低的學生,在面對挑戰時往往會自卑退縮、被動應付,甚至自慚形穢、自暴自棄。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影響學生學習的核心因素是學習效能,只有當學生有了良好的學習效能,他才能充滿自信地面對挑戰,主動地學習,并在學習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本期專題稿件重點關注兒童的學習效能,既有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的理性分析與探討,也有基層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總結,更有焦點解決、理情療法和元認知干預訓練等策略的運用經驗,希望能引領更多的教師面對“兒童學習品質提升”這一熱點和難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