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旅游規劃”是教育部和國家旅游局指定的旅游管理專業的八門核心專業主干課程之一,也是最具有旅游專業特色的課程之一,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1]。旅游規劃涉及旅游、經濟、資源、環境、城市規劃、建筑等多個學科領域,需要學生具有綜合分析和全盤理解能力。通過“旅游規劃”課程的學習,學生需要了解旅游規劃相關的理論與方法,熟悉旅游規劃的基本程序,掌握旅游市場調研與旅游資源調查的基本步驟與內容,理解規劃文本和說明書的寫作規范,并能熟練運用CAD、Photoshop等相應軟件進行規劃圖件制作等。因此,為了有效培養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提高學生因地制宜進行旅游規劃的能力,使“旅游規劃”課堂更具有吸引力,探索形成了“理論—野外考察—模擬實踐”三步驟課程教學模式,經過課程實踐,在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效果。
一、“旅游規劃”課程教學三步驟模式內涵及創新之處
1.“旅游規劃”課程教學三步驟模式內涵
“旅游規劃”課程教學三步驟模式,即“理論—野外考察—模擬實踐”三步驟模式,該模式把整個課程教學過程劃分為三個相互銜接的階段:理論精講、野外考察和項目模擬實踐,三個教學環節相互支撐、相互關聯、相互推進(如下圖所示)。理論精講部分由主講老師講授,主要是從理論上回答三個問題:什么是旅游規劃?為什么要學旅游規劃?怎樣做旅游規劃?從理論上把握了這三個問題后,學習開始進入下一個步驟——野外考察。考察地點是精心挑選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區,原則上是以未經開發或開發不充分的景區為主,以成熟景區為輔,通過兩種類型景區的對比,讓學生體會成熟景區和未充分規劃景區的差距,從而真正了解旅游規劃的重要性。考察回來的第三個步驟就是項目模擬實踐任務的開展。學生每6到8人一組成立團隊,老師以工作單的形式下發任務書,各組獨立完成考察景區的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制作。學生學習形式是課前查找資料,自學相關知識,制作規劃方案和匯報PPT,課堂上各組派代表進行匯報,方案先由學生互評,最后由主講老師點評完善。模擬實踐課結束時,景區旅游規劃也完成了,從而達到了“旅游規劃”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掌握旅游規劃基本理論和工作內容的知識目標,具備旅游資源評價、客源市場定位、空間結構劃分并能初步進行旅游項目規劃的能力目標以及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進行旅游規劃的素質目標。
2.“旅游規劃”課程教學三步驟模式創新之處
課程教學三步驟模式創新之一是主講老師的教法改革。三步驟環環相扣,尊重教學規律,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學生的認知層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培養學生初步完成旅游項目規劃的實踐能力[2]。該模式順應筆者所在學校由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的發展定位,將實踐教學放在更為突出的地位,打破封閉式的課堂,融入野外實地考察,以小組團隊為學習單位,以問題為導向,以項目為載體,以期培養更符合市場需求的復合型旅游規劃人才。
課程教學三步驟模式創新之二是引導學生學法改革,該模式倡導教學互動,充分突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一方面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主動思考,通過團隊合作、討論、實地考察,最大限度地發揮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鼓勵學生學習課件制作、視頻剪輯,鍛煉成果匯報能力,并積極推動學生依托課程項目參加大學生“挑戰杯”和省市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并產生了一定成效。尤其在學習過程中推崇賞識教育,老師賞識學生,學生相互賞識,這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果。
二、“旅游規劃”課程教學三步驟模式的實施
1. 學時任務分配
學校開設的“旅游規劃”共有48學時,其中理論課有42學時,實踐課有6學時。課程采用三步驟教學模式后,具體學時和任務安排如下:
步驟一:理論精講階段。主要是從理論上闡述旅游規劃的內涵和發展脈絡、旅游規劃的重要性和類型,同時引入國內外典型旅游規劃案例,講解旅游規劃制作的技術路線和理論方法。
