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芳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教育是什么?就單方面講,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前提,它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條件之一;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助于形成學生良好的習慣性格,加快個體智慧發展。作為一名多年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教師,根據我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學生要想學好語文,首先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課前預習的習慣
課前預習是指在教師授課前,學生先自己閱讀新課內容,通過自己對內容的分析、思考,對新課的知識進行自學。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前預習能使學生預先了解新課內容,思考學習重點,找出學習疑難點,為課上聽課做好準備;課前預習還能使學生掌握聽課的主動權,提高課堂學習質量和效率,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但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課前預習能力差,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當學生逐漸掌握了預習方法,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單獨預習了。
二、課外閱讀的習慣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獲得知識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它是語文教學課內、課外閱讀的拓展和延伸,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的“總目標”中指出,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見閱讀對學好語文的重要性。怎樣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一是讓學生養成借助字典、詞典來進行閱讀的習慣。小學生在閱讀時一定會遇到不認識或不理解的字詞,這時候可以利用字典、詞典這位無聲的教師來幫忙,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二是培養學生有目的地進行閱讀的習慣。學生僅憑興趣卻毫無目的走馬觀花地進行課外閱讀,不懂得積累知識,吸取技巧,這樣的閱讀是收效甚微的。作為教師,我們可以這樣指導學生:以提高閱讀興趣為目的,可以選讀;以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為目的,可以精讀;以資料積累為目的,可以摘錄讀等。三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敢于質疑的閱讀習慣。學生在閱讀時,對于文章內容必然會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學生往往會提出讓教師想象不到的問題,教師要對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持歡迎態度,鼓勵學生積極展開思維、暢所欲言,并有針對性地加以正確引導,學生閱讀能力一定會得到跳躍性的提升。
三、勤于書寫的習慣
寫字就要寫好字,寫文就要寫好文。“人生聰明寫字始”,寫字是學生接觸中國文化的開始,也是學生所應該具備的一種技能,培養學生認真寫字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培養這一習慣,我認為可以從學生剛開始學著寫字開始,寫字時先讓學生靜下心來認真觀察字的筆順、筆畫和結構,把字深深印在腦中,這樣就能準確地把字寫出來。學生能準確地把字寫出來還不夠,還要要求學生規范書寫,要求他們不論快寫還是慢寫,都能做到橫平豎直,書寫大方、整潔。可以讓學生買一些字帖。觀察字帖每一撇每一捺怎樣寫,為什么要這樣寫,讓學生反復琢磨、反復練習,直到筆筆到位,學生打好了基礎,就可能學以致用。
寫文,顧名思義就是寫文章。當前小學生普遍害怕寫作文,認為沒什么可寫,這主要是由于小學生生活閱歷淺,沒有寫作基礎,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寫文興趣,就要從最基本的方面入手,比如,要求學生堅持寫日記,日記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最好的辦法。讓學生把自己每天所看到、所聽到、所感受到的有重點地記錄下來。日記里的內容可以天馬行空,無所不談,學生自己想寫什么就寫什么,真實地記錄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總結自己對學習、對生活的感受、經驗和教訓。最初寫日記不必要求篇幅長短,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可以寫得很簡單,凡事貴在堅持,堅持寫下去寫作能力就一定會得到提高。
另外,無論什么時候,課上還是課余,學生都要養成勤于書寫的習慣。閱讀課外書遇到特別感興趣的詞句、段落,可以摘錄下來,積存進自己的“資料庫”中,為以后的寫文積累資料。學生剛開始時可以先摘抄,之后慢慢地要學著用自己的感受去審視書中的內容,可以在課外書的空白處簡單進行批注,表達自己的意思,讀與思共,思與讀隨。總之,一定要做到“手腦并用”。
四、記誦的習慣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記誦是積累知識、充實語言材料的最好方法。現在學生閱讀分析能力、表達能力不強,很大原因是腦中沒有東西,有想法表達不出來。小學時期是培養記誦習慣的黃金期,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兒時背誦的古典詩文,盡管當時并不理解其中的含義,卻牢牢儲存在我們大腦中記憶中,烙印在我們的潛意識里,間接地、自然地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所以對于課本中的古典詩詞,教師要讓學生盡可能多記多背,一定會讓他終身受益的。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行動收獲習慣;習慣收獲性格;性格收獲命運。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就會激活學生學習的驅動力,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和成績,它是學生終生受用、取之不盡的財富。讓我們努力致力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開發出學生的內在潛能,相信我們的付出定能收獲豐碩的果實。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