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昊天+高霞
摘 要: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的研究領域既是一個資源豐富的領域,又是一個需要大力開拓的領域。結合我國目前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大眾化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問題存在的原因。進一步論述了推進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大眾化的措施及途徑,將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的內容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結合,使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法制;大眾化
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十七屆四中全會重申,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十八大報告中特別指出:“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就依法治國問題相繼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內容極為豐富,是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的創造性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重要成果。盡管黨在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方面有著豐富的歷史經驗,但是對于中國廣大老百姓來說,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仍是一種距離自己較遠的且無實在意義的國家或統治階級的統治工具。
1 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大眾化的現狀分析
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很多問題制約著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大眾化的順利實現,比如,法律的權威性受到質疑,對理論宣傳的重視程度不夠,理論研究內容過時且存在與實踐脫節的現象,宣傳形式單一且方法落后等,這些問題都對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大眾化提出了嚴峻的、不可避免的挑戰。
1.1 忽視法律文化的熏陶,法律權威受質疑
缺少法律知識導致對法律權威的質疑。轟動民眾的河北“李剛案” 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毛澤東在延安時期就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權力,而在現實生活中這類案件仍然是屢見不鮮?!袄顒偘浮苯o我們敲響了普及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的警鐘。司法不公致使民眾質疑法律的權威,司法機關沒有貫徹依法辦事,也可能會喪失民心。
1.2 對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不夠重視
缺乏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宣傳的意識。在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一些法制理論的宣傳者認為宣傳工作沒有實際價值,只會浪費時間而影響正常的工作,甚至會把對法制理論的學習看作是一種負擔,尋找各種借口來逃避法制理論的學習,學習和宣傳法制理論僅僅流于形式。國家對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的學習和宣傳的管理力度不夠,受這些現實條件的限制,使我們的宣傳工作難以收到良好的成效。
1.3 宣傳內容、方式、方法陳舊
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大眾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為了達到大眾化的最好效果,宣傳普及的內容應該做到與時俱進,并且要與當前的實踐相結合,但現在存在著脫節現象,影響著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大眾化的順利實現。推進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大眾化的重要途徑就是宣傳普及活動,而宣傳形式和方法則是宣傳普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恰當而有效的方法能使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與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相吻合,與人們的實踐活動相聯系,貼近基層、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更貼近群眾,才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大眾化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2.1 傳統的權大于法的思想根深蒂固
當今社會,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農民的法律意識還很淡薄,維權能力也不強,加上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的素質不高,致使司法不公正,導致群眾產生一些報復社會的心理和行為,破壞了法律的權威性,也不利于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大眾化的順利開展。另一方面,用民間法代替國家法律。目前,我國不少農村地區仍有封建式宗族存在,族規便是制約族里男女老少的清規戒律。當糾紛發生時,村民會選擇請“族長做主”,按“家法”處置。即使陳舊、落后的族規與現行法律相沖突,仍以族規為族人的最高行為準則。
2.2 忽視對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的宣傳
隨著實踐的變化以及群眾心理需求的變化,對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宣傳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對各群體、各階層的特點和思想狀況的研究不夠深入,宣傳普及工作常常搞“一刀切”。宣傳工作者在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過程中采用同樣的方法和手段,有時宣傳內容雷同甚至低層次的重復,都會影響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大眾化的進程。在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大眾化的宣傳過程中,“形式主義”的現象比較普遍,宣傳工作者不注重宣傳的效果和實用。
2.3 宣傳教育內容與實踐脫節
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是一個邏輯嚴密且抽象的理論體系,對于絕大多數普通群眾來說,如果理論與現實生活毫不相干,那么他們一定不會愿意學習并接受這個理論,并且可能會認為即使學了也是沒用的,甚至會排斥或是抵觸。人民大眾需要了解經典作家對法制理論的論述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思想,樹立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在中國一脈相承的繼承性發展的認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人民的生活,讓廣大人民群眾了解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的基本內容和精神實質,領悟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大眾化的必要性和現實價值,使人民群眾認同并愿意接受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并且將其作為一種信仰。內化為群眾的觀念、意識和素養。
