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高新區城北幼兒園,江蘇 昆山 215301)
摘 要:用生活教育理論指導幼兒的語言教學活動,使生活教育與語言教學有機結合,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對幼兒語言適宜教育的內容、組織形式、方法、評價手段等方面進行研究,以發展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幼兒;語言發展;生活教育;語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1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7-0072-01
幼兒期的語言學習與發展,是人的一生中語言發展與運用的關鍵時期。幼兒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言素質,才能表達思想,吸收知識,全面發展。因此,語言教育對幼兒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提倡“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生活教育內容博大精深,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終身發展。用生活教育理論指導幼兒的語言教學活動,使生活教育與語言教學有機結合,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幼兒語言適宜教育的內容
幼兒語言適宜教育內容研究的目的是將語言教育目標具體到可供教師操作的單元教學內容上,而單元教學內容的來源是幼兒的日常活動。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將幼兒一日活動中的語言活動內容歸類為兩種語言類型。其次,分解出專門的語言教育內容和聯系滲透的語言教育內容。然后,針對專門的語言教育內容編制出具體的單元教育內容。五年來,幼兒園編制的對話教育單元有“聽話、答話、打招呼與自我介紹、提問、體態語與情景語”等14項。獨述教育單元有“閱讀、簡單完整句、并列句、復述、結構模仿、列綱編故事”等10項。語言轉換教育單元有“人稱代詞轉換、地點代詞轉換、禮貌用詞轉換、敘述性與評價性語篇轉換、對話與獨述的轉換”等10項。
二、幼兒語言適宜教育的組織形式
幼兒園開展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有兩種:一是專門的語言教育活動,二是聯系滲透的語言教育活動。它們同語言交往類型的關系如下:首先,同對話語言的關系。對話語言主要應用于日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往活動,因此,幼兒對話語言能力發展的主要途徑是聯系滲透的語言活動。然而,這種語言活動是以各學科特點為認知對象的,如將對話語言的形式與功能規則放入其中進行學習,會影響幼兒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因此,在專門的語言教育活動中應留出一定的學習對話語言的時間。其次,同獨述語言的關系。獨述語言運用的場合主要是有目的、有組織的集體活動,例如生活經驗講述,故事、科學常識的講述及評價性的講述等。由于獨述語言是一種無具體語境支持的語言,其學習會有一定難度,因此,在專門的語言教育活動中應有較多的時間讓幼兒學習獨述語言。再次,同語言轉換教育的關系。語言交往是一種動態過程,語言轉換無處不在。語言轉換能力是需要培養的,應該在專門的語言教育活動中安排語言轉換的學習。
三、幼兒語言適宜教育的方法
第一,充分滿足幼兒交際的需要。教師要把兒童的需要放在首位,為幼兒提供多種學習內容與學習材料。第二,創設動態的語言交往環境。要通過變換交往環境的時間、地點、交際主體等,讓幼兒學習用語言與人交往的技能。第三,啟發移情。第四,隨機轉換表達。要啟發幼兒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別人的需要,并幫助幼兒選擇適宜的語言來適應變化了的語言環境。第五,及時反饋。第六,正面評價。教師對幼兒的語言交往要予以積極回應,并允許幼兒講錯,肯定幼兒的大膽嘗試。此外,課題組同志還創造了時空輪換法、對象變換法、故事講述與情景表演互換法、遺漏信息提問法、結構模仿法等方法。
四、幼兒語言適宜教育的評價手段
教師應運用自編、彌補、改編等方法,為幼兒的語言能力找到合適的評價手段。比如,在對話上,選用封閉與開放相結合的測試方法。封閉是為每對幼兒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即給兩個幼兒一件看似好的實際上一玩就會出現故障的玩具。開放是幼兒在玩的過程中相互商量、討論甚至爭吵,教師不加干預,只在一邊觀察記錄。在獨述上,采用彌補方法開展看圖講述后輔以離圖講述的測試活動,并規定看圖講述只用于獨述測試。在語言轉換上,借鑒國內外學者做的關于兒童語言技能的一些研究,并改編為適合我園集體測試的評價手段。具體方法是:創設兩種不同的情境,觀察幼兒在不同情境中的語言行為。我園將三大能力的評價手段應用于全園幼兒年齡特點調查和第一輪試驗班幼兒語言適宜能力發展評價。從效標效度看,測出的分數與教師平時感受到的幼兒語言水平相關,這說明評價手段能較正確地反映幼兒實際的語言水平。從構造效度看,其分數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反映出幼兒年齡增長與能力增長相關。從內容效度看,測出的語言要素基本上能代表三大能力的主要方面。此外,幼兒園還制定了一套包含年齡層次目標內涵的評估指標,以幫助教師了解實施教育后目標的達成度。
五、結束語
在生活和游戲中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既符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幼兒園必須為幼兒創造良好、寬松的語言環境,注重幼兒情感的體驗。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把握生活化、趣味性、個性化原則,利用良好的語言環境與表達機會、運用多種方式有效引導,實現幼兒語言運用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共同提升。要注重幼兒在語言活動中情感的真實體驗,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智力發展、個性發展。
作者簡介:沈奕莉(1988-),女,江蘇昆山人,幼兒園二級教師,從事幼兒教育研究。
參考文獻:
[1]張倩.基于語言觀的幼兒語言教育價值取向的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1.
[2]郭詠梅.幼兒語言交流的價值、現狀及其教育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