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無花果是一種落葉喬木,因果實松軟、味道甜美而被廣泛種植。樹皮呈灰褐色,小枝直立,葉子交互生長,厚紙質,通常3~5裂,像張開的大巴掌;葉柄長2~5厘米,很粗壯也易被折斷。
無花果是雌雄異花的,最初長出來的小“果”其實就是花,單生于葉腋,頂部凹進去便于昆蟲進入授粉,是梨形隱頭花序,稱為“榕果”或“隱頭果”。其中一種隱頭花序的小“果”內部開雄花和蟲癭花,它們生于同一榕果內壁(花序托),雄花生內壁口部,蟲癭花在花柱側生。另一種隱頭花序中只含雌花,子房卵圓形,光滑,花柱側生。蟲癭花長得像是雌花,膜翅目昆蟲榕小蜂從無花果頂端的小孔鉆進去在其中產卵,路過內壁口部的雄花身旁把花粉帶出了雄花的隱頭花序,當它再鉆入雌花的隱頭花序時就幫無花果授了粉,而這一切都發生在花托中隱頭花序里。
我們吃的無花果其實就是隱頭花序托,無花果成熟時變成紫紅色或黃白色,揭掉熟透的外皮就可以品嘗到里面松軟可口的花序托了,香甜多汁的花序托既可直接食用,又可做成蜜餞,或作為食材做成菜肴。
關于無花果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一位名叫庫爾班的維吾爾族果農把畢生心血傾注在自己的果園里,他培育出一種松軟甜美的水果被譽為“圣果”,不但能止饑解渴,還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國王貪圖它的花香果甜,便下了一道圣旨,要庫爾班將果樹全部移栽到皇宮,否則樹要砍去,果園要毀掉。庫爾班連夜從果樹上剪下條條嫩枝,送給附近的鄉親們栽培,第二天將光禿禿的果樹移栽到國王的花園中。結果第二年開春,皇宮里的果樹一棵也沒活,維吾爾老鄉果園里的果樹卻枝繁葉茂,花香四溢。國王怒不可遏,派士兵循著花香找到果園,將繁花盛開的果樹統統砍掉。庫爾班與鄉親們偷偷藏下枝條掩埋,第二年春天,又到了果樹開花的季節,大家擔心濃郁的花香將再度引來災難。鄉親們面對著待放的花苞,心中默默祈禱:要是不開花就結果該多好啊!他們的誠心感動了樹神,果然沒有開花就結出了累累碩果。從此,人們將這種“無花而果”的果樹稱為“無花果”。
今天的無花果已被培養出了顏色和口味各異的品種,而且營養價值也越來越豐富。它的植株大小適宜,可以作為庭院綠化樹種。無花果樹多分枝,為了吃到更多的果實,需要常常修剪。如果您有個庭院,不妨扦插一支無花果的枝條試試,它是一種比較容易扦插成活的植物,甚至在大花盆中也可嘗試種—下,雖然它“千山花開萬樹香,唯獨無花不競芳”,但卻可以在豐收的季節品嘗到勞動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