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榮妙+謝薛芬
摘 要:學科服務的產生,使得高校圖書館在更高的層次上滿足了用戶對信息資源的需求,現今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知識管理這一塊,基本都是停留在理論層面上,高校圖書館應該抓住機遇,建立以知識管理為基礎的學科服務模式,進行知識的創新與知識的增值,將圖書館學科服務提升到一新的水平,以適應用戶信息環境的變化。
關鍵詞:知識管理;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融合
1 圖書館學科服務
1.1 學科服務的概念
學科服務以用戶的知識需求為導向,開發知識資源,集成學科專業屬性的知識產品,面向學科提供知識內容服務,是提供增值的知識資源,集學科化、知識化、個性化為一體的服務模式。學科化服務的服務主體是學科館員,學科館員制度屬于學科化服務的范疇。學科服務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校圖書館服務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它是一種深層次的服務,具有主動化、個性化、增值化的特點,也是高校圖書館生存與發展的立足點。
1.2 學科服務的現狀
隨著學科館藏資源的增加和學科館員制度的建立,學科服務的內容和形態經歷了不斷進步的過程。國外學者對學科服務的主要研究內容有:提供學科專家個別指導、嵌入式學科服務、對課程的支持與指導、數字化學科服務、提供各種書目管理軟件、多途徑的書目檢索等。近幾年我國在學科服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開展的意義與作用、學科服務與用戶研究、學科服務平臺建設與模式探索、學科服務實踐研究、學科服務創新與深化、學科服務的質量評估與綜述等方面。然而,從知識管理這一角度來研究圖書館服務工作的卻不多。知識管理在圖書館學科創新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從知識管理這一方面研究圖書館服務工作,不僅可推動圖書館管理創新、知識創新、服務創新,也可推動圖書館現代化、人文化、理想化工作環境。總之,知識管理引入圖書館工作,加強圖書館與知識管理相互關系的研究必將對圖書館未來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在圖書館未來工作中貫徹知識管理理念,對圖書館優化資源配置開創圖書館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義。
2 知識管理
2.1 知識管理的概念
知識管理是經濟時代對知識資源進行的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與方法,知識管理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最初出現在管理學領域,它作為管理領域的新事物,目前存在多種認識。美國得爾海集團的創始人之一卡爾·弗拉保羅指出:“知識管理就是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組織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管理。”我國學者將知識管理從狹義和廣義兩種角度來理解。狹義的知識管理指對知識本身的管理,包括對知識的創造、獲取、加工、存儲和應用的管理。而廣義的理解不僅包括對知識進行管理還包括與知識有關的各種資源和無形資產的管理。
知識管理的研究內容、學科性質、研究的方式方法以及與其他相鄰學科、交叉學科的關系,尤其是對圖書館如何利用知識管理手段開展創新研究,營造圖書館良好發展氛圍,促進圖書館資源利用、資源共享等研究內容尚未成熟。加強二者基礎理論的研究深度,將知識管理的方法運用到圖書館學研究及具體工作去,對開拓圖書館知識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創新、管理創新,促進圖書館知識利用等都將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2.2 知識管理的重要性
傳統圖書館的工作主要是知識信息的收集、分類、存貯和傳輸等,方便讀者查找和學習。而知識管理除了日常管理外更注重隱性知識的管理,從這個意義講傳統的信息管理只是知識管理的組成部分。傳統的信息管理是以物為中心的剛性管理,而知識管理是以人為中心的柔性管理,它通過信息處理能力與人的知識創新能力的最佳結合。因此,對信息管理而言,知識管理能更好地實現知識積累,知識交流和知識共享。
各種不同類型圖書館的管理主要是依賴自動化系統來完成,一般圖書館自動化系統都由采訪、編目、流通、公共查詢和連續出版物管理五個功能模塊組成,基本上覆蓋了圖書館的日常業務處理和管理工作。圖書館的自動化系統雖然給我們工作帶來了便捷,可以使用戶快速搜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提高了圖書館的響應速度。但仔細分析,不難發現自動化系統對構成圖書館核心能力的過程——采選、標引、服務和知識服務等并沒有太大幫助,在自動化產生過程中人是最活躍,具有能動性的,人的作用不可忽視。圖書館只有加重對人這一隱形知識的管理力度,使人適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才能實現人與技術的協同增效管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為讀者提供現代化服務。
