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杰
學校體育傷害糾紛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糾紛類型,首先它屬于學校傷害事故,學校與學生的特殊關系,以及學校作為教育公共機構,行使全民教育的特殊職能與地位,使得此類糾紛的解決涉及多方面利益關系,包括整個社會教育功能的實現與推進。其次,它屬于體育傷害的一種,體育運動的身體性固有特點造成導致糾紛原因的多樣性。廣義來說,本書前文所提的學校體育傷害事故責任制度,賠償制度等內容都屬于糾紛解決所要探討的,是對某一種糾紛解決方式的細化。而本章內容主要從宏觀的角度,以學校體育傷害糾紛為研究對象,分析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的特點、糾紛解決的方式與途徑、以及各種方式之間的相互銜接。構建更有針對性的,公正、高效的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機制。
1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解決機制的理論詮釋
(一)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產生的原因
(1)體育運動傷害產生原因的復雜性
體育運動的身體性為其本質屬性,在體育運動中固有風險的大小根據項目、競技水平的不同而不同,體育運動的這種固有風險也是的在體育運動中身體傷害發生的不可預見性。受害者本身的年齡,身體健康原因,學校教師的管理注意不當,以及第三者侵權,以及體育場地器材等都能導致傷害的發生??傊?,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產生的原因復雜多樣。
(2)學校有限的教育資源與受害者損害賠償之間的矛盾
學校尤其是公立學校屬于公共教育機構,其教育經費是有限的,應該最大化的投入與教育事業,而過多的傷害賠償會使得教育資源的失衡。
(3)受害人及其家長的傳統觀念
目前家長們對孩子尤其是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的溺愛,使得他們是家庭的中心。在學校體育活動中出現傷害事故就應該是學校的責任,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的扭曲也是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產生的原因。
(二)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解決機制的要素及特點分析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解決機制作為一個完整的、復雜的系統,是其中的各個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美國學者戈爾丁把類似法律性的糾紛解決分為五個方面:1、糾紛的解決者即一位特殊的居間的第三者;2、糾紛者;3、具體的糾紛;4、某種對糾紛的審理,當事人的立場展示;5第三者根據材料解決糾紛的過程。由以上對糾紛解決的結構的分析,可以將糾紛解決分糾紛的主體、糾紛的內容、糾紛的解決者(第三人)、糾紛所依據的規則四個基本要素。
1、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的主體
糾紛的主體也被稱為糾紛的當事人,是利益相互沖突的對立方。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的主體主要包括:學校、學生、及第三方加害人。學校尤其是公立學校,國家是其舉辦者,其職能是教育,包括為增強全民體質的體育教育。學生具有享受體育教育的基本權利,學校對體育運動的開展是必須的,是有利于全社會的。而《教育法》,《未成年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也賦予學校具有保護,管理,教育學生的法定義務。因此作為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主體之一的學校是公益性教育機構,所組織教育活動是有利于全社會的。
2、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的內容
糾紛的內容即糾紛解決機制的客體,是糾紛的對象,糾紛主體之間相互沖突的利益。就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來說糾紛的內容主要是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是一種侵權類糾紛。
3、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的解決者(第三人)
