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程
【摘 要】國家審計與社會審計兩者之間的風險性是有一定差別的,國家審計風險不僅會影響自身的社會信譽和社會權威,還會對政府部門造成一定的影響。審計風險受多重因素的影響,且這些因素是潛在的影響過程。論文以國家審計為出發點,圍繞審計風險的形成因素和防范措施展開詳細的分析。
【Abstract】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isk of state audit and social audit. The state audit risk not only affects their own social credibility and authority, but also causes influence to the government. The audit risk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and these factors are potential influence processes. Paper based on the state audit, analyzes the form facto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audit risk in detail.
【關鍵詞】審計風險;風險原因;防范措施;國家審計
【Keywords】audit risk; risk reason; prevention measure; state audit
【中圖分類號】F239.2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3-0025-02
1 引言
審計工作對被審計單位財務風險能夠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傳統的審計工作主要對財務賬簿進行核查,而在經濟環境日益復雜的今天,審計工作的開展不僅是要核查財務賬簿,還要對責任人的資產使用情況進行核查,綜合判斷企業的財務經營情況是否真實,這也給審計工作增加了難度。
2 審計風險的基本概述
審計工作是審計單位對被審計單位財務經濟活動進行的經濟監督、財務鑒證和財務評價活動,是在相關執行標準下進行的審計活動。因其具有法律效應,所以應秉承公正、公平的原則,審計活動結束后,審計單位要出具相應的審計報告,以保證其合法性。審計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風險,所謂風險指的是在審計環節,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信息與實際的財務狀況并不相符,被審計單位并沒有將真實的財務狀況體現在財務報表上,這就使得審計單位出具的結論與真實情況背道而馳,違反了合法性和公正性的原則,在出具審計報告后,審計單位就要面臨被訴訟的風險,并且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造成這種風險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由于被審計單位所提供財務信息的不真實性而存在的固有風險,另一方面由于審計單位在工作過程中并沒有發現其財務信息的不真實性卻出具合格性報告的控制風險。總結來說,審計風險的發生存在主體因素、對象因素和外部因素。
3 審計風險的具體成因分析
通過對審計風險的簡單介紹得出,其風險的發生因素主要是審計工作技術手段的影響因素、國家審計法律環境相關的影響因素、國家審計內控制度相關的影響因素,下面對這三種因素做出具體的分析。
3.1 審計工作技術手段的影響因素
首先,在新形勢下審計人員的業務能力無法滿足新的審計工作要求。現階段,國家審計單位人員的業務能力存在很大的不足,審計工作人員需要熟練運用國家的財經法規、法律政策和計算機審計技術。但是從目前來看,具備這三方面綜合素質的人員很少,無法滿足審計工作要求。其次,現階段審計業務的開展并沒有跟上計算機網絡化的發展形勢。在財務信息繁榮復雜的背景下,傳統的抽樣檢查和賬戶核實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審計要求,但現在國家審計工作中仍有采用手工對賬的現象,審計工作人員習慣以自身的審計經驗對審計事項作出判斷,同時往往會采取抽樣的形式,這無疑會產生一定的誤差,使得國家審計工作的風險加大。最后,部分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有待提高,很容易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而借職務之便作出違反法律和道德的事情,不依據公正客觀的原則出具違背真實情況的審計報告,給審計單位帶來風險。
3.2 國家審計法律環境相關的影響因素
