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冰潔
一、大學班級文化的基本內涵及其建設的重要意義
文化是一個極富人文意義的概念,可以說至今仍沒有統一的定論?!掇o?!分蟹謩e從廣義和狹義上對文化做了解釋:廣義的文化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而對于班級來講,這種班級文化則是作為社會群體的班級所有或部分成員所有的信念、價值觀、態度的集合體。就其表現形式而言,它是“硬文化”和“軟文化”的綜合?!坝参幕本褪且环N物質文化,如教室內的文化墻、標語等?!败浳幕眲t是一種隱性文化。然而大學的班級文化因其獨特性而缺少硬文化的部分,相反更多地強調的是“軟文化”,它包括制度文化、觀念文化和行為文化。
所謂制度文化,是指班級成員在實現班級管理目標過程中所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準則的總和,它是班級文化建設的基礎和前提。觀念文化則包括班級成員的價值取向、道德認識、成員對班級的認同感等方面。它可以使成員更好地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以此來促進個人與集體的和諧共進。除此之外,由于目前大學多以專業為準劃分班級,所以班級成員所表現出來的專業敏感度及思想傾向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可以視為班級觀念文化的體現。那么因制度和觀念等引發出來,在成員身上表現出來的言談舉止和精神面貌則是行為文化。
總的來說,這種大學班級文化就是“班級性格”,它內化于大學班級成員的價值追求、思想信念和精神風貌中,外顯于班級的規范體系、教學活動和實踐活動上。它不僅代表著班級的整體風貌,更是使班級得以穩固和發展的基石。這種“班級性格”一旦形成,它的影響便不再局限于學校、班級,而是遷移到成員的整個社會生活之中,對個人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方式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二、當前大學班級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知識經濟、信息經濟背景下的大學培養的人才不僅要具有扎實專業知識,更要有健全的人文素養。然而作為引領學生價值觀有效方式之一的大學班級文化建設,目前尚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今天的大學集體精神已經不那么清晰,這種破碎的集體找不出屬于集體的獨特文化、獨特的精神支柱,有的只是集體的形式,卻沒有集體的內在精 神[1]。
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既有來自大學班級文化建設中的現實矛盾,也有市場經濟以及“互聯網+”教育時代客觀上帶給班級文化建設的新挑戰。具體來說有以下五點。
1.對大學班級文化建設的必要性缺乏重視
自20世紀末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迅速,但更多體現為規模的擴張。在這種特定的背景和條件下,政府和大學往往將主要精力用于拓展發展空間和加強硬件建設,而在文化建設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財力相對不足,功利主義傾向比較嚴重[2]。再加上文化建設的長期性和效果的潛在性,更使得大學班級文化建設陷入了邊緣化的困境。
在這種情況下,負責學生思想引導工作的高校輔導員本該積極挑起大學生人生價值觀培養等德育工作的重擔,可事實卻是一些輔導員試圖借助網絡媒體取代現實班級管理,所有事物一概用網絡傳達,缺少了實在的行為與后果。建立的大學虛擬班級文化僅僅是拇指與文字上的文化,沒有任何指向性[3]。
2.成員對班級缺乏歸屬感
歸屬感又稱隸屬感,是一個個體或集體對一件事物的認同程度。成員對班級歸屬感的缺乏就使得大學班級文化建設喪失了精神根基,也使學生對班級的間離感愈來愈深。
究其原因,一是班級缺少集體行動的機會。班級成員常以個人身份參照個人興趣自主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再加上大學通常沒有固定教室,所以“班級”這個概念更多的是被他們當作形式上的存在。這種“班級意識”的不穩定性給大學的班級文化建設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二是成員個體的差異性對班級歸屬感的削弱。大學的班級匯集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同齡人,他們在進入大學之前就已經形成了自己較為穩定的交往圈子。另外,班級成員在宗教、興趣、性格上的不同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班級歸屬感的形成。
三是時代原因帶來的挑戰。自2016年9月開始,大學全面進入“95后”時代,這一代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在他們身上表現得相對明顯。再加上互聯網給他們提供了獨立解決問題的平臺,所以在“集體意識”方面缺少由他人提供的科學和及時的引導。
3.班級的感召力下降
班級的感召力集中表現為成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顯著標志。然而近年來,大學班級中的“邊緣人”越來越多。他們通常表現為日常交際中的沉默者、課堂環境中的隱形人、公眾視野的躲避者和班級決策的低參與者[4]。
這種班級感召力的下降有成員主觀因素的影響,也與班級相關機制不健全相關。班級活動內容以及形式如果無法滿足更多成員的期待,那么班級的感召力便會大打折扣。另外,缺乏有效組織成員的激勵機制,也會使班級成員參與活動的熱情降低。
4.大學班級文化建設特色不鮮明