3 知識管理與學科服務融合
3.1 融合難點
不少圖書館對學科服務還抱有深深的疑慮,認為在現有的環境下開展學科服務困難重重,條件還不成熟,有很強的畏懼心理,缺乏應有的自信。有一些已經設立了學科館員崗位的圖書館也反映,學科館員很難得到用戶的接受和認可,無法融入到教學或科研過程中,學科服務的效果不很理想。另一方面,知識管理在實施、培訓、運行、維護等過程中都需要一定的資源投入,這對于本來就經費短缺的圖書館里說,是一項不小的支出。如果項目啟動后,因缺乏足夠的財力與物力支持,達不到預期目標,半途而廢,給圖書館帶來損失與風險,無異于雪上加霜。
還有一個問題是,受技術手段的影響與限制,圖書館的知識導航基本上還停留在點或線的查詢方式上,知識導航的效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知識導航館員個體自身的知識結構、文化水平和實踐經驗。一方面知識導航員的工作時間越長,工作經驗越豐富,越有利于知識導航;另一方面,知識導航員工作時間越長,其知識結構越老化,自然會對知識導航工作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3.2 融合策略
首先,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目標和不同的要求。目標要切實可行,要具體可操作。要從基礎做起,扎扎實實做好基本的研究工作。同時,可以以預研項目的方式,支持深入的探索,鼓勵做好基本研究的同時,適時開展深度的研究,一定時期后,可適當分工,資深的人員專注于深度的服務,其他人則致力于基礎研究,并在彼此之間建立協同的工作關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在總體布局和任務分工上,要體現任務的均衡性,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在普遍服務與深度服務之間尋求平衡。要避免貪多求全,一哄而上,顧此失彼,很可能適得其反。
其次,要提高重視程度。知識管理是一個全新的管理理念,擁有傳統管理無法比擬的優勢與特點。盡管目前對知識管理的定義還未形成統一的認識與界定,但是對其內涵的認知是一致的。知識管理就是把知識的本質及知識之間的關系進行有序的揭示,并組織成結構優化的知識庫,以便于提高人們對知識的利用率,促進知識的創新。它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人才為核心,以廣泛交流為途徑,以知識創新為目標,將知識管理看作是一種開發資源的管理思想,不僅對知識本身,而且包括對知識有關的各種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進行管理,是對知識進行系統管理和創造性使用的過程。知識管理的出發點是把知識視為最重要的資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識作為圖書館競爭力得以提高的關鍵。
最后,要積累與擴大知識資源。圖書館知識資源是創新的源泉,因此,圖書館知識管理還必須致力于圖書館知識資源的不斷積累和擴大,知識資源的積累和擴大的基礎是活化知識資源,即智力資源的積累和擴大。而智力資源的積累和擴大主要依賴于圖書館關于知識的自主學習、交流與共享和圖書館有組織、有計劃的培訓活動以及外部優秀智力資源的加盟。具體來說,對館內,圖書館可設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讓館員在非常輕松的環境下交流工作經驗和體會,使館員把自己的隱性知識表述出來,形成一個共享的知識庫,然后再通過各種方式將知識庫中的知識顯性化,從而提高圖書館內所有館員的素質。此外,給予館員參加知識交流會議的機會,定期請館內或館外專家講解圖書館發展的新動向、最新的業務技術和管理技術,并將外部專家所傳授的知識整理成規范的文檔使之成為圖書館內部可共享的知識,從而擴大圖書館的知識資源。
參考文獻
1.王曉文、沈思 《基于知識管理軟件的學科服務對接科研團隊研究》 情報資料工作 2015年05期
2.黃紅梅 《學科服務知識管理方法與評測》 圖書館論壇 2013年07期
3.劉璇 《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基地創新實踐探索》 大學圖書館學報 2013年01期
4.張曉艷 《基于知識管理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研究》 圖書館論壇 2011年03期
5.張亮、楊溢 《構建基于知識管理的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模式——虛擬知識元三維空間碰撞模式》 2012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