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鑫
3月25日是《羅馬條約》簽署60周年紀念日,該條約奠定了歐洲一體化的基礎。本周末,歐盟各國將在羅馬舉行首腦峰會及紀念活動。面對巨大的內外部壓力,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歐盟創始國借此大力呼吁歐盟內部加強團結協作。近日,《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意大利駐華大使謝國宜,談及歐盟面臨的挑戰,以及中歐關系的發展前景。
環球時報:您認為在當下紀念歐洲一體化的意義是什么?
謝國宜:本周末在羅馬舉行的紀念活動將為歐洲公民提供機會去回顧60年來歐洲一體化進程所取得的成果:和平、自由、前所未有的社會保障程度,以及歐洲統一市場。
作為歐盟創始國,意大利希望當前的挑戰能為歐盟制度改革和成員國之間加強團結提供新動力。正如意大利外長阿爾法諾所說,“紀念《羅馬條約》不僅是慶祝,也是強化歐洲理念和抱負的機會。”
環球時報:最近,歐盟主席容克提出建設“多速歐洲”的設想。盡管獲得歐盟創始國的推崇,但該計劃也被一些人批評會加深東西歐之間的分裂。您認為歐盟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謝國宜:我認為有兩個主要挑戰迫切需要解決。第一,歐盟的發展不能停滯。意大利絕不接受東西歐分裂,或出現歐洲“第一聯盟”與“第二聯盟”的情況。作為歐盟創始國之一,意大利希望與26個成員共同發展,但同時不放緩發展速度。第二個挑戰是需要有效回應歐洲公民最緊迫的擔憂:經濟增長、就業、安全防務、移民大潮。
歐洲在未來數年的發展方向需要明確。為此我們正在尋求27國首腦共同簽署一份《羅馬宣言》。
環球時報:本周五,《羅馬條約》的慶祝活動也會登陸北京。請您介紹一下活動亮點,以及在中國紀念歐洲一體化的重要性。
謝國宜:在北京最主要的活動是由歐盟代表團和意大利使館共同舉辦的一個研討會,地點選在中國人民大學,活動旨在向中國學生解釋歐盟一體化進程背后的故事。
我們希望中國年輕人對此感興趣:為什么歐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發展與人權援助捐款人,以及創新與氣候變化領域的世界領袖。
在多極世界里,一個強大獨立的歐洲是應對國際挑戰的重要平衡元素和必不可少的伙伴,對中國來說也是如此。北京一直支持歐洲一體化,也是我們主要的戰略伙伴之一。
環球時報:高層互動和雙邊經貿合作一直推動著中歐關系的發展。但是最近,歐盟駐華商會對《中國制造2025》發表了一些批評觀點。您認為中國制造會怎樣威脅到歐洲同行?這些挑戰是否會影響中歐關系的發展?
謝國宜:我不想過分強調歐盟商會在報告中做出的評論。相反,我認為在華發展的歐洲企業做出了真誠貢獻。他們來這里是因為想在中國發展業務,并相信中國有決心推進改革。
結構改革非常不易,在大陸國家尤其如此。十三五計劃制定的目標雄心勃勃,意大利對中國當前的過渡表示樂觀,我們鼓勵支持中國繼續前進。
環球時報:意大利是歐盟主要國家中與中國摩擦最少的。截至2016年年底,意大利成為中國投資的主要目的地。中意雙方在2016年的合作有哪些亮點?意大利將如何推動中歐關系?
謝國宜:你說得很對。2016年對意中關系是非常關鍵的一年,雙邊戰略伙伴關系明顯加強。去年5月,雙方為2020年意中建交50周年的展望部署了具體策略。我們把這項計劃叫做“通向50年之路”,旨在加深雙方在互補領域內的一些深度合作。
另外,意大利充分認可“一帶一路”倡議的巨大潛力。我們相信這個項目將帶來無數機會:投資、貿易,以及最重要的增長。意大利基礎設施和交通部長德爾里奧最近到訪北京,與中國方面討論了意大利加入“一帶一路”的可行性。意大利將派出總理級的人物出席今年5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環球時報2017-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