履行法律賦予的審計監督權利的前提下,應承擔的相應責任要予以明確。在已出臺的《審計法》《行政訴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國家賠償法》及《刑法》等有關法律中,明文條例規定國家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依法全面履行職責,如果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出現失誤或者因為違約、欺詐等原因,給被審計單位的合法權益造成嚴重后果的,就容易引起行政復議,自然成為被申請人,產生審計風險。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如今法律法規體系內部還有諸多“頂牛”現象,尤其表現在部門法與部門法、部門規章與部門規章、部門規章與地方規章不一致的矛盾、混亂的規定,都使得審計人員在依法開展審計工作時,面臨諸多風險。
3.3 國家審計內控制度相關的影響因素
在多元化的經濟形勢下,審計工作面臨的環境變得復雜,而其本身并沒有較為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使其在財務審計工作的執行上容易出現審計人員暗箱操作的現象,不真實的評價工作使得審計單位的信譽度明顯降低。目前,我國總體的經濟形勢處于不穩定的狀態,部分單位趁機鉆法律空子的現象較為嚴重,使得國有資產產生明顯損失。內部監管制度的匱乏使其不能有效地控制內部風險,并且部分審計機關單位并沒有對審計工作的職權和約束條文進行明顯的設置和劃分,在風險責任的追究上也沒有給予明確的條文規定,使國家審計工作的潛在風險得不到有效控制。
4 面對審計風險應采取的防范措施
4.1 加強國家審計的法制化建設,使得國家審計規范化
完善統一的審計制度機制,積極推動審計工作法制化、規范化進程,避免審計工作的盲目性、隨意性和低效無序[1]。一方面,將給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很多變化,及時修改切合實際行之有效的審計法規,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定詳細的審計執業規范,提出更具可操作性和技術性的合理執業規范,國家審計機關或人員依法辦理審計事項時應當遵循行為規范;另一方面,要完善《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和《刑法》等法律法規,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國背景下國家審計工作,使國家審計承擔的法律責任不斷明確化、具體化和規范化。
4.2 建立國家審計的內部制度,強化人員防范意識
第一,在國家審計部門內部設置完善的審計監控管理制度,建立獎懲考核機制,以應對出現的審計風險。
第二,要估測審計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所有風險,根據其分析結果明確指定各項解決方案,從中選擇風險性最小的方案運行,并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
第三,在審計結論的表述上要盡可能得詳盡,清晰地表達出審計工作展開的具體事項和事項范圍,在內容表述上要盡量避免絕對性的結果表述,在審計意見上要進行有限性的表述,避免無限性的表述。
第四,要明確風險的具體發生原因,在牽連部門或是責任人較多的情況下,可將所需承擔的責任進行部門劃分,也就是將風險責任逐一按照部門和責任人進行分項承擔。
第五,提升審計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保證審計工作的權威性和信譽度,提升審計人員的能力素質,使審計人員在展開工作時具有獨立性,具有抵抗外部不良干擾因素的能力,從而保證整個審計工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抵制風險的發生。
4.3 技術性防范措施
國家審計工作也存在一定的技巧性,在開展審計工作時:
首先,應對所有審計的項目進行預先勘察,將事項查透、查深,明確事項的性質,明確其中所存在的問題,使審查工作中的各項責任得到有效落實。一旦審計過程中發現存在隱患問題,應當即查清具體原因、牽涉因素、如何處理等。
其次,對審計過程中常見的一些具有傾向性的問題,要善于究其根本原因,找準其中的實質性問題,由點及面,幫助其進行規范化的管理,體現國家審計工作的服務性質;再次,嚴格要求審計報告的撰寫工作,審計報告在數據參考、語言表述和證據搜集等方面要完整、謹慎。
最后,在審計流程和審計規范上一定要嚴格執行,按照指定的審計方案實施每項工作,對最后的審計報告要進行嚴格的審計復核,以降低國家審計工作的風險。
4.4 信息化防范措施
中國審計的出路在于審計信息化,信息化的關鍵在于數字化。要大力推進審計信息化建設,通過引進和培養既熟悉審計專業知識又精通計算機技術的高端復合型人才,積極開展信息系統審計,進一步擴展審計領域,深入全面了解被審計對象,從而規避審計風險,確保審計質量,更好地履行審計監督職責。同時,深入推進聯網審計,通過和社保、財政、公積金等部門實施聯網,前移審計監督關口,對被審計單位數據進行實時動態監督,提高審計效率,增進審計主動權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禹湘暉.淺談審計風險成因及其防范措施[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8(08):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