2.4 宣傳教育的方式滯后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時代,各類報刊、電臺、電視臺、互聯網、手機通訊等是信息化社會的主要傳播媒介。這些媒介的產生和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逐步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手段。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宣傳側重于單向灌輸,缺乏群眾參與,即宣傳者與群眾之間缺少互動,這樣不利于調動群眾學習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工作者沒有充分地認識到宣傳手段和方法對宣傳教育效果的作用,也沒有注意將傳統的宣傳方式和改革與創新后的現代傳播媒介結合,才導致形式單一,方法落后。傳統的宣傳方式僅僅是通過單一的培訓班、報告會、講壇等演講的形式,使人民群眾沒有興趣也不會積極地探究宣傳內容的有用性,認為是在做無用功,所以很多都是敷衍了事,走走過場,沒有領會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的精髓,自然也不會收到預期的大眾化的效果。
3 推進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大眾化的對策
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大眾化,就是要使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普及到群眾中,為群眾所接受和掌握,但如何才能做到使人民群眾愿意并且能夠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這就涉及到一個方式方法的問題。
3.1 重視法律教育,樹立法律權威
加強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首先要確立法律至上的觀念,使人們對法治的信仰猶如信仰宗教般地虔誠,這種信仰對人們來說,應該具有一種天然的合理性與正當性,顧及人們的社會情感和宗族感情,使法治精神得到人們的信任和尊重。傳統法文化中重人情、輕法治等封建禮法觀制約著人們接受正確的法律意識,拒絕法律信仰。因此,在完備的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之外,有必要擴大普法教育的覆蓋面,使法律與群眾的生活方式相聯系,逐步轉變人們排斥法律的價值觀念,讓他們從內心深處形成法律信仰,確信法律的權威。
3.2 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宣傳隊伍
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大眾化的主體主要是一支專門的法制理論宣傳隊伍,要實現大眾化就需要更多的人參與到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的隊伍中來。法制理論宣傳普及工作不能僅僅依靠黨的理論政策宣傳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師以及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這些骨干力量,還要把廣泛吸收素質過硬的領導干部、專家學者等廣泛的吸收進來。此外,要善于發現和積極引導其他領域對法制理論有研究和感悟的人才到宣傳隊伍中來。堅持抓重點與一般相結合的原則,突出抓好黨政機關、高等院校、國有企業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的隊伍建設,進而輻射到民營企業、農村、社區等。
3.3 改進宣傳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只有最大程度地反映、表達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地征服群眾,獲得群眾的認可。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大眾化,需要更多地從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著眼,使群眾對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的認識與自身利益的實現緊密結合起來,讓群眾切身感受到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的先進性、有用性,感受到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是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是能夠切實保障他們根本利益的理論,進而從內心真正接受和擁護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
宣傳平臺建設是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大眾化傳播渠道方面的研究。只有傳播渠道廣泛而全面,才能使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和不同民族的不同層次的人民大眾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才能更有效地實現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的大眾化。因此,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要建立以家庭為起點,學校為核心,社會為延伸的全方位、立體化的宣傳平臺,在發揮學校、家庭、社會和社區各自獨特作用的同時,整合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的教育資源,促進各方教育互補,使之形成合力,使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大眾化收到良好的效果。
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大眾化不是一個靜態的完成式,而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發展過程,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發展,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體系將會不斷地豐富與完善,大眾化的進程也將不斷向前推進。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只有不斷探索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大眾化的新路徑,持續地推進大眾化,我們的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教育大眾化才能最終走向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毛澤東選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玉美.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貢獻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
[5]鄭紅.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D].安徽醫科大學,2011,5.
作者簡介
郭昊天(1993—),男,漢族,遼寧阜新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高霞(1981—),女,漢族,遼寧撫順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