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
摘 要:本文分析了商品貿易對制造業結構升級影響的機制,介紹了進口、出口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及產業升級階段劃分。
關鍵詞:商品貿易;制造業;結構升級
對商品的貿易主要包括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的進口和出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增長速度居全球之首,占全球比重平均每年上升0.26個百分點。1980年到2002年制造業產品的出口在我國出口總額中的比例穩步上升,從1980年的50%上升到2002年制造業產品的出口已經占到了全部出口總額的90%,制造業已經成為我國出口的主要力量。1985年以來,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額迅速增長,從出口額占世界出口額的比例從不到1%一路增長到5.1%,位次從26位上升至第5位,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水平提高較快標志著中國的制造業正處于黃金發展時期。
1 進口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一定時期內國家的要素稟賦總量和比例是都是外生的。所以不考慮技術進步的情況下國家的產業結構也將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但是任何國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技術和需求變化是產業結構升級的誘因,而相對開放的國際市場則是實現和加速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途徑。一方面,一個國家的某個行業生產力水平低,需要通過進口來滿足國內對產品的需求;另一方面,進口缺乏的生產要素來克服產業發展的瓶頸。這就是產業優化升級的開始,對于很多后發工業國家通過引進創新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有效的規避自主研發過程中的高風險高投入以及時間成本。同時利用本國存在的比較優勢積累后發優勢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趕超。
2 出口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后發工業國家人均資本水平比較低,不能滿足國內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同時內需不足導致產業結構升級缺乏動力。在不考慮科技進步的情況下,各個產業部門的資本勞動比相對穩定。一個國家通過出口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能夠賺取更大的福利使人均資本水平進一步提高。當這種提高積累到一定水平就會打破原有的要素稟賦比例。比較優勢可能發生逆轉,資本將取代勞動力成為相對豐裕的要素,國家的產業格局將從以勞動密集型行業為主導產業向以技術密集型行業為主導產業邁進,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出口導向戰略就是利用出口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看到了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以出口導向帶動經濟增長的成功經驗,我國就致力于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人均國民收入有了顯著的提高。
商品貿易從方向上可以分為商品進口和商品出口兩個部分組成,進口商品從用途上還可以分為進口中間產品和進口最終產品。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大致認為產品貿易從三個方面對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產生影響。
(1)進口中間產品
某產業為了正常生產從國外進口中間,通過對中間產品進一步加工而生產出最終的產品供應市場,所以總產出中有一部分產值是由從國外進口的中間產品提供的。當一個國家某產業的進口中過分依賴國外中間產品,特別是過分依賴制造業中間產品,則說明這個行業并不掌握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僅僅作為代加工廠的地位處于國際勞動分工的最末端,屬于勞動力比較優勢,處于產業發展的初期。相反當某產品對國外中間品依賴度下降時,也就是說產業比較優勢發生逆轉,產業結構開始向高級化發展。直到中間產品依賴程度接近于零時,說明產品從發明設計到生產投入經歷了逐漸完善的過程,直至達到專業化生產,產業逐漸達到成熟,甚至可以通過國際勞動分工將專業化生產中附加值低的加工階段轉移到勞動力更為廉價的國家進行生產以降低成本。
(2)進口最終品
一個國家從國外進口商品主要用于兩個途徑,一個是作為中間產品生產使用,另一個是作為最終產品消費使用。當一個國家本國產品生產能力不足,不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時候就會進口國外同質產品作為替代來滿足需求。當一個國家某產業進口的最終使用產品比重較高,說明這個產業生產規模和能力比較低,如果達到市場需求的產量的話企業會出現虧損。相反,如果某產業進口最終產品使用的比重比較低則說明,本國產品能夠滿足本國對產品的需求。但是有一點要說明即使能夠本國對產品的需要也不能說明這個產業就進入了專業化大生產的階段。所以最終產品依賴程度低是產業生產能力高是必要不充分條件。
(3)出口產品
出口占增加值比重被看作是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指標之一,所以一個國家出口附加值的提高能夠直接反映出產業結構狀況。出口從投入產出角度來說屬于最終產品的一部分,最終產品一部分用于本國市場消費,另一部分則是出口滿足國外需求。本國消費的那一部分我們從進口最終品依賴度中可以體現,所以這里主要探討出口那一部分出口的貢獻在于拉動需求。我國的對外貿易主要是以加工貿易為主,處于國際勞動分工的低端生產環節,有很多研究簡單的以出口增加值比上產業總的增加值來衡量出口能力。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夸大出口對產業的拉動作用,所以在計算出口貢獻水平時要先將出口貿易額中的由進口的中間品所創造的那一部分貿易額減出,再將出口貿易額與產業增加值進行比較,來計算出口的貢獻水平。
3 產業升級的階段劃分
(1)進口中間品依賴程度提高,相反出口貢獻水平降低,簡稱高依賴低貢獻趨勢。高依賴低貢獻趨勢階段是產業升級的最初階段。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打破現有產業結構和要素稟賦結構對產業發展的束縛,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廣泛的參與國際貿易分工,通過引入國外資金和技術的溢出效應進行干中學,這就成為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之一,對升級具有加速作用。同時,在產業結構升級的最初階段,由于一個新的產品周期到來,原有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不在擁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出口對產業的貢獻水平處于較低水平。
(2)進口中間品依賴程度提高,同時出口貢獻水平提高,簡稱高依賴高貢獻趨勢。高依賴高貢獻趨勢階段是第二階段。這個階段對國外中間品的依賴仍然繼續增加,不同的是出口貢獻水平相比第一階段有了很大的提升。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模仿,逐漸掌握當時先進的生產經驗和技術,通過溢出效應將新技術逐步與自身的生產經營特點和要素稟賦結構相結合。雖然對國外的進口依賴程度還在增加但是出口產品中的國內生產附加值含量和國際競爭力有所提高。處于這個階段的產業包括: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化學工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
(3)進口中間品依賴程度降低,相反出口貢獻水平提高,簡稱低依賴高貢獻趨勢。低依賴高貢獻階段,一個質的飛躍就是產業對進口中間品依賴程度增加放緩甚至出現了下降的趨勢,說明通過對國外進口先進技術和設備的引進與習得,比較優勢也發生變化,國內企業傾向于使用本國生產的中間產品,這主要是因為本國生產的中間品在質量上已經逐步接近國外進口的中間品,能夠比較好的替代國外進口品,同時國內生產的中間產品價格遠比國外進口品低廉。與此同時,出口對產業的貢獻仍然在一個較高水平增長。國產商品的質量日益被國際市場所接受,國內產品能夠與國際產品進行競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快速提升。處于這個時期的產業包括:紡織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金屬制品業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
參考文獻
[1]楊全發.中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125-137
[2]鐘昌標.外貿對區域產業結構演進的效應.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0,10:18-20
[3]洪銀興.WTO條件下貿易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管理世界,2001,0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