盡管有些糾紛能夠通過糾紛主體之間的妥協和談判得到解決,但是,由于糾紛的產生本身就意味著對立雙方的利益存在較嚴重的沖突,正如糾紛不可避免一樣,達成這種妥協的困難比較大。因此糾紛的解決需要有一人或者數人,甚至某一機構以中立的,第三者的身份介入當事人之間的糾紛,為當事人消除對抗性狀態,或者直接作出強制性判決解決糾紛。在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中,糾紛的主體之間也不愿意這種利益的沖突一直存在下去,他們渴望相互之間的利益沖突的不確定狀態能夠成為一種確定的,和諧的秩序。而糾紛主體對這種糾紛解決者的要求有兩種選擇,第一是通過合意共同選擇一個糾紛解決者;第二是當他們答不成合意時,社會也不容許這種糾紛存在,這個糾紛解決者就由公權力指定,所作出的決定有了國家強制力的保障
4、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所依據的規則
解決糾紛所依據的規則可以看作是指導糾紛主體與糾紛解決者行為的手段,它為糾紛的解決提供可靠的依據,使糾紛解決變得更加規范更有預見性。包括內在的制度和外在的制度。內在制度包括習慣、倫理規范、道德觀念、習俗等。內在制度的執行依賴糾紛主體的自覺。外在制度是自上而下的,一批代理人所設計和確立的,通過政治途徑獲得的,具有強制力。在學校體育傷害糾紛中,主要矛盾是學校體育傷害由于體育固有風險存在導致傷害的必然性及學校管理注意義務、安全保障義務的主觀過錯導致傷害賠償與學校教育資源的有限之間的矛盾。由于糾紛主體是社會教育機構法人與自然人,糾紛的解決主要依靠外部制度的設計,如本書之前章節所述: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責任制度,賠償救濟制度、免責制度等等。
(二)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解決機制的評價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中糾紛解決機制由多種解決方式構成的一個完整的解決機制。其中各個方式各自履行著自己的功能,并相互銜接,那么一個良好的糾紛解決機制應該有哪些評價的標準,本章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公正與效率
糾紛解決以花最少的代價,最快最高效的公正解決糾紛為其最求目標,公正與效率也是糾紛解決機制宏觀的評價標準。公正是糾紛解決機制首選需要確保的首要標準,主要包括糾紛的主體享有傾聽的權利,獲得公正裁決的請求權與上訴權,裁決的結果符合最低程度的可預見性等,只有公正得解決糾紛,才能使得不再產生新的糾紛,否則糾紛就將處于一種無序的狀態。效率包括時間和成本兩個要素。首先在時間上,任何權利、資源都是有時效性的,權利和資源在不同的時間點對于他們的效用是不同的,如果維護權利的決定太晚作出,則是對權利人造成了不利。同時也影響了糾紛解決的公正,如糾紛解決的重要環節是再現糾紛當時的情景,而糾紛過錯的拖延會導致再現糾紛情景的困難與準確度,如證據,證人的尋找等等。其次,糾紛本身是對社會秩序的破壞,所帶來的是社會的負價值。因此要求糾紛解決的成本必須降低,保證社會資源不急速流失。如法院作為一種公共物品,消耗的是全社會的財富,這種財富是有限的,而另一方面,成本投入越多獲得的公正也會增加,這是一個必然的矛盾,這就要求糾紛解決的成本投入與糾紛所牽扯的社會資源成正比。同樣在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中,糾紛解決方式的選擇因根據糾紛的內容和所牽涉的社會資源來選擇,如果糾紛內容是對社會秩序和制度的違反那么就應該由公權力進行介入裁決,而如果糾紛的內容僅限于當事人雙方,或者牽涉的社會資源較少,那么可以選擇更為高效的糾紛解決方式更符合實際。
2、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解決機制的微觀評價
公正與效率作為糾紛解決的理想標準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公平與效率標準太為抽象,并不足有檢驗和度量。在解決具體的糾紛時就必要的將公平與效率兩個價值標準在進行細化,形成操作層面的微觀的標準,就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而言,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評價的標準
(1)糾紛主體的參與性
糾紛是糾紛主體間利益的爭奪,最終結果也是在糾紛主體之間發生作用,糾紛主體是糾紛解決程序的首要評價者,在整個糾紛解決過程中,他們的參與至關重要。如糾紛主體應該享有權利對糾紛解決中的具體事項發表意見,為糾紛解決方案的可接受性打下基礎。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的主體是學校與學生及第三者,首先得重視他們之間就糾紛意見的合意。
(2)糾紛解決者的權威性和正當性