步驟二:野外考察階段。主要分為三個環節:考察準備環節、實地調查環節和考察成果匯編環節。野外考察地點選擇的是瀏陽市胡耀邦故里,代表成熟景區;另一個是離胡耀邦故里車程20分鐘左右的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代表未充分開發的景區。考察第一個環節是考察準備,主要是學生對考察線路進行設計和考察資料的前期準備,如準備5種調查表格:《旅游資源單體調查表》《景區客源市場調查問卷》《景區居民調查問卷》《景區工作人員訪談提綱》和《帶團導游訪談提綱》。第二個環節是實地考察。任務一是參觀胡耀邦故里。全體學生和老師在胡耀邦故里進行90分鐘的參觀學習,了解景區空間布局、景點分布和線路設計。任務二是參觀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紀念館。全體學生和老師在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進行了60分鐘的參觀學習,了解景區空間布局和館內陳列物品展覽設計。任務三是將學生分為8個調查小組,分別從會師舊址紀念館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出發到景區周圍進行社區調查訪問和尋找旅游資源。第三個環節是考察成果匯編。通過對學生調查問卷、訪談記錄和圖像資料分析結果的課堂檢查,帶領學生尋找圖文數據反映出來的一般規律,為步驟三模擬旅游規劃項目的撰寫提供思路和素材。
步驟三:模擬實踐階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依托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景區,分步驟完成景區旅游總體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任務。任務分為四個環節:景區環境分析—景區總體規劃—景區修建性詳細規劃—景區保障設施規劃和投資效益分析。由于課堂課時較緊,所以學習小組需要利用課余時間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老師布置的各個環節的任務。18節課堂時間,主講老師主要是用來點評作品,深度講述旅游項目規劃的重點內容,如旅游市場分析與預測、旅游形象定位和策劃、旅游空間布局和功能分區等。完成四個環節后,各組對各個部分進行梳理,形成最后的規劃文本和圖件。
2.考核評價方式
課程改變“期末一張卷” 的傳統考核方法,按照以實踐能力考核為主的原則,采取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的綜合考核方式。
第一,閉卷考試和平時考核相結合。閉卷考試主要是測試學生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等理論知識的掌握,占期末總成績的30%;平時考核,即景區旅游總體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文本的撰寫。各組作品的總成績就是每一位組員的成績,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考核學生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團隊作品成績占總成績的50%。平時課堂表現、撰寫調查報告和參觀心得成績占總成績的20%。
第二,加強過程性考核力度。重視過程性學習評價與考核,靈活采用多種考核形式,如基礎知識掌握、旅游資源調查報告、景區參觀心得、案例策劃、團隊學習等,三部分成績在期末總評成績中的比例充分體現了課程特點,“以考促學”效果顯著。
三、“旅游規劃”課程教學三步驟模式的效果與評價
首先,“理論—野外考察—模擬實踐”三步驟模式符合應用型本科教學改革理念,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能通過考察和項目的模擬實踐將知識進行靈活運用,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其次,三步驟模式鼓勵學生以團隊為中心,學習自我管理,以多種方式進行探討和交流,從而使學習信息量大大增加,更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增進了同學之間的了解和感情。最后,三步驟模式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鍛煉對旅游規劃項目的敏銳觀察力和思考力。在三步驟模式教學中老師退居后臺,把課堂舞臺讓給了學生,但老師在課后需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對老師的學識水平、組織協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過“理論—野外考察—模擬實踐”三步驟模式的實施,同學們感受到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特別適合當代大學生的在校學習。在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中的應用,不僅使學生們學習了相關的理論知識,開闊了視野,培養了勇于探索、學習創新的精神,而且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自學能力、合作能力、表達溝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通過不斷的實踐研究我們發現,“理論—野外考察—模擬實踐”三步驟模式不僅適用于“旅游規劃”課程,而且適合相關的綜合性強、實踐性強的專業課程。
參考文獻:
[1]肖 瑜.基于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旅游管理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和改革——以《旅游規劃與開發》為例[J].黑河學刊,2015(11).
[2]魏偉新.《旅游規劃與開發》教學方法改革探討——基于“理論—案例—模擬—實踐”教學四部曲[J].現代商貿工業,20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