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嘯
市領導和市人大代表們在市人代會上對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等教育問題熱議后,市教委迅速行動,在新學期開學前便連續出臺多項減負規定,幫助中小學生減負,進一步規范民辦中小學招生行為。與此同時,一些教育機構也積極回應,滬上知名的奧數“四大杯賽”中,“小機靈杯” “中環杯”主動停辦;“亞太杯”主動改名,相關教育機構表示不再承辦有關競賽活動。
教育主管部門及時行動,打響了為中小學生減負的第一槍,社會反響也相當積極。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輿論普遍關心的是有沒有后續“藥到病除”的組合拳,能夠真正“標本兼治”。筆者在上一篇文章中也分析了,中小學生課業負擔越來越重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中既涉及社會觀念和升學體制,又摻雜著教育資源分配的公平公正問題,如果僅僅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恐怕未必能真正起到效果。
以民辦中小學招生為例,各所“名校”每年動輒十倍于招生額的報名人數倒逼學校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甄選學生。通過測試甄別出更有潛質或已經學有所長的學生始終是學校的最優選擇。盡管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聲禁止學校在招生過程中收取簡歷、考試、變相測試以及參閱奧數等競賽成績,但依靠什么來甄選學生這個最重要的問題卻始終沒有答案。因此,學校在招生中各顯神通,要么陽奉陰違,要么想盡辦法規避教委規定另辟蹊徑。網上甚至有人調侃,即便奧數競賽全部取消也沒有關系,“名校”們會轉而去偷偷參考學生諸如物理、化學等方面的理科成績,反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原本學個奧數就可以了,現在孩子們要提前學的東西可能更多。
筆者始終認為,減負看似事小,出臺幾條行政禁令就可解決,但事實遠沒有那么簡單。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國家的未來,教育其實是事關每個家庭,乃至社會穩定和城市發展的頭等大事,必須有長遠眼光、從長計議,有系統性的整體考慮。只有從源頭入手,才可能從根子上推進減負。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原本稀缺的教育資源,逐漸變得不那么稀缺了。尤其在經濟較發達地區,公眾的需求已經從獲得教育資源轉變為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盡管我們的教育體制早就引入了市場化手段,通過設立民辦小學、初中,設置一定的學費門檻來區分入學需求,但越來越多的人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獲得優質教育資源。與需求急增相比,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卻遠遠沒有跟上。因此,義務教育階段普遍存在的是公眾希望能夠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與實際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
從供需角度看,當需求遠大于供給時,如要解決供需矛盾,要么限制需求,即設置較高的入學門檻,要么增加有效供給。實踐中,在義務教育階段不允許開展入學考試,對需求無法設置統一的門檻,而供給又沒有被有效地擴大,這組供需矛盾才是導致目前中小學生減負走入死胡同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需求過旺,在供給受到限制的情況下,處在供給端的各所名校不得不樹起各式各樣的入學門檻,用各種變通方式來相對公平地滿足一部分需求,而處在需求端的公眾則不得不通過讓孩子早學、多學的拔苗助長方式來應付供給端學校五花八門的面談和選拔,以此來爭取優質教育資源。
筆者建議,要著力促進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的均衡化,著力擴大義務教育階段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義務教育本身是全民普惠制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每一個符合條件的適齡兒童理應享有同等的教育資源,這是義務教育的初衷,是制定義務教育階段相關政策規則的初心。既然如此,打破義務教育階段優質教育資源的壟斷才是根本路徑。義務教育階段不設置入學考試,意味著不應該人為設置任何額外的入學門檻。民辦學校內設門檻,實質上架空了這條規定。那么如何增加供給呢?其實,我們可以向知名奧數民營教育機構學習,他們通過開設越來越多的教學點來滿足不斷增長的課外學習需求,教育質量非但沒有因此下降,反而還建立完善了內部選拔尖子生的機制。都是市場化,我們的民辦學校為什么不可以呢?減負是否也能從供給側改革入手呢?教育主管部門切不能因為主觀上存在擴大供給可能會砸了小學、初中所謂“名校招牌”的顧慮而猶豫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