糾紛解決者在糾紛中發揮的是定分止爭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他必須具有權威性和正當性,在必要時采取強制手段,他的正當性是國家授權或者糾紛主體雙方合意授予的。權威性也保證了決定的執行力。
(3)糾紛所依據的規則的合理性與確定性
首先,糾紛解決所根據的規則的設計是代理人合意制定的,全面的考慮到了各種糾紛類型的適用,以及糾紛主體雙方的利益。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根據的是《侵權責任法》和《學校體育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其次,糾紛依據的規則應當具有穩定性,在一定時期內保證糾紛能夠按照規則類似地解決,并與社會秩序想適用,逐步改善。
(三)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解決的方式及其選擇
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是一個社會中各種糾紛解決方式、程序和制度以其特定的功能共同存在、相互協調所構成的系統,包括訴訟與非訴訟糾紛解決兩大類型。
2、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的訴訟解決方式
訴訟解決方式是指糾紛當事人將糾紛提交法院進行裁決,進入司法過程的方式。訴訟在解決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時有其優越的一面,采用這種途徑會避免雙方當事人的直接交涉而發生不利于學校進行正常教學活動。此時糾紛的解決者人民法院,代表的是國家,其職責是以國家的名義對糾紛的解決作出決定。其具有最高權威性。我國訴訟制度下糾紛解決主要依賴國家法律,這使得糾紛解決中的狀況因素降到最小,使解決根據有確定性和穩定性。但訴訟也有其局限性,如1、訴訟的延遲和積案,大量的訴訟案件依靠司法機關審理判決使得案件的積累和訴訟的延遲。2、訴訟程序的復雜性和對抗性,訴訟程序要求的舉證責任,對于當事人來說既是承重的負擔也是一種難以預測的訴訟風險,程序的復雜性也不得不使當事人聘請律師代理,增加了成本投入,較少了糾紛雙方的參與性。3、訴訟成本高昂,不僅是糾紛雙方需要付出訴訟費,律師費,鑒定費,而且審理案件的法院也是一種社會資源,法院的運轉就是社會資源的一種投入。4法院在解決特定糾紛時具有局限性和不合情理性。訴訟適合于處理簡單關系,當出現復雜關系時,法律程序要求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當事人陳述時,法院經常對一些事實采取“該事實與本案無關的態度”而只就本案涉及的事實和法律關系作出判斷。學校體育糾紛中,法院就無法顧及學校作為公益性教育機構,經費有限且應該投入與教育中的問題,學校體育教育的大量賠償將降低學校體育教育活動的積極性,使學校對體育教育采取防御性措施的消極影響。
3、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的非訴訟解決方式
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是以相對平和的方式解決糾紛,旨在減少對抗性,增加和解的機會,使當事人之間通過協商談話,和平解決糾紛。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程序較為簡單,成本低,迅速和便利,在解決方式上有更大的靈活性等優點。
(1)仲裁解決
仲裁解決是指發生爭議的雙方當事人根據爭議發生前或發生后達成的協議,自愿將爭議提交中立的仲裁機構,由仲裁機構作出裁決。仲裁解決與訴訟解決是相互排斥的,當事人選擇仲裁方式解決糾紛的,就不能再選擇訴訟方式。在許多領域的糾紛解決實踐中,仲裁已經成為除訴訟外最廣泛運用的糾紛解決方式之一。仲裁不像訴訟那樣以公權力為依托,需要進入嚴格的訴訟程序,它可以直接作出具有法律強制執行力的裁決。也不像調解、和解等其他非訴訟解決機制那樣極端的民間性。仲裁在其本質上屬于民間性糾紛解決方式,但在機構設置、裁決效力等方面具有準司法性質。
(2)調節解決
調節是在第三方協助下,達成協議解決爭議的過程。在調解解決中,糾紛的當事人始終起著決定性作用,而調解者作為中立的第三方,只對糾紛的解決起到協助作用。糾紛的解決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民間組織機構,同時也可以是法院。調節解決糾紛的規則依據較為廣泛,可以是法律法規等外部規則,也可以是習俗,道德觀念等內在規則。
(3)協商解決
協商解決是指發生學校體育傷害糾紛后,當事人雙方在平等互利、資源互利諒的基礎上,彼此作出一定的讓步,在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情況下,達成一種和解協議。由當事人雙方自行談判所達成的協議,性質相當于契約,當事人具有契約上的約束力。協商解決與其他糾紛解決最大的區別在于不存在第三方。
