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蘭
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姜建蘭
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語文教學中,會形成觸動學生心靈的語文課堂,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發展積極的自我認同。具體做法包括: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創設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踐行“心智課堂”的教學模式;搭建學生自信展示的平臺。
小學生;語文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在學科教學中注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語文教學的全過程,關鍵在于把語文課程中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教給學生,并使之有所感悟、有所認知、有所升華,既要在語文教學中提倡師生之間平等對話,更要尊重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獨特情感、體驗和理解。基于這一理念,筆者多年來堅持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努力把小學語文的直接教育轉變為對學生心靈和情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在學習中較好地實現了自我認識和自我完善。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的是通過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幫助小學生不斷認識自己、悅納自己,逐步提高他們對學習、生活的適應能力,努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態度,以及開朗、向上、樂學、善思、自信、獨立的健康人格。
目前,筆者所在學校使用的是滬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課程總目標明確要求“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持久的學習熱情,樹立學習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有一定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能力,有個人的體驗與發現”,“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能清晰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思想感情”。在語文教材中也處處滲透著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只要任課教師認真研究,就可以實現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無縫對接。例如,在《瑞恩的井》一課的教學中,通過師生互動、小組發言、學生討論等方式,讓學生發現瑞恩的善良和真摯的愛心,從而變得更有同情心;《尋找幸運花瓣》一文讓學生感受到,心中充滿美好的希望并為之努力,是人生中一件幸福的事;《無言的愛》讓學生在感受動物之間友愛相處的溫暖的同時,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更應該和諧相處。教師要細心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并應用于教學實踐,讓學生朝著陽光、向上、進取、健康的方向發展。
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創設良好的教學氣氛,是保證有效教學的主要條件,而這種良好的教學氣氛的創設,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基礎或前提的。”
首先,教師要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師的職業特征要求教師要有較好的自我情緒調節能力,善于用科學知識、心理常識來調整心態,使自己始終處于積極樂觀、平和穩定的狀態,以旺盛的精力、豐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緒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微笑是無聲的語言,走進課堂前,教師應提醒自己面帶微笑;課堂上學生情緒失控時,更是切記要包容他們;當學生不交作業時、考試考得不好時、當面撒謊時,要想到“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遇到調皮淘氣的學生時,要先控制住批評訓斥的情緒,在印象中搜尋該生的閃光點,使自己心平氣和,再對他們因勢利導。這樣就能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控制情緒,讓學生心悅誠服,使課堂始終處于積極、健康、高效的心理氛圍中。
其次,尊重“個性化學習”的理念。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發展個性、注重差異、因材施教,會讓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是有尊嚴、有思想、有潛力的人,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語文學科的內容特點,改進教學策略和方法,注重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進而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能夠愉快地學習。善于使用鼓勵性語言,發現他們在課堂學習中的閃光點:對積極發言的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經過思考但解答仍有不足的學生,用鼓勵性的語言,如“你可以從某方面繼續考慮”“如果能再……就更好了”等,而不是輕易地否定他們,澆滅他們思維的火花;對回答內容新穎、簡潔的學生,則用“你的回答很精彩”等話語來激勵他們,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心理潛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改變原有的教育教學模式,盡可能多地采用合作、討論、探究、交流的新型教學模式,使整個教學過程在培養學生良好個性心理方面起到積極作用。教學中,可以采用“心智課堂”的教學模式:課堂上信任與尊重同在,悅納與欣賞并存,支持與幫助共融。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思維活躍,可以利用教材內容的新異性、差異性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教授《蛇與莊稼》一課時,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明晰蛇與莊稼、貓和苜蓿之間的復雜聯系,發現事物之間存在的相互聯系,只有掌握它們的規律,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在學生合作的過程中,課堂氣氛特別活躍,相比教師的灌輸,他們更樂意靠自己的能力去學習,這種好勝心和合群性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特質,也是他們突破智力局限的有力武器。在教授《偉大的友誼》一課時,將教材內容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另一部分是學生的情感需求,根據這兩部分內容來制定教學目標,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受該課內容的影響,學生不僅體會到了友誼的重要性,而且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更注意自己的言行,協調了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對健全學生的心理品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增強學生的自信,是幫助學生學好語文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或合作解決學習問題的習慣,形成自主學習的心理,要以問題為導向,將學生個體課前預習、學習小組課前預習匯總、課堂上學習小組代表發言、教師點評點贊作為有效途徑,促使學生自主學習。例如,在進行古詩、文言文教學時,把教學內容安排成“教師指導學—學生模仿學—學生自由學”的模式,學生能自覺運用,減少了對教師的依賴,滿足了“自己學”的心理需求,提高了分析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自信心的不斷提升。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引導,幫助其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技能與自信心,逐步培育其對學習的積極態度。例如,在進行《坐在最后一排》一課教學時,為了解除后進生的自卑心理,通過朗讀讓他們理解“永遠坐在最后一排”不僅指位置坐在最后一個,更是指不思進取、永遠落后于他人,在此基礎上理解人只有努力追求進步,才不會永遠落后于他人的道理。
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思想性、藝術性,相較于其他的學科來講,有更多接近學生內心世界的機會。將語文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對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性格的形成、道德觀價值觀的建立、審美水平的提高等,具有重要影響。
G447
A
1005-6009(2017)88-0049-02
姜建蘭,江蘇省徐州大屯礦區第一小學(江蘇沛縣,221611)副校長,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