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晏紅
基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的職校診改策略探析*
強晏紅
教學診斷與改進是當前職業教育院校面臨的熱點與難點問題。通過比較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與ISO9000系列國際質量標準的異同,提出關于職業院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的對策建議。
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改進;質量提升;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
ISO9001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成熟的質量框架,目前全球實施的是ISO9001:2015版國際標準。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以下簡稱“教學診改”),是指學校根據自身辦學理念、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聚焦專業設置與條件、教師隊伍與建設、課程體系與改革、課堂教學與實踐、學校管理與制度、校企合作與創新、質量監控與成效等人才培養工作要素,查找不足并完善提高的工作過程,是職業院校建立內部質量保證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的重要舉措。[1]職業院校“教學診改”是對ISO9001國際質量標準的創新運用,它們之間既有共同點,又有差異性。
1.目標一致。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貫標認證的學校,在其《質量手冊》中會明確這樣的總則:學校通過建立健全對教育教學及其服務全過程的控制、檢查、監督機制,實施對教學服務質量的全方位控制和持續改進,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需求、相關方期望和法律法規要求,增強客戶滿意度。而“教學診改”的目標是:尋找問題、改進問題、提升質量,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兩者的目標都是為了提升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
2.理念相似。ISO9000:2015《質量管理體系——基礎和術語》中規定了質量管理的七項原則:以顧客為關注焦點、領導作用、全員參與、過程方法、改進、循證決策(強調基于數據和信息的分析和評價)、關系管理(強調理解、確定并優先考慮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這七項原則與診改工作“需求導向、自我保證、多元診斷、重在改進”的16字方針,以及與職業院校“教學診改”特質認知中的“以‘平臺’為載體、以‘三全’為基礎、以‘循環’為標志、以‘改進’為目的”在理念內涵上相似。
3.方法融通。“過程方法”或者說“PDCA循環法”是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的基本方法,其含義是:P(Plan)——計劃,即制訂工作計劃、確定過程和目標等;D(Do)——做、實施,即貫徹執行工作計劃;C(Check)——檢查,即對計劃執行的情況進行檢查,找出問題;A(Action)——改進,即總結經驗、反思教訓并制定糾偏措施,保證持續改進。這與全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職專門組組長周俊提出的職業院校“教學診改”要建構“三大意識”中的PDCA(計劃、執行、檢查、反饋)“閉環意識”是一致的。
4.流程類似。江蘇省職業學校“教學診改”基本流程實行自下而上的三級診改:學校自我診改、市級專家組初審、省級專委會復核,這與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的各類評審類似。一個學校運行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并要通過貫標認證或年度監審或復審換證,需要做好日常的點檢、定期的內審和管理評審,在這個基礎上接受外部的審核。學校日常的點檢、定期的內審和管理評審,再加上督導檢查相當于“教學診改”中的“學校自我診改”,定期的外審相當于“市級專家組初審”和“省級專委會復核”。
1.推行主體的差異。引入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是學校自發的行為,不少學校在通過貫標認證以后,就抱著“迎接檢查、完成任務”的心態,甚至“疲于應付”。而“教學診改”盡管是自下而上進行的,但是推行主體是教育行政部門,在市級專家組初審、省級專委會復核中都有教育行政部門的參與,所以學校的重視程度自然會提高,這就使“教學診改”落到實處有了保障。
2.審核專家的差異。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的外部審核專家是第三方認證機構派遣人員。而“教學診改”的專家由教育行政部門管理者、學校管理者、校本專家、企業人士、教育對象、第三方人員組成,他們都是不同層面的專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質量進行精準診斷。
3.審核依據的差異。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的外部審核,主要依據是學校提供的過程性記錄,這些記錄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外部審核專家很難考證。而“教學診改”將首先建構學校、地(市)、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四級架構的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管理系統,因為是狀態數據,要求實時填報,真實可靠,這就為“教學診改”提供了可靠的分析依據。
4.審核輸出的差異。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的外部審核,輸出的審核報告主要是對學校策劃的質量體系運行的符合性與有效性進行評價,并針對發現的問題開出“不符合項報告”。而“教學診改”的市級專家組初審除了幫助學校發現問題外,還將以“愿景”為導向,針對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學校提出解決問題、發展提高的建議方案。
筆者認為,編制體系文件是建立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前提和保證。職業院校可參考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標準條款,對照“江蘇省職業學校教學質量指標體系”(教學工作診斷項目參考表),確定學校的管理過程以及所需建立的制度文件。同時系統梳理學校現有制度文件,查漏補缺,建構和完善學校的質量保證文件體系,整理出《文件清單與ISO9001標準條款、江蘇省職業學校教學質量指標體系對照表》,并明確過程業績指標及其管控部門。
職業院校應建立一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文件修改、審批、發布的內部公共平臺,實現體系文件的電子化管理,保證全體教職工能隨時、方便地獲取所需的體系文件,明確應該做什么,知道應該怎么做,了解做到什么程度,這是“全員參與”的基礎保證。[2]同時,建立“教學診改”專題網站,公布“診改”實施方案、工作進展,接受社會的監督。
一是要加強對學校中層以上干部的培訓,因為一個學校中高層管理者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是建立和實施有效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關鍵所在。二是要加強對全體教職員工的培訓,使他們明白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這是“教學診斷與改進”真正發揮作用和實效的根本所在。[3]
“教學診改”是促進職業院校自主發展、內涵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對于每一個學校來說,都要領會意義、建構信心、建立標準、做足準備、三全推進,以確保教學診斷與改進取得實效,從而不斷提升學校辦學質量,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提高職業教育的貢獻度。[4]
G717
A
1005-6009(2017)84-0048-02
強晏紅,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蘇州工業園區分院(江蘇蘇州,215000)副院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教學與管理。
*本文系2016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職院校個性化育人模式研究”(課題編號:2016SJB880169,主持人:強晏紅)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1]文香艷,董俊華.基于ISO9001標準體系構建職業院校教學診斷與改進運行機制[J].職業,2017(20):17-18.
[2]呂路平,童國通.基于五位視角的高職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進體系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7(20):51-55.
[3]萬德年.高職院校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研究[J].職教論壇,2017(16):46-49.
[4]周俊.教學“診斷與改進”:變“迎評”為“日常”[N].中國教育報,2016-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