3、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解決方式的優化選擇
以上所述的四種解決方式各具功能與特點,在運用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傮w來講,糾紛解決有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糾紛主體的合意程度,是糾紛雙方的合意程度來解決糾紛還是通過第三者的約束力,強制性來解決。第二個維度為糾紛解決的規范性,指糾紛解決是否有事先的規范。從協商解決、調解解決、仲裁解決到訴訟解決,合意程度逐漸降低,依靠第三者的約束力解決程度逐漸升高,而規范性也依次升高。從效率與公正標準來講,由于社會公權力的介入,訴訟成本的投入訴訟由于其案件的積壓,訴訟的時間,社會資源成本的投入是最多的,相對效率較低。但是也是為了保證糾紛解決公正性。而非訴訟解決方式,具有較強的靈活性,糾紛解決成本投入較低,往往能夠快速的見效,從實際效果來看,由于訴訟所依據的法律法規對某些情況可能未完全涉及,非訴訟解決機制更具有某一領域的專業性,能根據具體問題作出靈活調整達到糾紛雙方的合意,往往可能出現雙贏的局面。綜上所述,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能夠合理、公正解決是其目標和追求,但實踐中單純的完美的糾紛解決方式是不存在的,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緊密聯系的,無論是協商和解,還是調解,仲裁或者訴訟都存在著聯系,以保證糾紛能夠合理,有序解決。
1、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的協商談判可以作為校內調解、教育行政調解、仲裁的先行程序。許多體育傷害事故糾紛處理都是通過談判方式解決,因此他作為先行程序可以讓雙方都把自己的意愿個觀點表明,能夠和諧處理糾紛是雙方都希望得到的
2、校內調解和教育行政調解作為仲裁和訴訟的前置程序。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是對傷害賠償的糾紛,主要在于賠償經費和責任的確定糾紛,通常情況下,可以將調解和仲裁結合起來,糾紛產生后首先進行調解,調解不成再啟動仲裁或者訴訟,由法官或者仲裁員裁決。
3、完善學校體育保險機制,事故鑒定機制為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和諧解決的前提。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糾紛主要是學校教育經費的有限和體育教育活動風險性造成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學校教育資金應投入到教育事業中,而人身損害賠償的巨大經濟壓力使得學校疲于應對,應此完善的社會保險能夠將賠償責任社會化,從而解決糾紛提供前提,在國外。類似的傷害事故案件,受傷學生及家長首先想到的是尋找保險救濟,而不是找學校要求賠償,這得益與保險制度的完善。我國《學校體育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中要求學校有條件的應當根據保險法的有關規定,參加學校責任保險。
2 結語
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皩W校體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大事,也是體育工作的大事。”在現代體育逐漸發展成為全民參與和專門社會活動的背景下,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的和諧解決成了學校體育教育的要求,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學校體育教育糾紛解決機制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重要途徑,包括法律依據、機構設置、解決方式、輔助手段四方面的內容。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法律依據,鑒定機構的設置與完善是學校體育傷害事故和諧解決的前提,解決方式的多元化是此類糾紛解決途徑的發展方向。保險制度的完善可為學校體育風險控制提供賠償保障。
參考文獻
[1]戈爾丁著,齊海濱譯.法律哲學[M].三聯書店.1987.212
[2] 齊樹潔.糾紛解決與和諧社會[M].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8-9
[3]齊樹潔.糾紛解決與和諧社會[M].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13-14
[4] 范愉、李浩.糾紛解決——理論、制度與技能[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