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嘯
在中小學承傳書法文化,我們需要什么
李 嘯
寫字看起來是個人書寫行為,其實對每一個書寫者而言有意無意間都是在承傳中華文化,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學好書法也是弘揚民族精英文化的一種方式。以文化人、以書養人,通過書寫漢字這樣一種看似簡單的文化行為,讓我們一代一代中國人敬畏漢字、敬畏文化、敬天愛人,成為好人,成為雅人,成為一個精神上脫離低級趣味的人,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前段時間,我看到一本民國時期編寫的書法教材,叫《習字入門》,感觸頗深。這個教材是一本很薄的小冊子,很簡潔,它從姿勢、器具、時間、精神、次序、筆及指腕肘的應用等方面講授技法,潤物無聲地體現人文精神、道德品格。在功利教育盛行的當下,這樣的教材、這樣的教育方式尤其值得借鑒。
中小學書法教材編寫中,更多的是體現基本的寫字技法教學,包括書寫方法、書法技法、結字規律等等,其實是一種共性審美普及,也是培育學生基本的審美標準,比如橫平豎直、上覆下載、均勻布白等等,這是中國人的儒家哲學,中庸之道、為人之道。所謂“不偏不倚”“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些對學生主流價值觀的形成是非常有益的。
然而藝術有共性,便有個性。藝術永遠是辯證的,藝術作品也永遠是以個性風格特立獨行存留于世的。藝術,是人對客觀世界的物態塑造,是在共性認知基礎上的個性化塑造,即所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書法創作也是如此,在審美共性的程式基礎上,融入個人審美、個性創造,或者從眾多前賢經典的基礎上,融通變法、生發出新的風格。所以,在中小學書法教育中,既要重視寫字技法基本規律的教學,也不可忽視和缺少對學生書法審美的培養,甚至要保護他們幼小心靈中的“天真”與“靈性”。讓中小學生通過良好的書法教學,從小就知道陽剛是美,陰柔也是美;平和是美,奇崛也是美;秀雅是美,古拙也是美……唯有如此,我們的中小學書法教育才是完整的。提升國民文化素質,中小學時期的審美教育尤為重要,書法教育更應當發揮重要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下中小學書法師資的培育遠比培養專業書法家重要。一個學書人成長為書家,有很多的條件,先天的秉賦與后天的修為,外部的文化環境與內在的文化修養等等,要真正成為一代大家,所謂的培養只是外因,真正的決定因素是個人的造化、內修,也可以說,未來的大家、大師,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我們的社會更需要大量的書法傳承人、傳播者,除了專業高校、師范教育可以專向培育書法師資外,就目前而言,在中小學教師中培訓優質的師資是中小學書法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個人以為可以突出三個重點。一是從優秀的語文教師中選拔。語文教師大多熱愛傳統文化、敬畏漢字,又多是教育骨干,有責任,有擔當。二是要與高校、藝術單位聯合,定期將書法教師“送出去”,讓他們得到深造,提升專業素養。三是推進中小學書法“教學法”的研究。“教學法”是書法教育的靈魂,要加大教學研究的力度、深度,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提升、推廣。
(作者系江蘇省書法院院長,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楷書委員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