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梅

『三峽巫山,上古靈山。珍奇藥材之庫,豐饒物產之淵。傳為天帝仙藥之藏,百谷所聚之川。巫山地方食材,真是取天地之精華。培石紅桔、建平朝天椒、紅椿黨參、騾坪洋芋、曲尺脆李……』說起巫山特色食材,巫山人陳嗣紅如數家珍。將巫山特色食材做成一道道美食,并讓巫山味道香飄世界,使食客終身難忘,這一直是陳嗣紅多年的夢想。
因為母親,愛上巫山美食
陳嗣紅從1988年開始經營餐飲。20多年的時間里,她默默翻閱歷史資料,研究巫山地方食材。她說,巫山地處大巴山南麓,東臨神農架,谷深山險,地貌復雜,野生中草藥資源特別豐富,是歷史上著名的“川廣藥材”主產區之一。優質的野生黨參、天麻、百合等遍布大山深處。巫山有著這么豐富且優質的食材,一定能研制開發出特色鮮明的地方美食。
“近30年的時間里,我能始終堅持這一信念,主要是受母親的影響。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但母親總能將花椒葉、地米菜等看似普通的食材,換著花樣做成好吃的。這些帶著母親特有味道的美食,現在想起來都能讓人口舌生津。 ”陳嗣紅說。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母親將時令食材晾干或是窖藏,在寒冬臘月,出其不意地做些好吃的菜肴,除了唇齒留香,也讓自己自小就萌生了研究巫山特色美食的念頭。
如今,陳嗣紅早已成了巫山特色美食的代言人。比如那一道讓大家好奇的焌(qū )炭墨粽,好吃又養生。
在巫山的方言里,用“焌麻黑”來表達非常黑,而這個詞的來歷就是將植物過火、淋水后的碳狀顏色。陳嗣紅把這種黑,帶到了食物里。
選用壯實且沒有霉變的干枯芝麻稈,抖掉芝麻收集成捆,放在不銹鋼盆里點火燃燒。人不能離開,要隨時注意火候,等到明火燃盡,盆里的芝麻稈還是碳狀的時候,立馬澆涼水至熄滅,得到一盆子的芝麻稈碳。“不能燒久了,時間長了就不是碳而是灰,不能食用了。”陳嗣紅說這個過程就叫“焌炭”。
焌好的炭,要用木棍舂成細粉,再過籮篩,篩成很細的炭粉,與糯米混合均勻,上鍋蒸透,然后加入臘肉丁、胡蘿卜丁、青豌豆等配料。“過程與做粽子類似,最后就是包。但不用裹太緊,形狀也沒有必須的要求。”陳嗣紅手腳非常麻利:“上桌以前,入烤箱加熱5分鐘左右,一是增加粽葉的香味,二來也提高糯米的熱度,讓口感更好。”
許多老巫山人對這道菜是情有獨鐘,熱騰騰的墨粽帶著臘味“奔”進胃里,那香糯也讓嘴巴得到極大的滿足。
巫山味,飄萬里
“熟悉我的朋友常說我能變廢為寶,其實不然。人們口中的‘廢料真的就是寶貝,比如蘿卜皮、桔子皮、黨參花等,可做成涼拌菜,也可用來燉湯。在我看來,巫山的每種地方食材都是極好的。”陳嗣紅對食材的鐘愛之情溢于言表。當然,要將這些食材弄上餐桌,得經過反復試驗。比如說梨膏糖、秘制天麻,都是翻閱大量資料、反復試驗才做成功的。
“熬制梨膏糖時,常常連著熬好幾個通宵,需要人時刻不離守在火爐旁,生怕疏漏一個環節而影響梨膏糖的口感。”陳嗣紅作為巫山人,覺得應該將這些好東西傳承下去。
“不管走到哪兒,媽媽逢人就講巫山美食,朋友們經常開玩笑說,你媽媽真算得上是巫山特色美食的代言人。”陳嗣紅的兒子黃鵬說,媽媽很能干,她對巫山特色美食的熱愛,總是一點點地影響著身邊人,讓人發現其中的美好。為了讓更多人知曉媽媽潛心研究的美食,黃鵬利用陳嗣紅幾年前注冊的商標,開了家微店,取名為“天來作坊”。
天蘊造化法則,來涵人本理念;天賜原生食材,來于本位自然。就像店鋪的介紹一樣,野香菇豆豉、秘制天麻、梨膏糖、泡椒牛肉醬、燒椒野魚醬等,微店的所有特色美食,都以巫山飲食文化為元素、地方食材為原料,純手工制作而來。
“好吃,人間美味。遠在外地的游子,感受到了故鄉巫山的氣息。”“正宗的巫山味,巴適得很。”“地方美食經這么考究的工藝,不高大上都難……”短短幾個月,憑著優質的地方食材、精湛的手工工藝、正宗的巫山味道,天來作坊的微店好評如潮,新加坡、重慶、成都、北京等國家和地區的客人品嘗過美食后都成了回頭客。
“只要是好東西,肯定有人懂得欣賞,只是沒想到受到這么多食客的青睞。”陳嗣紅說,開微店的初衷只是想讓更多人了解、喜歡巫山特色美食,并幫忙宣傳推廣。
“飲食之美,能令人終身難忘。如果能將巫山特色美食傳承與發揚,此生無憾。”陳嗣紅說,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將巫山傳統的優質食材保存下來,不被外來食材異化。用優質的地方食材研制出高檔美食,讓巫山特色美食走向世界。目前她已將巫山泡菜、川貝梨膏、巫山朱桔膏、秘制天麻申請了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接下來還將積極申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