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嫣紅
朋輩活動在青春期教育中的實踐研究
江嫣紅
青春期是青少年發展的“危險期”,青春期教育至關重要。通過朋輩活動,順應青少年的心理發育特點,可以發揮青少年的自主性,滿足青少年的獨立性需求,幫助青少年全面分析問題,減少沖突。
朋輩活動;青春期;心理矛盾
青春期是由兒童到成人的過渡時期,是青少年發育成長的重要階段。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其心理特點既帶有童年期舊有的痕跡,又出現某些成年人心理特征的萌芽,身心發育上充滿著矛盾。主要表現為:
1.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
由于身體的快速發育,青春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會獨立地把“自我”作為思考對象。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強烈要求擺脫父母、教師的監護和控制,不再把父母、教師的話視為“真理”,遇事喜歡自己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希望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這種自我意識的覺醒是青春期開始出現的獨立性的本質特征。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與社會的交往、接觸越來越廣泛,他們渴望獨立的愿望也日益強烈,很想自己解決問題、處理事情。但事實上,他們并不能做到完全獨立,還必須依附于家庭和家長,特別是在經濟上,這種依賴關系表現得更為明顯。如此一來,他們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心理就特別突出。
2.封閉性與開放性的矛盾。
青少年進入青春期后,獨立性和自尊心都大大增強,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上。相當一部分中學生認為教師、家長“不太理解自己”,于是鎖住自己的心門,不愿與家長、老師進行過多的溝通與交流。同時,他們又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渴望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3.感性與理智的矛盾。
青少年雖然獨立性和成人感日益增強,但判斷鑒別能力尚不完善,對別人的評價極其敏感,容易以片面代替全面、把個別當成整體;情緒起伏大,遇到順境就志得意滿,遇到逆境會產生自卑感,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理智判斷問題、解決問題。
青春期青少年心理發育的三大矛盾,使青少年在生活、學習、社會交往和成人意識等方面產生青春期特有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可歸納為以下幾類:(1)人際關系問題:與父母、教師、同學的關系處理出現問題,特別是對父母,會出現叛逆行為。(2)情緒類問題:較敏感,易沖動,經常出現孤僻、自卑、焦慮等情緒。(3)學習類問題:隨著升學壓力增大,青少年容易產生自卑、焦慮、孤獨之感,壓力過大甚至會引起自殺、犯罪等問題。
如果不及時對青春期青少年進行正確的教育、合理的引導、及時的疏解,將會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甚至會使他們出現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因此,開展青春期心理教育成為中學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
1.開展“朋輩活動”充分發揮青少年的自主性,滿足青少年的獨立性需求。
以每年五月份“朋輩攜手,共贏成長”活動為例,學校訂好一個全校的主題方案,而心理游戲內容、規則都由學生自主決定。高年級學生經過班級群體商量,進行班級內部分工,完成前期策劃,選擇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游戲,如“有趣的蜈蚣翻身”“快樂傳遞”“兩人三足”等。在活動過程中,高年級學生不僅要與低年級的班主任商量時間安排,還要指導低年級學生分組,教會他們如何玩游戲,在交流的同時分享生活經驗、給予關懷。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與父母只是進行協助,青少年是朋輩活動的主體。活動充分發揮了青少年的自主性,滿足了他們的獨立性需求,培養了青少年積極的心理品質和強烈的責任意識。
2.利用“朋輩活動”滿足青少年的歸屬感,引導青少年敞開封閉的心。
以朋輩活動“與同伴說悄悄話”為例:活動對象為一個班級,地點在操場,由學生自由報數1~8,報到同樣數字的學生分在一組,完成學生的自然分組。第一個小游戲是“齊心護球”游戲,學生拉手站成一個圈,把一個氣球放到圓圈中間,要求保持氣球不落地,且手不能松開,時間最長的組獲勝。這個游戲旨在加強同伴間的團隊凝聚力,讓同伴之間更親密無間,敞開心扉。第二個游戲是“你來比畫、我來猜”:每組選出一個學生上講臺抽簽,并用肢體語言比畫出紙條上的內容,其他學生猜,在規定時間猜對最多的組獲勝。此活動旨在提高同伴間的默契程度,讓同伴間心有靈犀。兩個熱身活動之后,開展最后一個游戲“與同伴說悄悄話”:每個小組成員在一張紙條上匿名寫下最近的困惑與傷心之事,放在箱子里,然后每個組員抽取別人的悄悄話,并對紙條上的內容加以評論、進行寬慰。壓力在游戲中得到疏導,困惑在游戲中得到解答,來自同伴的暖心的話會讓青少年感覺到溫暖,產生強烈的歸屬感。
3.通過“朋輩活動”幫助青少年全面分析問題,舒緩情緒,減少沖突。
每個班級有兩到三名朋輩輔導員,教師了解到學生與父母發生激烈的沖突后,指導朋輩輔導員先介入,觀察學生的日常行為,在學生沮喪、失落時進行陪伴,然后教師再在合適的時機對學生進行開導。同時,朋輩輔導員還會定期以班會形式開展朋輩活動。
以朋輩活動“情緒大法官”為例:朋輩輔導員將不會處理自己情緒的學生分為兩組,每人一張白紙,請他們在白紙上寫下最近的一件讓自己特別煩惱、焦慮、內疚或痛苦的事情,并寫出為什么這件事讓自己感覺這么不好。寫好后投進屬于自己組的那個紙箱內。當所有學生完成后,每組派出一名學生,分別扮演“原告律師”和“被告律師”。由“原告律師”從對方組的箱子里抽出一張紙條,大聲讀出紙上的“令人苦惱的事”,然后根據對方寫的苦惱的原因去指控對方:“之所以感覺煩惱,是由于被告方存在錯誤的想法和信念,如有同學在數學考試幾次沒考好后開始非常煩惱,他之所以煩惱是認為自己學習能力非常差,所有學科都不如別人,如果只是因為沒考好而煩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因為沒考好就懷疑自己的能力,導致煩惱情緒擴大甚至出現自卑卻是有問題的。”“被告律師”可以進行申辯,證明這位同學表現出的情緒是合理的。三分鐘辯論后,請寫這張紙條的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學都是“情緒大法官”,舉手表決哪位律師的話更有道理,勝利的律師為自己所在組加上一分。兩組輪流扮演被告方和原告方進行辯論,直到所有學生都參加過一輪辯論為止,最后邀請學生分享感受。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是不參加的,學生更愿意表達出真實的心理感受,同時在一場場辯論和引導中,學生能釋放自己的情緒,學會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傳統的青春期教育和研究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檢測和矯正青春期問題上,而朋輩活動根據青春期學生的心理發育特點,在各項活動中滿足青少年獨有的心理需求,解決各種矛盾,將青春期問題消滅在萌芽中。
G445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編號】1
1005-6009(2017)40-0017-02
江嫣紅,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灣學校(江蘇蘇州,215125)教師,二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青少年青春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