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彥
職業教育的第一責任是就業
徐 彥
世界各國對職業教育的要求都是幫助學生掌握某個領域的生產技能,促成受教育者能在該領域獨立工作,這是職業教育的底線與根本宗旨。在當前環境與條件下,要求職業教育的培養宗旨從掌握生活生產技能向著眼于個人未來成長跨越,強調重心要從“就業”向“發展”轉移,其實是盲目地給職業學校加包袱,時機并不成熟。
職業教育提供對口吻合的技能教學,為學生離校就業或畢業后一個階段的持續就業提供支持,解決好從校園就讀到崗位就業的起步,這是職業教育面對的中心任務,也是地方經濟建設的剛需。企業需要的是能迅速上崗工作的勞動者,而學校、家庭、學生個人也盼望自己能在合適的勞動崗位上就職。從企業用工需求與學生上崗就業兩者對接關系上看,契合點便是學生(職工)的技能水平。技能通常指向單一領域,可以通過考核與鑒定來衡量;就業包含更多能力的綜合運用,甚至包括勞動紀律、職業操守、合作意識等。如果培養崗位就業能力只以單一知識傳授的形式,那就必然將學生當作了知識的容器,這樣的教育缺少含金量,學生就業的寬度與長度明顯縮短。
職業教育要在更好就業、高質量就業等層面上下工夫,在保證學生盡快就業的前提下,再來研究就業的對口性、企業技術升級對勞動者能力提升的要求。有些職業院校允許畢業生以回爐培訓的方式回校再學習,這樣的舉措確保學生緊跟社會進步與企業技術革新的步伐。
就業的核心概念就是具體的實踐操作能力,因此,職業學校的課程體系必須更多地向實訓內容傾斜,教學方法要更多地在適應學生基礎與實訓課特征上做研究。現在主推的“項目教學法”“現代學徒制”等教學模式,無不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技能為聚焦點。當然,我們既要看到技能質量在上崗就業中的重要性,又要看到人文素養與道德水準在學生發展中的影響;既要研究提高學生普遍意義上的認知水平,又要關注科技進步給技術與崗位帶來的覆蓋式改變,職業教育必須繼續加固“以技能為中心”的著力點,專注于提高就業教學質量。一是要加快研究實訓項目課程與崗位技能的匹配度。二是對實訓課程質量做多元化評估。目前很多職業學校實施的管理制度尚存普通教育統整的痕跡,主管的行政或業務部門也對學校辦學有很多束縛。職業教育的開放性應該允許同一地區不同學校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允許同一專業(班級)不同學生有差異化發展,這樣的多元化教學才能滿足學生個體的成長需要。
任何一種教育都無法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負全責,不能完全以就業狀況來評估教育質量的全部。作為教育主體,可以從學生的就業質量來衡量、反思教學的方向性與有效性,而實際的就業狀況與未來發展則取決于學生個體綜合實力。教育必須服務學生發展,但無法承包學生未來。
職業教育首先要培養學生成為合格的一線崗位從業人員,因此以技能教學為重中之重是不容置疑的。職業教育在抓實技能教學質量的前提下,關注學生成長過程中需要的職業操守、道德水準、人文素養等的同步提高,為學生合格畢業、及時就業、高質量穩定就業、創業與發展等做好鋪墊。二是產業變革將使得職業與技術的定義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職業教育要將新技術、新知識及時嵌入課程體系,將新標準、新工藝適時滲透進教學模式,關注與學生未來成長相關聯的人文教育、人格塑造、藝術審美等領域,為學生發展做好鋪墊。
作為面向社會、惠及民生、自身辦學實力相對薄弱的職業教育,要以技能教學為中心,以優化課程結構來提高學生就業質量,以優化教學模式與評價來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這是當下中國職業教育的第一責任。
G717
C
1005-6009(2017)84-0066-02
張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