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婧
摘要:清代園林藝術因其獨特的時代背景而特點鮮明,引人注目。本文從清代私家園林的自然美、宮闈園林的端莊美以及皇家園林的中西合璧三個方面淺析清代園林的美學藝術。
關鍵詞:清代園林 園林特色 美學藝術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1-0177-03
中國古典園林是中華文化的標志之一,與西亞園林、西方園林并稱為世界三大園林體系。它個性鮮明的特點在于其歷史悠久延綿不絕、構景以詩文立意、以畫境布景,山水意境與詩文畫境妙合自然。中國古典園林萌芽于商周、成長于魏晉、成熟繁榮于唐宋,至明代后期、清代中期而臻全盛,以后而漸漸衰落。
清代園林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皇家園林,二是私家園林。清代皇家園林面積遼闊,氣派豪奢,表現出皇權的權威。而私家園林大多不過數畝,只有二三亭廊,一泓池水,幾叢花木,園主將自己的情感寄托于院內,向往的是“天籟人籟,合同而化”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清代園林美學思想的背景
經歷了兩宋時期朱熹“存天理,滅人欲”理學思想的壓迫。明代中期,王陽明橫空出世。他倡導心學,認為人的一切活動都由心出發,從而肯定了身的活動,為主體追求個性與園林審美掃清了理論障礙。在此背景下,“情”“趣”非但不被壓制,反而鼓勵大膽表現,以恢復人性,提高人的主體地位。晚明以后,私家園林的普遍發展,與心學發展有著密切聯系。清代園林是中國古典園林的杰出代表,它特色鮮明地折射出中國人的自然觀和人生觀。加之清代黃宗羲等思想家抨擊心學空談,吹鼓實學,同時對意向、情景等概念作了系統論述,對“興、觀、群、怨”的審美心理活動進行發揮,提出了“循情定性”說的美學理論。
二、清代園林的美學藝術
1.宮殿苑囿的端莊美
清朝定都北京后,宮殿內繼續保留明制,除進行改建、擴建外,重點逐漸轉向行宮御園的建設。乾隆時期,新建、擴建園林面積達一千五百多公頃,在此過程中,建園手法大量吸收江南園林精華,引進歐洲和其他地方建筑風格。乾隆、嘉慶是西北郊皇家園林的全盛時期,形成以“三山五園”為主的皇家園林主體,代表了中國園林藝術的精華。這些宮殿、園林、寺廟、城垣等的建筑雄偉莊嚴,或富麗堂皇,彩繪藻飾,庭院草木,錯落有致,總體呈現出與江南私家園林有別的端莊美。
其中皇家園林的代表為位于紫禁城的御花園。御花園,位于宮城正北神武門內,坤寧宮北,為宮殿后苑。御花園占地十八畝,有欽安殿為首的十二余座建筑,是以建筑物為首的宮廷式花園。園內按照紫禁城中正的設計原則,布局對稱,古木參天,青竹遍植,很好的展現出皇家園林端莊、大氣、個性沉穩的特點。園內間有花池盆景和五色石子甬道,并有用太湖石疊起的假山“堆秀”,上筑御景亭,每年重陽節皇帝來此登高,俯瞰全景體會美景的同時帶來君臨天下之感。乾隆十一年《詠御花園藤蘿》詩:“禁松三百余年久,女蘿施之因亦壽。每攜春色見熏風,似顧杏桃開笑口。或蒼或艷雖不論,齊年恰此列仙真。窺戶小兒發已雪,雙成綽約猶嬌嬪。”
皇家園林在進行精心布局設計的同時,還十分重視各個造景要素的處理,在大方向嚴謹布局的同時,以“借景”的技巧將它們之間巧妙融合。以清朝修繕的頤和園為例,在建筑方面,皇家園林的建筑受皇權至上的封建禮制思想影響,在布局上為體現恢宏的氣勢,就安排了一批豐富而復雜的單體建筑組合,顯示一種宏偉壯麗之美。顏色方面,排云殿、佛香閣多采用強烈的原色,黃色的琉璃瓦屋頂,和房體紅柱相互交錯,形成對比鮮明的效果。建筑裝飾方面,排云殿建筑的梁枋上會有一些蘇式彩畫。隨著朝代的更替,園林中的建筑結構加大,外觀高大的氣勢更加突出,以此為顯現皇家氣派的一個主要手段,將景觀建筑的審美價值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此外,皇家園林中還配置了許多建筑小品,如:華表、拱門、石獅等,它們對景觀整體風格的形成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其次,在對作為基本的構景要素“山”“水”的處理上,以山為主,以水為輔,講究山水的有機結合。此外,規模宏大的建設,充分利用自然的山水組合,在疊石造池的過程中,都在故意追求一種磅礴的氣勢,反映出一種唯我獨尊的皇家思想。皇家園林所構建的是波瀾壯闊的大好河山的美景。當然,皇家園林中也包括體積不大,玲瓏剔透、造型奇特多樣的太湖石疊置的假山,其作用主要是在園林中起到點綴。
