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燁
隨著美術活動個別化學習的推進,教師在創設美術個別化學習環境、提供個別化學習材料以及陳列幼兒個別化學習作品時產生諸多問題。如,美工區材料投放單一;教師指導時常一人代之,幼兒從旁觀察;幼兒的作品無處安放,個別化學習成果寥寥無幾。因此,為了讓美術個別化學習更有實效,今天我就從美術個別化學習的材料投放、教師指導、作品呈現三塊來闡述“提高美術個別化學習的實效性”的一些想法。
一、美術個別化學習前:巧——材料選擇巧
目前,在美術個別化學習中,針對材料投放的問題主要有兩大傾向:(1)少。只提供簡單的蠟筆、記號筆、白紙、彩紙。幼兒只能單一地勾線、涂色。雖方便管理,但忽視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培養。(2)全。一股腦兒地投放上各種材料,讓幼兒自由選取,玩個痛快。雖幼兒天性得以彰顯,但材料雜亂,眼花繚亂,幼兒與材料間缺乏目的性。
因此,綜合上述兩種材料投放方式再加一點教師的思考,就變成了“巧選材料”。一般的分類我們可以按幼兒年齡分,或按材料玩法分,其實還有很多分發,可以給美術個別化學習帶來全新的面貌。
1.儲藏性收集。日常可利用的廢舊材料,按照點、線、面、塊的方式分類。這類收集方式方便教師的空間整理和收納,便于幼兒取放材料,形成一定的有序創作。
2.針對性收集。可以根據主題活動帶領幼兒有針對性地收集制作材料。如,在“秋天”的主題中,可以收集樹葉,觀察秋葉的形狀、顏色,并指導幼兒對樹葉做出歸類收藏等。此類收集方式具有時效性、針對性,幼兒美術區角活動的目標達成度頗高。
3.社會資源性收集。這是一種因地制宜的特色型收集。可以結合學校、班級的特色文化,投放各種特色材料。此類材料的收集將某種特色資源融合在區角中,促進班級整體環境的表現、表達,更讓幼兒在使用材料時更具歸屬感和創造力。
二、美術個別化學習中:細——引導暗示細
除了材料的巧妙選擇外,教師的引導策略也是需要推究和思考的,在此,我以一位教師的引導策略為例,講述美術個別化學習中的教師指導策略——引導暗示細。
教師所在年齡段為大班,在美術個別化學習中創設折紙、剪紙活動。由于班級幼兒有一定折紙經驗,但是較難的折紙還不夠熟練。因此,教師將折紙的每個步驟都通過簡筆畫圖例的形式展現在個別化學習區;為了滿足部分能力較差的幼兒,教師將折紙的每個步驟的折紙模型展示在個別化學習區;為了滿足不同能力幼兒的創作需求,教師將折紙的圖例、步驟模型上貼上“星星”,以區分這項折紙的難易程度,幼兒可以根據星級難度自由選取。
相信從案例中不難發現,這位老師的美術個別化學習在引導上特別細致。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隱性指導。教師的指導隱藏在圖示案例中,細致的步驟圖節省了教師說教的時間,讓幼兒的美術個別化學習根據挑戰性和趣味性,幼兒在反復琢磨的過程中掌握了折紙的技能。(2)關注幼兒。細致地觀察到幼兒同年齡段發展的不同差異,有針對性地給予相應的引導。根據幼兒每個年齡段藝術活動側重點不同、欣賞水平不同、表現水平不同、想要表達的內容不同的特點,指導幼兒形成多樣化、個性化、創作表現佳的美術作品。
三、美術個別化學習后:美——作品呈現美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應該和幼兒一起用圖畫和手工制品等裝飾和美化環境。然而當我們把畫作高高掛在墻面的時候,我們重視了美化環境,忽略了幼兒欣賞和彼此學習的過程。所以,作品應該有動態美和靜態美的呈現。如案例“春天來了”主題背景下的美術個別化學習活動“彩泥變變變”,我以陶泥作為主材料,在美術區中大量地投放該材料,讓幼兒進行創作。
1.平面式。剛開始,我想到了墊板,讓幼兒在墊板上搓陶泥,完成后,一張墊板就是一幅春天的畫。而墊板可以豎著放在櫥上。但后來發現,這樣的方式單一,且不夠美觀。
2.半浮雕式。結合幼兒園生活化美術特色,我提供了一次性的紙盤,讓幼兒自由選擇,在紙盤上用陶泥進行創作。白色的紙盤雖然使作品有顏色的對比沖突,且富有立體感,但紙盤局限了作品的空間,也限制了能力強的幼兒的想象空間。
3.開放式。我結合春天的主題內容,將美術區中的一塊櫥的背面作為一個大的底板背景,創設了一棵柳樹、一條小河的簡單情景,讓幼兒用陶泥在此板上直接操作,捏出與之相關的各種景物。這樣開放式地呈現,既作為幼兒的操作墻,又是一塊很好的幼兒自主創作的主題墻,一舉兩得!
4.立體式呈現。陶泥投放一段時間后,幼兒有了經驗,出現了立體的作品,為了更好地展示這些作品,我對于美術區中的階梯式櫥面做了一些調整。幼兒的陶泥作品完成后,可以自主陳列在草地上。而有了這個自由的空間背景,幼兒的想象空間也擴大了,他們可以自由想象搓出各種人和物,自主擺放組合。
參考文獻:
[1]居秋霞.淺談幼兒美術個別化學習活動[J].生活教育,2013(9).
[2]朱燕.關于幼兒美術個別化學習活動的相關思考[J].亞太教育,2015(36).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