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雪梅
從童心出發,尋“童話”之源
文│黃雪梅
學生害怕寫作文是個不爭的事實,他們往往覺得作文沒什么內容可寫,寫進作文的內容也是空洞的。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息。”我以為,要讓學生回歸到生活中,教師就應該帶著學生去體驗生活,去感受生活的魅力,鼓勵、引導學生說孩子自己的話—“童話”,讓作文成為學生傾吐心聲、表達真情的所在。
在我們的印象中,孩子們聚在一起總是有說不完的話。可是,當學生提筆寫作時,往往抓耳撓腮,東拉西扯也寫不出多少字來。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教師把習作的門檻提得太高,學生們畏懼寫作。因此,要樹立起學生“作文就是這樣的,我能說,我能寫”的自信。
記得三年級上學期第一篇作文就是所謂的放膽文,讓學生介紹自己。學生往往寫不長,特別是暑假后不少老師是從四五六年級下來跟班的,往往更會覺得學生的習作水平是一年不如一年,一屆不如一屆。反而是從二年級跟班上來的老師覺得學生能夠寫出200字左右的習作來已經很了不起了。其實,如果我們重溫課程標準中關于第一學段寫話和口語交際的要求,就會明白,三年級習作的基礎早在第一學段就已經打下了。
只要教師不拘泥于自己心中的優秀習作的標準,適當降一降對學生的要求,學生們會說:“哦,原來,把我說的寫下來就是作文呀!”自然會樹立起“我能寫”的自信。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強迫工作是違反心理學原則的,一切有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在激發學生寫作欲望方面,我是這樣做的:
第一,多點交流,滿足傾吐需要。一個班級里,學生之間異常熟悉,教師可以提供學生、教師相互交流的契機,讓更多的學生擁有展示自己習作水平的場所。
第二,鼓勵學生向報刊投稿。記得我的一個學生看到自己的習作在《七彩語文》習作版上發表出來后激動得又蹦又跳,其他同學都羨慕不已。尤其是學校張貼出了喜報后,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的寫作欲望,不少學生主動寫作文。
第三,將學生佳作匯編成冊。將學生們的優秀習作匯編成冊,讓學生感受“出書”的喜悅。
在學生的寫作活動中,教師應多角度、多途徑地觸動學生的寫作靈感。適當地動一動,不失為打開學生習作話匣子的好方法。
針對小學生好動的特點,我在習作指導時盡可能地讓學生動起來,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觸發習作的靈感。比如,學習了《石榴》一課,我就讓學生們上街去買石榴,請教賣水果的攤販怎樣挑選石榴。上課時將石榴帶到教室,一起觀察外形,動手剝開外皮,品嘗滋味,讀讀寫石榴的詩句和優美句段。學生們自然而然有話可說。再比如,寫學校的新聞報道,組織平行班進行一次拔河比賽,安排攝像,幫助學生積累素材。學生們看錄像,回想當時比賽的情形,同聽音響作文,既擴展了寫作素材,極大地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更通過聯想激發兒童的創作才能。
還有演一演、做一做、摸一摸、嘗一嘗等調動各種感官打開學生習作思路的方式,只要對學生思維的拓展有好處,都不妨試一試,將其引入習作指導中。
多年的教學早就告訴我們,作文教、學之間的關系,決不是教師居高臨下,我講你聽,我說你作,而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幫助的平等關系。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通過深入參與,增強其主人翁意識,充分發揮其主體精神,從而主動地反映生活,表達對生活的感受;還要多與學生商量,傾聽他們的意見。
習作教學的透明化也很重要。學期伊始,我便早早將學期作文教學計劃向學生公布,幫助學生制訂選材計劃,諸如材料方向,日程安排等等,或觀察,或采訪,或參觀,或考察,或組織活動……并通過座談形式經常性地組織交流,與學生商量解決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樣每次作文時,學生早已成竹在胸,有記錄(或觀察記錄,或采訪記錄,或活動記錄等),有感受。比如蘇教版四年級習作中有向遠方的親人介紹家鄉,學生們早早就通過秋游、搜集家鄉風土人情資料、采訪家長、檢索家鄉官網,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怎么會沒話可說呢?明確了努力方向,自由活潑地去體驗生活,符合孩子好動、好奇、好勝(或者說對成就感的追求)的心理,他們勁頭如何不高呢?
久而久之,學生不但能完成計劃內任務,而且平時還能留心觀察,積累素材。“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正是這滾滾“活水”的“源頭”嗎?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都很清楚一句話,“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個例子,毋庸置疑也是學生學習寫作的范例。因此,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會有意識地開展指向寫作的閱讀教學實踐,并找準習作教學的切入點,讓學生在閱讀中學習寫作,在閱讀中體會如何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切實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在教《莫高窟》一課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抓住問題思考:莫高窟保存著兩千多尊彩塑,這些彩塑個性鮮明,神態各異。作者是怎樣把彩塑的神態各異寫具體的呢?再比如文中有“莫高窟不僅有精妙絕倫的彩塑,還有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宏偉瑰麗的壁畫”,作者又是怎樣把壁畫的特點寫生動的呢?這句話在文中又起怎樣的作用呢?給我們的寫作又有怎樣的啟發?
葉圣陶老人曾說過:“學語文不是為應付考試。不論什么人,在生活中,在學習中,在工作中,都要聽別人說話,看別人寫的東西,都要把自己要告訴別人的事情和意思說出來,寫下來。學語文就是學聽、說、讀、寫的本領。這四項本領都是非學不可的,大家一定要學好。”由此可見,說的本領之重要。
什么時候說?說什么呢?我覺得每一節語文課上都是學生們練習說的陣地。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可以說自己聽了同學的發言后的體會;還可以說從文章的段落中學到的寫作方法;還可以引導學生說一說:同學的困惑你能解決嗎?你準備怎樣說,讓他一聽就明白……更重要的是在習作指導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說一說這個環節進一步打開學生思路。可以啟發學生把事情的細節說具體,避免泛泛而談。比如:當時他是怎么說的,神情是怎樣的,做了什么動作,聽的人又是怎樣說、怎樣做的?事情是怎么開始的?后來又發生了什么事?當時你是怎樣想的呢?過后你又想到了什么?
學生在習作指導課上說的不錯,可是真正寫到紙上,往往并不如人意,許多鮮活的語句到了習作中就變成干巴巴的或者是千篇一律的語句。這是因為,要把自己平時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內容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它是一種素材內化的過程,信息提取的過程。因此,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們的習作不可能盡如人意,教師拿到學生的習作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多加鼓勵和激發,力求改變作文評改時間過長、教師單方面參與的狀況。
另外,教師要十分注重作文草稿的評改,能夠面批面改的盡量面批面改,教師與學生商量著批改,針對性更強,學生受益更大。不能面批的,教師的評語既要發揮評價功能,又要發揮導向功能,讓精妙的評語,點燃學生的寫作熱情,激活學生的創造思維。教師在評改學生作文草稿時,一定要用心寫作文評語,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使評語具有準確性、情感性、激勵性、啟迪性、趣味性、商討性等特點。
需要引起教師注意的是,在批改這一過程中,不要忽視傾聽學生的意見,要問問學生是怎么想的,想要表達什么。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畢竟,習作是學生說自己的話—童話,哪怕這些語言是那么的稚嫩也畢竟是他們的心聲,是鮮活的兒童語言。
總而言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始終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學習和思想認識的實際,多角度、多途徑地觸動學生的寫作靈感,點燃學生寫作的熱情,學生自然不怕說“童話”、寫“童話”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中市新壩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