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
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我國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他站在全局的角度上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在2016年12月8日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他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使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強體現出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是國家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
黨中央提出的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戰略目標,就是為了要提升我國高等教育水平,增強核心競爭力。作為培養精英人才的產出地,高等學校一直面臨著如何解決“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個“錢學森之問”。這一問題既是高校教育者首要面對的問題,也是“雙一流”人才培養中亟須解決的問題。在人才培養體系中,最基礎的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它決定并影響著個人素養的形成。在社會發展中精英人才具有較強的主導作用,其思想政治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正如美國教育家德懷特·艾倫所說:“如果我們使學生變得聰明而未使他們具備道德性的話, 那么我們就在為社會創造危害。”[1]為此,如何有針對性、時效性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雙一流”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是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雙一流”本科人才培養的核心
高等教育評價體系多種多樣,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種體系中一直處于主要地位,它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是教育質量提高的前提和基礎。它為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正確的方向和動力支持。韓愈曾說:“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可見,傳道是第一位的。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在談到“為學與做人”時,也優先強調了做人的重要性。他認為,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各門知識只是智育的表現,光有這些本領還遠遠達不到不懼的程度,怎樣才能不懼,就是要有意志力,而意志力怎么才會堅強呢?頭一件就要心地光明,只有具備智、仁、勇的品格,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才能駕馭和善用日益增長的知識,做到“勇者不懼”。現階段培養“雙一流”本科人才是新時期高校的首要任務,現代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要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首要核心任務來抓。現階段我國依然是發展中國家,我們的民族還是發展中的民族,我們的人民也是發展中的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需要我們一代代人不懼挑戰和風險接力奮斗。人才培養的實踐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一個對國家、民族和人民沒有熱愛,對社會沒有自覺的責任感和擔當的人,是很難有強勁的學習動力和爆發的創造力,沒有內在使命感的驅動,很難培養出一流的杰出人才。
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素養體現了“雙一流”本科人才的培養質量
高校在培養“雙一流”本科人才的過程中,要準確把握人才培養的方向,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素質在人才培養中的核心地位以及重要性。
首先,思想政治決定了“雙一流”本科人才的政治方向。在197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我們的學校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的地方。”[2]縱觀整個歷史長河,每一個朝代的更迭,每一段歷史的變遷都有一批批推動國家建設不斷向前發展的高素質、高水平、高技能的優秀人才涌現。他們身上所具有的共同精神特質就是無私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偉大的奉獻精神。他們在奉獻自己知識力量的同時,將個人的價值與社會價值相互交融,合二為一,主動地將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相結合,而不是為了個人私利而損害國家。在“雙一流”本科人才培養上,學校尤其要注意對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與引導,幫他們奠定好可以指導一生的思想基礎。試想一個學識淵博、掌握了現代科學技術的尖端人才卻是一個在道德上有所缺失、心術不正又自私自利的小人,那么他擁有的知識量越大,他對國家、對社會的危害也就越大。曾經引發熱議的大學生用硫酸潑熊等事件,都足以說明只注重人才知識的培養而忽略其思政政治素質的培養,對人才成長而言是一種極大的弊端,是教育的缺失。這種缺失對社會發展來說是致命的,對教育者來說是一種諷刺,也印證了“有才無德是毒品” 這句話,可見沒有良好的根基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礎,到頭來培養出來的只能是社會的蛀蟲,是影響和諧社會發展的不穩定因素。
其次,思想政治素質決定了“雙一流”本科人才的優秀品質。崇高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是“雙一流”人才所應具有的優秀品質。這些品質甚至比創新能力更應為人所重視和關注。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是學生成“人”的過程,它有助于人的基本素質的開發,是培養“雙一流”人才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社會主導的價值觀多種多樣,只有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客觀看待外部世界,堅定不移地樹立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思想,自覺認識自我,腳踏實地、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才能成為一個堂堂正正有靈魂的人,才會明確自己追求的方向。
最后,思想政治素質也是“雙一流”本科人才健康成長的內在需要。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高校德育地位受到沖擊,雖然時下高校大學生整體的思想道德狀況和精神面貌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比如有些學生對人生目標模糊不清;獨生子女的優越性使部分學生抗壓能力較差,只注重自我感覺,對事情沒有整體的認知,貪圖享受,揮霍浪費。要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有效的思想教育引導是主要方式。只有增強他們的憂患意識,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點燃他們心中奮斗的火把,照亮前行的路,才能有效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的侵蝕,塑造健全人格。只有讓學生真正理解“學為何用,用歸何處”,才能培養出品學兼優、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雙一流”本科人才培養中實現價值的有效途徑
1.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力度, 構建完備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思想政治教育與教育思想兩者密不可分。教育思想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有什么樣的教育主張、目標計劃,就有相應同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內容。實踐內容后期成果的反饋又反過來指導教育思想的發展和判斷。新時期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是提升教育質量,作為一門實踐性的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時代性和實踐性的特點,而創新教學模式和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實施的關鍵。因此,這就需要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遵循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規律,通過不斷創新和完善思想內容、實踐方法、運行思路等內容,逐步形成一個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全方位、多角度、全要素完備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2.在豐富和引領方式載體上突破創新,以立德樹人為終極目標
引領方式上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在原有傳播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與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機構的合作,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把工作做活。將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現代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在思想引領和輿論引領上占據主導地位。注重以文育人,改變“內容供應”模式,提倡“產品供應”鏈條,全方位打造符合青年特點,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式多樣,格調高雅,鐫刻共青團烙印,具有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在全校范圍內實行“校網”“院網”“人網”三網合一。“校網”即網上共青團,讓青年在網上找到組織,在網上參與活動。建立大數據中心,把握青年思想脈搏,更好地為青年服務。“院網”就是根據青年在線需求,線下依托各學院團組織構建好實體陣營為青年提供有效服務。“人網”就是要組建一支思想正、能力強的學生志愿隊伍,對網上出現的模糊認識的評論進行引導糾正,凈化網絡空間。結合當前全團開展的“青年之聲”工作統籌推進,讓網上共青團在青年中更有影響力。
3.改進更新教育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意識和創新能力
在培養“雙一流”本科人才過程中,與時俱進地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修改更新教學內容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高校思想政治課要充分利用課堂優勢,在教學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將大學生普遍關心的國際現狀和現實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將最新的理論成果與大學生的成長實際結合起來,將熱點難點問題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以走進社會、貼近生活、反映學生現狀為宗旨,高校教師要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和和支持者,要勇于擔起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引者和領路人的重任。堅持言傳身教,堅持學生創新能力的開拓和培養,時刻與時代同步,與青年同步,讓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地入腦入心。
4.構建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評估體系,創新考核評價標準
在現行體制中,傳統的單一的成績型模式已經滿足不了對學生的評價要求,評估體系要將能力和素質等要素考慮進去,重點要突出學習實踐創新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質的考評。要堅持知識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原則,用客觀和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的真實水平,從個人的平時學習表現、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參加實踐等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通過數據比對,得出結論,從而實現對培養“雙一流”人才的目標導向和過程的推動作用。這種考核評估體系在以往定性評價的基礎上給出了更加科學、直觀的結論,改變了過去只憑一張考卷決定學生成績的做法,且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較高的指導價值和實效性,便于教育工作者及時調整工作方向,調節力量配置,更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參考文獻:
[1]楊 飛.精英人才思想政治素質的特征及培養路徑[J].文學教育(中),2011(12).
[2]鐘瑞琴.淺析優秀拔尖人才思想政治素質培養[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