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白玲
實驗教學應有“探究”味
王白玲
高中物理;探究實驗;教學反思
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中教師總是忽略假設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根據實際情況對物理知識進行講解,將 “做實驗”變成了“講實驗”。這違背了實驗課的初衷,也無法讓學生對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我們要把驗證性的實驗課變成活動式的、探究性的實驗課。
探究性實驗是指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的實際需要,在未知結果的情景下,通過教師的引導和配合,學生運用已有物理知識及實驗技能圍繞某個問題通過設計、實驗操作、分析綜合、得出結論并對結果進行交流的一種實驗形式。探究性實驗不僅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的結果,更著力于讓學生去主動發現問題,它是一個探求和解決問題、掌握知識的過程。在具體的實驗教學中要突出“探究”味,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是教師要始終堅持學生是探究的主體。作為一線教師必須意識到,教師只是幫助者、促進者,學生是主動探究者。教師設計的實驗要適合學生的接受水平,能夠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為此,教師要精心創設情境,巧妙設計教學導語,盡可能地對實驗過程中學生會產生的疑難問題或者意外情況有所設想。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完成一次成功的探究課。
例如在探究 “最大靜摩擦力”的實驗中,教師甚至都不用提這個新名詞,只要讓各小組測量相同壓力或不同壓力下的靜摩擦力,學生自然會發現靜摩擦力并不是一個定值,而是一個范圍,它是有最大值的,整個過程順理成章地為學生建立了“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
其次,教師在實驗器材的準備上要有梯度,因為學生的知識層次有差別,有梯度的實驗器材可以滿足不同基礎的學生的探究需要,便于比較不同的探究結果,得到正確的結論。
例如“彈力”這節內容的教學難點之一是讓學生理解彈力與形變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彈力方向和形變方向之間的關系。為此,教師可以設計探究性實驗,準備不同的探究小器材(橡皮筋、彈簧、軟尺、彈力球等),供學生觸摸、觀察。這些器材源于生活,一方面學生對此并不陌生;另一方面橡皮筋和彈簧的形變是單向的,軟尺和彈力球可以多向地產生形變,這豐富了學生對形變方向與彈力方向間關系的理解。此外,橡皮筋、彈簧和彈力球也更能直觀地反映出形變程度與彈力大小之間的關系。這些滿足了不同學生的探究需求,學生在深刻掌握知識的同時其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也都得到了提升。
最后,教師要在探究實驗的條件與目的方面設置 “障礙”,讓學生在越障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知識體系,深刻體驗科學家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
例如“探究加速度和力、質量的關系”一節是探索規律的實驗課,重點就是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究過程。所以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精心設計好學案,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探究方向。教師可以借助學案提示鼓勵學生討論、猜想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引導學生討論如何利用器材設計實驗方案,需要測量哪些量、記錄哪些數據。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體會到物理學研究的方法,才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樂于探究的科學態度。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沙洲中學)
G633.7
A
1005-6009(2017)51-00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