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杰
一、校本化是新時期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創新
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永恒的主題,加強學生的德育是學校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傳統德育由上級主管部門統一規劃、統一指揮,學校的德育活動是由上級主管部門所頒布的計劃框定的。學校只是循規蹈矩的執行者,沒有自主權。受這種計劃德育的制約,目前中小學德育工作還存在諸多問題:從學校方面來看,德育按上級要求內容進行,普遍缺乏個性化,脫離學校生活、脫離學生生活,重說教、輕體驗,滯后于社會發展;從學生方面看,長期以來,已經習慣于從教材中認識有關的道德常識和理論,但缺乏道德生活的實踐能力,缺乏對道德的感性認識,缺乏對道德的親身體驗。道德內容不能有效地內化為學生自身的修養和道德素質。德育是關于“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的教育,面對社會轉型期,激烈競爭和各種物質誘惑的挑戰,面對個性差異日益突出的學生,必須走出傳統的“管束”和“灌輸”型的道德教育觀。校本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為新時期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創新,開拓了新的思路。
“校本”就是實施以校為本的研究、培訓、課程開發及管理的動態過程。中小學德育校本化就是要將德育納入學校辦學的整體框架之中,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立足本校,因地制宜地利用本校資源有效地開展德育工作。根據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目標、人才培養、辦學特色和學校的文化底蘊、辦學傳統、教育和教學優勢來規劃和實施德育。以校為本、以學生為本,實現各種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
二、校園文化在德育校本化中的作用
校園文化是體現一所學校辦學理念、精神和風氣的一種群體性文化,包括辦學宗旨、目標、價值觀念、校園文體活動、歷史傳統、環境布局等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種濃烈的持久的精神氛圍,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反映了學校的校容校貌、教學與管理制度、師生共同遵循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準則。校園文化對學生世界觀的形成、信念的確立、理想的建樹、氣質的修煉、個性的塑造及行為方式的改變,起到導向、激勵、熏陶等作用。校園文化是每所學校個性的集中體現。而德育校本化就是要實現學校德育的個性化,因此,校園文化必然成為德育校本化的重要資源,在德育校本化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
1.發揮辦學理念的導向作用
辦學理念,簡單說就是學校辦學的理想和信念,樹立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保持自己獨有的個性和特色的需要,是學校文化的靈魂,是一切辦學行為的起點。所以,辦學理念為德育校本化指明了方向,一所學校開展的校本德育,必須遵循該學校的辦學理念,不能與之相悖。
2.發揮校風、教風、學風規范作用
學生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對培養人的高尚道德情操、陶冶人的心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校園成員,包括教師和學生,逐漸形成積極的思想感情、輿論風氣,養成規范的言行舉止和行為方式。在德育校本化的過程中,每所學校都應該倡導一種適合本校的校風、教風、學風,從而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教育情境。
在校風建設中,教風是核心,班風是基礎,學風是目標。教風是校風形成的主導因素,“教師發展學校,名師造就名校”說的就是教師在學校發展的重要作用。現在家長擇校擇的不是大樓,而是老師,是老師們的教學風氣。所以,在抓校風促學風的同時,抓教風應該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
班風建設是校風形成的保障。班級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關鍵所在。這幾年,學校開始抓班級文化建設,讓班級文化成為激勵學生自主發展的可靠平臺。各班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特點,確定班訓,選定奮斗目標。班級文化建設的開展,讓孩子們找到了自我,盡情享受著班集體這個小社會為大家帶來的愉快與幸福。
3.發揮校園文體活動的激勵作用
傳統德育注重道德知識的灌輸,忽視道德功能的培養,是一種知識本位的德育。在這種德育下,學生只掌握了一些社會所要求的道德規范,但缺乏道德的踐行能力,這是傳統教育效果低迷的重要原因。在新時期,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內涵逐漸豐富,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思想素質成為人才競爭的關鍵。學校德育要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必須以培養人、發展人為根本,以提高人的道德實踐能力為重點。校園文體活動是學生道德實踐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在德育校本化的過程中應重視開展健康有益、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的作用。鼓勵、支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突出學生在德育實踐中的主體作用。
4.發揮校園環境的品德熏陶作用
校園環境是德育校本化的物質基礎,校園環境建設應為德育校本化服務。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調動人的情緒,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可為無聲勝有聲。校園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相得益彰,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相輔相成,有利于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
參考文獻:
[1]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