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志剛
韓國前總統樸槿惠正在接受檢方緊鑼密鼓的調查,她沒能擺脫韓國“總統難善終”的魔咒,很可能淪為階下囚。又一位總統被韓式民主擊倒,這不得不讓人再次思考:韓國政治到底存在什么問題?
其實從樸槿惠“親信門”事件曝光開始,就已經有不少學者剖析其中癥結。有人認為韓國民主脫胎于軍政府而缺少知識精英過渡期,有人認為“漢江奇跡”是政治獨裁背景下的怪胎產物,還有人認為韓國財閥一極做大決定了韓國政商關系是天生的連體兒。筆者認為,韓國總統們這種所謂的宿命現象,既有傳統基因、社會撕裂等單細胞病變的原因,也是全譜系的政治生態癌變所致。
首先,從傳統文化基因看,韓國雖也隸屬儒家文化圈,但與“恥文化”的日本和“和為貴”的中國仍有不同。對在大陸和海洋國家激烈碰撞中求生存的韓國來說,任何微小的決策失誤都可能招致命運多舛,朝鮮半島在二戰后的境遇多少印證了這一點。
這使韓國從歷史上就形成一種無法寬容本國領導人犯錯的“恨”的基因,知錯犯錯、知法犯法更不能容忍。這種基因的突出表現就是經常出現的前后態度驟變,在沒發現瑕疵時,其領導人可能被視為圣人一般,而一旦被發現缺陷尤其致命問題,可能又會瞬間成為洶涌民意的眾矢之的。某種程度上講,樸槿惠們就是這種“恨”文化基因的犧牲品。
其次,韓式政治生態是韓國“總統魔咒”最直接和致命的因素。雖然自樸正熙時代創造“漢江奇跡”后,韓國在經濟層面迅猛發展,但在政治體質上一直孱弱,遠未成熟。為了迅速躋身經濟強國行列,性急的韓國選擇扶持財閥以求重點突破,國家政策和資金向財閥傾斜,政府不遺余力保駕護航。
其結果是,雖然打造了三星等數十個馳騁全球的經濟航母,但發動機依然銹跡斑斑,只是威權體制與韓式民主拼湊起來的夾生品。這種政治生態鏈下形成的政商關系,使得財閥效忠國家成為前提,以此換取的特權則可以超越制度本身。在此背景下,韓國政治生態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總統的人格或品德。問題是總統不是圣人。
最后,韓式民主的缺陷也成為其自我扼殺的利器。韓國在經歷多個獨裁軍事政權、歷經光州事件等血的洗禮之后,才換來亞洲繼日本后被一些人喝彩的民主模式,韓國民眾也為躋身民主價值圈而自豪不已。但韓式民主本質上發端于威權與城市知識精英之間的妥協,是威權主義暫時偃旗息鼓的產物,在民主化的血液中殘留了大量非民主化殘渣。
這導致了國家權力上的威權有余、民主不足,具體表現就是總統權力過大、制衡機制過弱。加之民粹主義不時發酵,韓式民主雖然平時看上去民主氛圍其樂融融,但在面臨危機與危難時往往演變成被民意裹挾的鬧劇。從這個意義上講,韓式民主其實一直在進行自我絞殺,樸槿惠們的命運只是其表征而已。
正如人們常舉的例子:一條魚死了可能怪它自己,但如果更多魚死了,那可能就是水池存在問題。從首任總統李承晚到現在很可能被定罪的樸槿惠,韓國總統們如此大的出事概率,只能說明韓式民主與韓國政治生態鏈之間、韓國追求現代化的焦慮意識與“恨”的文化基因之間、韓國整齊劃一的國民性與超越民主進程的民粹主義之間,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撕扯乃至對抗。
樸槿惠的個人命運令人唏噓,但在韓式民主背后盤根錯節的復雜因素下,很難排除再次出現類似悲劇的可能。▲
(作者是黑龍江省社科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7-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