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婷婷
摘 要:農村流動人口已經成為了城市建設的主力軍,他們身在城市,卻常常難以融入其中。本文從文化理解、社會交往、社會政策、身份認同四個方面分析了農村流動人口城市文化融入的困境,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反思建議,以期能夠解除障礙,幫助他們融入文化。
關鍵詞:農村流動人口;文化融入;困境
隨著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從農村來到城市的流動人口也進一步增長,根據《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的統計,中國流動人口已經達到2.4億,占中國總人口的18%。 他們刻苦工作,努力適應環境,渴望被城市接納,成為其中一員。然而農村與城市有著不小的文化差異,思維方式、價值觀、生活節奏等等,已經滲入到了各個方面。從理論上來說,文化融入也是眾多學者認為的社會融入中的最高層次,更是最難跨越的一個部分。筆者通過偶遇抽樣的方法,選取了30個農村流動人口做為調查對象進行訪談,發現城市和農村文化的不同,會給農村流動人口帶來很多的不便與沖突。這些障礙有的是外界直接造成的,也有的是他們在與城市的互動中產生的,最終這些都造成了農村流動人口融入城市文化的困境。
1 城市文化的“俯視”
從幾年前對“洗、剪、吹”、“殺馬特”的嘲笑,到近幾年“聽著網絡神曲,穿著山寨名牌”的標簽化定義,無不顯示了城市文化對農村流動者的蔑視??陀^上說,城市的確比農村可以更快接收到前沿的思想和先進的理念,這也形成了在文化上城市比農村“高人一等”的感覺。在調查中發現,很多人剛來城市時都因為穿著土氣、口音過重等收到過不同程度的歧視。
為了能夠更快的被城市文化所接納,大部分農村流動人口非常主動地投入到這一社會化過程中,外表(70%)是他們首先進行改變的地方。尤其是女性,在外表和語言的改造方面要大大優于男性。然而這些只是外在的表現,城市文化的核心更體現在思維方式和社會交往等方面。農村流動人口大都學歷較低,工作層次不高,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前沿的思想和城市中的中高層人群的生活方式他們很難接觸到。這就造成了農村流動人口即使努力改變,在大多數時候仍然被排除在“高大上”的城市文化以外。
2 城市社交網絡的隔離
根據一些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村流動人口的工作層次低,多以體力和低技術工種為主。 尤其是一些密集加工型企業,更是聚集了大量的農村流動人口。筆者在調查中,也對在種些企業的流動者進行了訪問,他們大都表示“周圍都是同村的或者其他外地的,不認識本地人”,“在這里和在老家都一樣”。這類流動者沒有機會與城市人口交往,仍然生活在封閉的環境中被排除在城市社交圈與文化之外。
還有一部分流動者從事服務業,常有機會與本地人接觸。但是他們所服務的人群大都把他們當成陌生的工作人員,加之二者之間的生活境遇差距較大,很難產生深層次的共同語言和交往。這類農村流動人口與之工作的同事要么同是農村來城的,要么就是城市中的底層人員。這些底層人群尚且被排除在城市主流文化與社交圈外,又何談幫助這些流動者融入。
城市中的社交圈無形中隔離了大部分的農村流動人口,這種不接納也就意味著他們在城市中歸屬感的缺失。沒有社會交往的交流,更會對農村流動人口學習、理解城市文化帶來巨大的困境。
3 社會政策的不足
隨著政府的關心和各項政策的實施,農村流動人口在城市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但是在求職、子女上學等關鍵問題上,仍與城市人有一定區別,這會時刻提醒他們自己“外人”的身份。此外,調查對象中一些有經驗的打工者表示,因為自己農村人的身份,不少雇主會欺負他們不懂,一些應有的社會福利保障政策被無視。在簽合同時,也欺負他們不懂法律不認識熟人,存在不合理的壓榨欺騙現象。種種的一切,都讓來到這里建設城市的農村青年感到心寒,在文化上受到歧視。
在訪談中,調查對象對與“社會參與”這個詞是基本上沒有概念的,這并不是他們沒有積極主動性,而是社會沒有給予他們參與的機會。這些“打工仔、打工妹”們幾乎沒有機會站出來吐露自己真實的心聲,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意見。沒有社會參與,對城市的認同感就會減弱,文化上的理解就更難了。
4 身份認知的模糊
自我身份認同是判斷是否真正實現的最終標準,體現了農村流動人口是否已將城市文化內化,并且評價自己的社會位置。在訪談中,筆者發現,調查對象經常會使用諸如“我就像城里人一樣”、“我和城里人沒區別”等語句,沒有一個人表達出自己是城市中一員的想法。由此可見農村流動人口在身份認知上,存在著一種模糊性。一方面他們對城市文化向往并主動學習、模仿,但是另一方面,外界的所有障礙又提醒著他們并不是其中一員。
來到城市的農村流動人口,對自己的“農村人”身份已經不太認同了,甚至還會取笑老家的朋友或剛來城的農民土氣。但是面對城市文化,這些流動者仍保留了很多傳統觀念,比如交際中的距離感和隱私等問題,大部分調查對象依然認同老家的想法。正是由于他們自身文化上的不完全接受,使得很多農村流動人口既不認同自己“農村人”的身份,也不完全認為自己是一個城市人,陷入了身份認知的模糊中。
5 總結思考
綜上所述,農村流動人口在城市的文化融入方面仍有許多障礙。在客觀上,社會政策仍然不全面,很多福利保障政策也不能落到實處;城市文化的“俯視”,更是排斥了他們進入其中。在主觀上,農村流動人口沒有一個清楚的身份認知,也不能加入到城市社交圈當中,增加了他們文化融入的困難性。
政府相關部門應該以農村流動人口為主導,多以他們自己的意見為出發點,制定相關政策。政府更要加大監管力度,督促有關單位把福利保障和其他相關政策落到實處,多為農民工謀福利。
無論是新聞媒體還是其他各界人士,都應該對農村流動人口多關心、多了解,
對于優秀的部分和突出的人物,多做正面報道。農村流動人口作為城市的建設者,應該受到尊重,解除他們文化融入的的困境,是一個城市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M].中國人口出版社,2016.
[2]林曉珊.“邊緣群體”的社會心理與社會歧視探析[J].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