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盛
積極心理學理念下學校心理咨詢的新思路
林盛
積極心理學理念指導下的學校心理咨詢,旨在幫助青少年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問題,從而積極認識自我,努力挖掘現有的資源去改變消極的行為模式,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對未來充滿幸福的期待。
積極心理學;學校;心理咨詢
在學校心理咨詢中滲透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積極心理學的理念為學校心理咨詢開辟了新思路。
積極心理學認為:“我們的問題不在于改變是否可能,而在于如何才能發生改變。改變是困難的,但不是不可能。我們對幸福的滿足水平線,我們對愛的維護方式,我們對自己的理解等,這些都可以慢慢去改變。”學生是最了解自己的問題的專家。在輔導過程里,咨詢師要“引發”學生運用自己的能力和經驗重新去審視和建構問題,從而“引發”學生的改變,而不是“制造”改變。
學生因早上“賴床”而被教師當眾指責。學生憤怒難平,頂撞教師,政教處要實施處分。學生想不通前來咨詢。
咨詢師:看得出,你覺得自己很委屈,心里也很壓抑。不著急,會好起來的。下面我指導你進行深呼吸,慢慢平復一下心情。好,吸氣——,呼氣——,請你閉上眼睛“看”一下宿舍發生的情境,有什么發現呢?
學生:同學們都參加早操去了,我還在被窩里酣睡,老師掀我被子,拖我起床。
咨詢師:你能多說一點當時的感覺嗎?
學生:我的樣子很難看,老師很生氣,后果很嚴重。
咨詢師:請試著用“現在的你”去看“未來的你”,你覺察到什么?
學生:我太沖動了,結果本不該這樣的。如果我不改正,未來沖動的結果是付出代價。
咨詢師:老師相信你知道怎么做了,道歉并不意味著軟弱,而是一種“男子漢”風度的體現。
第二天,學生在上午上課前向老師道歉。
本案例中,咨詢師首先用呼吸調節法緩解學生心中的憤怒,然后幫助學生用“現在的我”審視“過去的我”,用“現在的我”體察“未來的我”,以時間為軸,通過時空變換來見證自己行為的后果及意義,從而選擇積極的行為方式去彌補“問題”帶來的過失。
正向的態度包含兩層意義:一是將視線聚焦于積極的方面;二是朝向未來,朝向問題的解決。
時刻關注事物的積極面,是積極心理學的一項重要法則。咨詢師就是要引導來訪者去發現自己的優點,以“積極關注”的心態去對話,引領學生將注意力放在未來,放在問題解決。否則,學生就會一味地描述過去發生的種種困難與慘痛的經歷,心中被無助與挫折的情緒塞滿。
父母帶著早戀的女兒來找咨詢師。剛開始,他們抱怨女兒的種種不是,似乎這孩子無可救藥,而孩子一聲不吭,臉上寫滿無奈。
當父母的抱怨告一段落,咨詢師問這對父母:“作為家長,你們為孩子的成長有哪些擔當和付出?對女兒的成長有哪些期待?希望自己以及女兒都能有些什么改變?”
父母開始思考,并試著從自己身上去找原因。通過問題焦點的轉移和剖析,“早戀”的問題似乎不再那么重要,關注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凸現出來。女孩開始傾聽父母的敘述,若有所思。離開咨詢室時,父母擁著女兒,一家人已找到了自己可以做的事。
從會談的后期可以看出,咨詢師已經幫助家長、學生看到各自身上的“希望之光”,把目光聚焦于問題的解決上,看到了“回歸家庭的自然親密行為里”這個資源,看到了往日陪孩子成長過程里的成功經驗。他們已經開始“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并愿意努力去改善家庭關系,用愛心這根紐帶把孩子維系在家庭里。
要讓學生接受自己,咨詢師可以告訴學生,他不是“不幸者”“失敗者”,很多人在成長的歷練中都有類似的故事,但都可以走過來,他所遇到的問題是常見的、暫時性困境,而不是病態的、無法控制的災難。在此,可以用“一般化精神”讓學生接納自己。
學生:考上高中,學習生活和初中完全不一樣,我覺得很迷茫。課程那么多,作業永遠都好像做不完,這些事讓我特別心煩,真不知道該如何安排時間。
咨詢師:你上了高中,生活方式改變了,一切都要自己重新安排,這些讓你感到暫時適應困難。實際的情況是,很多新生剛上高中時都有與你相同的感受,你可以去問問你的同學們,弄清楚他們是如何適應高中新生活的。我想,慢慢熟悉環境,師生關系融洽之后,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當咨詢師使用“一般化”技巧時,經常可以看到學生有一種“釋然、輕松”的表現,被負性情緒所占據的心理空間,就可能被“信心、勇氣、決心與行動”所取代。
積極心理學認為:“對于能讓自己更幸福的生活目標,你必須有全然和絕對的信心;你時刻都要當做自己已經擁有幸福的生活,知道它將會在你需要的時候到來,然后接受它的到來;不要為它感到焦慮、擔憂,不要去想你缺少它;相信幸福的生活是你的,它屬于你,它已經為你所有。”在學校咨詢中,我們可以用“假設解決架構”幫助學生建構美好未來的行為模式。假設解決架構,是讓學生想象他的問題已經解決是什么樣子。該方法旨在拓展學生的視野,引發學生想象問題不再存在時的情景,描繪出一個渴求的愿景,進而強化改變動機。
咨詢師:如果這是最后一次咨詢,當你走出去時,問題已經解決了,你會有什么不一樣?
學生:抑郁情緒沒有了,我會像過去一樣快樂,熱愛學習,熱愛生活……
通過以上信息,咨詢師可以感受到學生對“快樂”的渴求,找回遺失的“快樂”可以成為談心的主題之一。可以引導來訪者去體會“快樂”,去體會熱愛學習、熱愛生活帶來的幸福感,從當下做起,付諸行動。
陪伴是無聲的言語,是積極鼓勵來訪者理清思維、情緒和行為的過程。陪伴可能是一個眼神,可能是一個微笑,也可能是一句貼心的話語,它表達出咨詢師對學生的尊重和肯定。咨詢的全程是咨詢師陪伴學生“瀏覽”生命故事的過程,陪伴,是把問題解決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學生:老師,謝謝您,我已經逐漸從心理困境中走出來了。如果不是您幫助我,我都不知成什么樣了呢。
咨詢師:我應該謝謝你,謝謝你的堅持,謝謝你讓我來陪伴,是你成長的渴望和改變的勇氣促成了你的改變,你真的很棒。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倡導的是幫助學生樹立對幸福生活不懈追求的信念,注重的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關懷學生生命全程,并為其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礎;強調心理行為的積極觀、幸福觀、預防觀。當咨詢師把學生置身于現實生活,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建立符合現實發展的、新的、積極的行為模式時,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在“釋疑解惑”中獲得成長動力,重新回歸到正常的學習生活中去。
G441
A
1005-6009(2017)40-0045-02
林盛,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第二中學(福建龍巖,364200)教師,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