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懷偉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和推進,情境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已被廣泛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教師通過創建合理的生活情境,不僅能將數學教材中一些抽象、枯燥的內容直觀地呈現出來,使學生更加準確地把握教材相關的內容,同時,生活情境教學法的應用,還使學生能充分將課本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關鍵詞:生活情境;小學數學教學
新《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應該努力激發學生的數學情感,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學習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數學,讓學生通過學習進一步提升生活質量”。這就要求教師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通過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應用數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中提出“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馬虎的生活就是壞教育”的觀點。他告訴我們,“教育的,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都可以在生活中尋找”,因而教學不能脫離生活。數學學習的素材大多取自生活,學到的數學知識也要應用于生活。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對學生把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顯得尤為重要。
1 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數學課程要根據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并結合發展規律選擇合適的題材,題材要盡量廣泛,并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小學生愿意接觸、愿意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他們的愛好創設情境,將枯燥的數學符號和抽象的數學概念、公式轉變為生動有趣的具體場景,激發學生的興趣。
如講“認識路線”一節時,同學們在學完了怎樣“認識路線”這一知識點之后,他們腦海中所得到的知識是零碎的、片面的,那么如何讓學生真正地掌握這個知識點呢?下面我就提出一道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的問題:從學校到歡樂谷應該要怎么走呢?教師通過這樣靈活的、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聯系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他們的思維得到極大的發散。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有的小組思考出從學校到游樂園有哪幾條路線,有的小組則討論從學校到達游樂園有哪幾路公交車等。然后,教師將這些內容通過多媒體展現在屏幕上,讓學生一一觀察之后,從中得出公交車有很多輛能到達,但是其中有幾輛車是需要中途轉車才能到達。這道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的題型,通過學生之間的思考、探討等,使學生自己從中找出認為合理的方法,再將方法講解給其他的同學聽。這樣融入生活化的學習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并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
2 結合生活實際,感悟知識內涵
許多數學知識較為抽象,小學生由于受思維能力的限制,頭腦中還不能及時建立正確的表象,對數學知識的內涵及概念的本質屬性還不能及時理解,認知還較為膚淺。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意把課堂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并通過觀察、比較、描述、操作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領會所學知識的要點、難點。例如:在學習“千米的認識”時,我根據以往教學過程中,存在學生對“千米”的認識較為模糊,以致出現用“千米”來做旗桿、樓房等物體的高度單位的現象,再加上“千米”這一單位不同于“米、分米、厘米”等長度單位,在課內不能直觀演示。為了使學生更加直觀而正確的認識“千米”,我把數學課堂移到了操場上,先組織學生到操場上繞跑道“跑一跑”,讓學生親自來感受“千米”的長短。通過實際體驗,同學們很輕松地就掌握了“千米”的知識點。真正達到了將學習變為游戲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實踐,在玩中感悟,在學中玩樂之目的。
為了使學生對所學的數學概念掌握更加牢固。在教學中我還經常把一些學生身邊較為熟悉、易于辨認的實物引入課堂,強化學生的直觀感知能力。又如:在對“常用面積單位的認識”教學設計上,為了讓學生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積概念,我首先讓學生分別制作邊長為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形卡片,課堂中再與指甲蓋、手掌等比較,加深學生的直觀感知。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判斷,學生對這三種面積單位都有了深刻認識。
3 增加生活體驗,提高認知水平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推斷等數學活動,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時常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為出發點,以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為基點進入新課。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邊的關系”時,我讓學生提前準備1到12厘米長的小木棍各一節,并貼上長度標簽。上課時,將學生分成合作小組,發放統計表,讓他們用小木棍擺三角形,很快同學們就發現有的能擺成三角形,有的擺不成三角形。然后,我讓他們觀察統計表,討論能擺成三角形的三節小木棍有什么關系;再討論擺不成三角形的三節小木棍又有什么關系。大家在操作、對比分析中很快就感知了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一定理。這樣學習,不但使學生輕松中帶著自信,愉快中帶著樂趣,而且更加深刻地認識了定理的內涵,更好地掌握了知識點。使學生真正體驗了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到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另外,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還注重將數學知識與學生自身體驗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現實的情景中“做”數學,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體驗生活,如:在“三角形的面積”教學中,我在復習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基礎上,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長方形、正方形卡片,分組操作、討論,來探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最后再引導學生分析、概括、歸納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在充分而多樣的數學體驗中學會了思維,逐步使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成為學生智能成長的過程。
4 聯系生活實際,提高應用能力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而我們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要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聯系實際,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在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鋪地面”時,正好班上有位學生家里正在建房,我就將教學內容設計成李紅家準備在6米長、4米寬的客廳鋪地磚,有邊長4分米的方磚每塊5元,又有邊長2分米的方磚每塊3元,請幫助李紅算一算,選擇哪種方磚便宜?需要多少塊?大家都信心高漲,經過分析、討論很快就得出了結論。可見如果能適時地引導學生參與、體驗生活,這份體驗和參與的激情就將會轉化成學生真正喜歡數學的無窮動力。
再如,教學“桌子有多長”和“去游樂園”時,我發現兩課內容實際是厘米、米的認識。就將兩課組合在一起上,讓學生分別準備了1厘米和10厘米長的小木棍各一節,還準備了100厘米長的繩子一根。學習時,讓學生用拇指和食指量一量1厘米和10厘米各有多長。感知厘米這一長度單位;再用手臂量一量100厘米的長度,然后告訴學生這就是1米。這樣新授,既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是有血有肉、生動有趣、具有簡潔美的一門學科,它實實在在融入我們的具體生活,又能使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體驗到學習數學的趣味和魅力。從而認識到學好數學有利于解決我們身邊的實際問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親切感和實用性,進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無限樂趣。
5 結語
針對以上看法,還需在實踐中進一步錘煉,同時在教學中也要極力避免走入情景教學的誤區當中,創設情景應結合教學內容,使之為教學服務。總之,數學教學創建的生活情境是多樣化的,在數學課堂上,可以借助各種教學方式,提供生動直觀的形象,創設合適的情景,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嚴國程;;談小學數學課“生活化”情境創設之策略[J];新課程(中);2011年03期
[2]張德銀;;創設生活情境 實現有效教學[J];小學教學(語文版);201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