最后,在道路鋪貼上,多采用磚、瓦、石材等材料來拼置圖案。以人造的陶土磚為主,天然的山石作為補充。在植物配置方面,一般群植或成林布置,多使用高大的喬木,而且遍地奇花異草。作為綠色植物的松柏樹是莊嚴的、安靜的、和諧的美,而各種名貴花卉則是皇家富貴的象征。在植物品種選擇上,多喜愛選用四季長春或開花的植物,植物的修建上則是自然的形態優美高于一切。在皇家園林中,植物種類豐富且錯落有致,充分體現了清代皇家園林的端莊美。
2.私家園林的自然美
清中期,北方及江南一帶戰火漸熄,就是荒蕪的園林也逐步得到整體的恢復,士人生活趨于穩定,此時的造園偏于生活化、穩定化。文人思想開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內心的平靜。但是與前代不同的是,清代私家園林的自然美不再停留在明末清初的那種淡薄、清曠的拙政、網獅、寄暢的韻味上,而是更執著于創新、對自然的把握,以及突出自身的特征上。如按主題分類,瘦西湖公園內“卷石洞天”以疊石停云、洞壑幽深取勝;九峰園以九塊奇特的太湖石峰而得名;“西園曲山”則為四支湖水匯合之處、水體回環彌漫而取勝。按地形特征分類,又分為水園、山園、島園、湖畔園四大類型。
位于揚州的蜀岡是園的主人,造園者利用長江南移呈現的岸而冠名,造就以人文景觀為主的蜀岡名勝,應用唐雙重城之羅城和宋大城的護城河,蜀岡山水流向運河之排洪渠道,運用我國的藝術手法,隨形借景,互相因借,利用橋、島、堤岸的劃分,使狹長的湖面形成層次分明、曲折多變的湖光水色,同時又依山臨水,面湖而筑,組成若干個小園。園中小園相套,自成體系,但又以瘦西湖為共同的空間,應用起伏岡巒,參錯樹木,院墻回廊分隔空間,造成小中見大、意境深遠的效果。
3.皇家園林的中西合璧
清代皇家園林的代表為圓明園,而圓明園中,長春園尤其值得注意的一事是引進西方園林建筑因素。圓明園內西洋樓主要包括六幢建筑物:諧奇趣、蓄水樓、養雀籠、方外觀、海晏堂和遠瀾觀,都是十八世紀中葉歐洲盛行的巴洛克風格宮殿樣式,全部為承重墻結構,立面上的柱式、檐口、基座、門窗,以及欄桿扶手均為歐洲古典做法。這些園林建筑是西式建筑第一次集體出現在中國,也顯示了清朝園林獨有的中西結合的特色。
4.寺廟園林的禪意美
“禪意文化”由西方佛教的宗教思想傳入中國。而中國的“禪意”是由宗教性質的禪宗思想不斷吸收中國本土老莊及儒家思想的過程中演化而來,并逐漸摒棄了其原本的宗教外衣,而發展為對于人原真、超脫的心性修煉及精神境界的哲學思想,進而成為一種獨具魅力的美學意境。
寺廟園林作為“禪意文化”最直接的載體,它嚴格遵守佛學中德伽藍布局,廟宇的布局中講求對稱式的布局,通常園林整體為矩形。如法堂、藏經樓等重要建筑安置于主軸之上;輔助房舍如禪堂、庫院則延主軸兩側布置形成跨院,其中又有通廊連接,形成整體,整體感覺工整、規則、嚴謹、肅穆,反映出禪學中對事物至真、至美、至善的完美人格的追求和繼承。
清代頗具代表性的廟宇為哈爾濱文廟。走進其中,建筑巍峨莊嚴,庭院以主殿大成殿為軸心在兩側工整分布,建筑裝飾精美華麗,院內種植了大量的蒼松翠柏,一列列一排排古木參天,秩序嚴謹又幽靜深遠,氣度非凡,彰顯出寺廟園林的禪意之美。
三、結語
清代園林繼承前代園林藝術,其美學思想適應于園林藝術的高度發展,以古典與自然為主要審美準則,集前代園林造園技術之精華;其園林美學集中反映了當時審美觀念與水平,同時由于園林發展的歷史進程,它擔負起反省、總結中國傳統園林美學思想的重任。到近代,隨著社會轉型與西方園林的傳入,在沿海沿江與通商口岸,園林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西式園林的影響。園林類型及其美學思想也發生了相應轉折,標志著園林及其美學思想的一個新天地的出現。清代園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及園林美學等待人們的認知與發現。
參考文獻:
[1]劉文欣.當代城市景觀規劃設計中地域性表現手法研究——以西安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年.
[2]張婷婷.中國古典園林研究文獻分析[D].天津:天津大學,2012年.
[3]支文娟.論中國古典園林中的“透”[D].開封:河南大學,2013年.
[4]肖艷,張延龍.淺析頤和園的園林藝術特色[D].合肥:安徽農業科學,2005年.
[5]陳慧.傳統園林對現代城市景觀的影響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6年.
[6]李小萍.古典園林設計手法在現代風景園林中的體現與應用[J].中國園藝文摘,2013,(11).
[7]季嵐.現代景觀設計價值取向研究的思考[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