如果班級文化不具有特色,那么它對成員的感染力是不持久的,也是不深入的。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從宏觀上看,是學校沒有建立起班級評價的多樣化機制,班級活動缺乏自主權。從微觀上講,一方面是班級管理者對班級自身屬性挖掘不夠,沒有能夠在基于對全體學生了解的基礎上發掘出班級特有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它也與班級核心成員的影響力有關。班級中一個富有感染力、個性突出的人,會對成員產生潛移默化的示范和引導作用,促進特色文化的形成。
5.受“互聯網+”教育的沖擊
近年來,慕課、微課等新型教育方式正在大學中悄然興起,這種“沒有圍墻的學校”對班級文化建設的沖擊一方面在于它使班級成員的流動性進一步加大,班級作用進一步削弱。另一方面,碎片化的知識學習模式使得教育的育人功能弱化。如新型教育不能給學生提供面對面學習交流的機會,也沒有給老師賦予學生人格成長引導者的角色,以慕課為代表的網絡開放課程的模式模糊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界限,導致教師無法充分把握教學過程,其權威性也遭到極大的沖擊[5]。
三、加強大學班級文化建設的有效策略
雖然問題較為突出,但這并不意味著大學班級文化建設在現實與挑戰面前是無能為力的。我們可以重新審視大學生成長的需要,不斷探索加強大學班級文化建設的新出路、新理念,從而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
1.加大對大學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視力度
21世紀的大學不僅要朝著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而不斷改革創新,更要加強大學文化功能的建設,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因此,作為大學宏觀管理者的政府要盡量避免直接干預大學的文化建設,依法落實大學自主權,讓大學真正成為文化建設工作的主體,扭轉目前大學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的重視不夠和主動性不足等現象[6]。同時學校也應該為班級文化建設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建立科學和完善的多樣化監督體系和評估機制。
2.開展班級文化活動要“走心”
富有感染力的班級文化活動,能夠使成員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個人思想境界,完善品格。這就要求一方面及時開展班級文化活動,不斷強化班級意識,培養成員的團結協作精神,如定期召開主題團日活動、心理班會等。另一方面要有效開展班級文化活動。重形式輕內涵,只會使成員對班級的隔離感越來越深。文化建設離不開所有人的共同參與,因此要充分結合班級具體情況,不斷賦予班級文化活動以新的內涵,讓班級精神發揚光大,開辟班級文化建設的新出路。
3.加強集體意識教育,讓大學班級“形散神不散”
學分制、選課制、“互聯網+”教育帶給大學班級文化建設的新挑戰,使得教育觀念教育方式的創新和改革成為必要。學校應該在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同時,對學生加強集體意識教育,弘揚主旋律,不斷完善學生品格,從而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
另外,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師也應注重學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強化集體主義教育,對班級進行生命化提升與改造[7],充分創造條件發展人,關注“班級邊緣人”的成長。通過教學活動和實踐活動,雙管齊下,讓大學班級“形散神不散”。
4.加強班級網絡文化建設,多方面把握班級特色
網絡已經成為當前大學生學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把班級擴展到了網絡空間。如果不對班級網絡文化的建設加以引導,那么網絡環境的隨意性將成為大學班級文化建設的絆腳石。
第一,班級管理者和核心成員應明確內部分工,共同協作,積極利用網絡平臺建立與成員有效溝通的交流機制,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第二,要與班級成員一起建立共同遵守的網絡公約。如建立班級QQ群或微信群聊規范等,打造特色的線上交流平臺,作為輔助班級文化建設的工具,從而把線上線下的班級文化建設結合起來。
總之,在這個充滿現實與挑戰碰撞的時代,大學的班級文化建設值得大家多加重視。它不僅關系到個人人文品格的完善,更是弘揚主旋律、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雖然大學只是學生成長階段中一個很短的時期,但是真正有靈魂的班級對人的影響一定是恒久的。所以,面對現實與挑戰的沖擊,大學班級文化建設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唐漢衛,吳秀霞.大學生活:困惑與反思[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
[2][6]鐘秉林.大學的走向[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3]曲建輝,路西昆.基于文化學角度的大學班級文化建設探究[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4(5).
[4]陸 韻.文化社會學視域下的大學班級邊緣人:內涵、困境及轉化策略[J].高教探索,2015(8).
[5]朱宏亮.“慕課”挑戰下的大學班級文化建設[J].江蘇高教,2015(2):94-96.
[7]王洪明.班級變革:框架與路徑[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