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煥好
小學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生掌握知識的標志,但是作文教學難,農村的作文教學更難。因此,就要靠老師引領學生到生活中去感受、體會,開拓作文教學的源泉,教會他們挖掘生活的題材。
一、農村小學生作文的現狀和分析
(一)學生學寫作文的優勢
首先,其實我們農村的孩子身邊就有很好的寫作資源。就好像我們的一個三年級學生在她的日記上寫道:今天我上學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怪事,就是路邊有一種草,葉子很細,綠綠的,就像春天剛剛長出的嫩嫩的草芽,可愛極了!花是粉紅色的圓圓的小球,花邊有點金色的粉末,美麗極了。它的葉柄是朱紅色的,上面還帶有小刺,像玫瑰花的柄,不留心就會被刺到。輕輕碰一下它的葉子,它就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似的合攏起來。起初我不覺察,可是碰了幾棵都是這樣。你看,這種意外的觀察,城市的孩子是沒法碰到的。于是我趁著這股東風,鼓勵學生多觀察,并把自己的新發現寫在自己的日記上。這就是農村的優勢所在。
(二)學生學寫作文的劣勢
1.表現在作文題材的雷同、單一
相對城市孩子而言,農村小學生由于受生活環境、家庭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孩子見得少,聽得少,讀得也少,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所以學生的作文很多時候題材都是雷同的,內容單一。
2.作文內容的貧乏,有大、空、抄的弊病,缺乏真情實感
學生很喜歡找來一些作文書、作文刊物照搬照抄,根本不是自己親身經歷,長此下去,后果不堪設想。
二、策略
(一)為孩子的作文找活水之一——挖掘生活資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1.欣賞田園風光,談家鄉之美
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占據豐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興趣在具體形象面前、具體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發。如教《寫一處自然景觀》這篇作文時,我用課件出示我們在村里照的圖畫:河邊的翠竹,綠油油的菜地,果實累累的香蕉地,又高又直的甘蔗地……他們都為之驚嘆了,接著就議論紛紛,有的說:太美了,這些景是在哪兒?有的說:這景我好像在哪見過。讓他們議論完后我就說:“其實這景不在別的地方,就在我們村子里,只要平時大家細心留意,細心觀察,美景就在我們的身邊?!闭n后我讓學生用圖畫把村子里最美的地方畫下來。經過這樣的觀察和描畫,讓學生深深地體驗到大自然之美!
2.挖掘生活中的趣事
文學藝術講究“真、善、美”第一位是“真”。只有真的,才是善的,才是美的。他平時是一個貪玩又調皮搗蛋的孩子,學習吊兒郎當,作文更馬虎了,可是這次他卻寫得很生動。文章寫道:“今天媽媽交代我一個任務,記得放學時喂一下小雞。我一放學回家,就看見那群小雞已經餓得不得了。于是我很不情愿地拿起中午吃剩的飯就去喂,這時,我突然間萌生了一個壞念頭:何不捉弄一下它們呢。于是我拿來一條線,把準備好的飯搓成一顆顆小飯團綁在一條線上,引小雞來吃,只見那餓得不得了的小雞見了就去搶著吃,根本不知我的“詭計”。小雞咬住飯團,我立刻把小雞“釣”起來,這樣,一只只小雞給我“釣”起來又摔下來,摔得呱呱叫了,我心里不知多高興。正在我高興時,媽媽回來了。我的屁股開了花。我把握好這機會,在班里表揚了這個學生:雖然這件事是有點惡作劇的成分,不過他把握住這件生活的小事來寫,非常好,同學們也可以多找一下生活中的題材。
(二)為孩子的作文找活水之二——快樂閱讀,快樂積累
1.讓學生快樂讀書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離開閱讀,學生對事物的表達將是無序而枯燥的。為此,我班成立了“快樂讀書”俱樂部,學生把自己的課外讀物都捐獻出來,成了班內所有學生的公共讀物,讓學生盡可能涉獵多方面的知識。而且班里還設立了一個讀書獎勵辦法,誰看得書多,老師就獎勵一本他一本書,每個星期評一次。目前,一股爭讀書、愛讀書的氛圍在我班已經初步形成。
2.快樂積累
(1)從課外書中積累。我們要多想辦法為學生建立一個外閱讀的平臺。因為農村學生語言底子薄,孩子更需要讀書,有好書相伴,猶如結交了一位良師益友,在孩子蒼白的生活中填充一些亮色,這是孩子一生的幸福。具體的方法在閱讀時摘錄優美詞語,妙語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復吟誦,只有經過長期積累,語言才會豐富,大量生動的語句就會涌向筆端。為了鼓勵學生積極積累,定期舉辦優秀積累作品展。
(2)加強課外練筆,多方位、多角度進行積累
課堂作文多半為命題作文,學生不管有無作文的動機、需要、材料,都必須完成,這就容易使學生失去作文的興趣,甚至會使學生對作文產生畏難情緒。我讓學生設立一個日記本,喜歡寫什么就寫什么,喜歡寫多少字就寫多少字。日記則相對不受限制,學生可以自由地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這樣就能全方位、多側面地挖掘寫作的好題材,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
遼闊的農村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只要我們善于挖掘好農村那鮮活的教學資源,讓他們有材可選,有材可寫。那么,我們學生的作文就會呈現出盎然生機!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