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的發展中國家。在文物古建筑的分布形態、管理措施上,需要進行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調節和強化。在文物古建筑群的消防工作中,火災事故的發展有其特有的征兆和規律。本文針對文物古建筑火災存在的價值含義、常見問題、發展特點及消防安全措施進行分析,供大家借鑒參考。
關鍵詞: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事故隱患;管理
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發展進程中,文物古建筑既是人類歷史的見證,也是祖先智慧的結晶。無論是在研究價值還是文化價值上,都對繼承人類文明、增進文化價值具有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隨之而來的文物古建筑群體管理問題,也成為了文物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別是其中存在的消防安全問題,因其事故發展的嚴重性和惡劣性,已經成為了擺在文物工作者中的重要任務。
1 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的發展現狀和重要意義
火,一直以來都被看做是人類文明進化的重要代表。但是,如果對火的控制超出了人們的管控,那么會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問題構成隱患,產生極大的危害。 近些年,電力事業的發展在增進電業工作質量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問題。2015年1月3日,云南巍山拱辰樓發生特大火災,燒毀面積765平方米。2014年1月11日凌晨,云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縣獨克宗古城發生火災。燒毀建筑房屋242起、財產損失達上億元。根據國家文物局做出的統計說明中,在全國文物古建筑火災事故中,用火不慎已經成為引發火災的首要因素。同時,在文物館建筑火災的特點上,也呈現出了一些顯著的特點。
2 文物古建筑火災中存在的特點
(1)火災險情燃燒速度快
在文物古建設的的特點上,因為建筑物在建造的過程中有著區別性,所以在具體分布上,北方文物建筑多為木質結構、南方文物建筑多為竹制、草編結構。在經過了長時間的風吹日曬后,這些建筑材料會出現干裂、疏松,存在較高的火災隱患。同時,這些建筑材料在設計布局上,建筑材料容易燃燒、建筑之間的空間距離較為窄小。一旦發生火災險情,那么高溫集聚較快、燃燒速度較快、更容易導致轟燃現象。
(2)形成火災原因眾多
在引起文物古建筑群落火災的原因上,有著眾多的原因,這也給文物管理工作也帶來了較多的隱患。主要包括電氣問題引發的火災、宗教活動引起的火災、雷擊、天氣問題引起的火災、人為因素造成的火災、周邊人民日常生活引起的火災等等。其中,建筑群落線路老化、絕緣破損、電氣設備溫度過高、防火材料不符合規定等問題,是引發文物建筑火災事故的重災區。這些問題較為分散,也在無形之中,加重了文物消防安全人員的工作量。
(3)消防設施缺乏管理
在國家文物管理局做出的調查發現,在當前古建筑文物的分布上,一個院落內往往分布著不同的建筑物。在很多建筑文物的周圍都局居住著百姓。在這些住戶的日常生活中,有些居民私自搭建違章建筑,占有消防通道。在古文物建筑的消防設備上,很多古建筑群落沒有配備專業的滅火設備,沒有設置市政消防栓。所以這些古建筑一旦發生火災,那么消防工作的開展會遭到阻礙,那么很難在火災初期階段就撲滅。
(4)群眾的自我逃生力差
很多古建筑群落遠離城市,處在一些地區偏遠、交通不便的鄉村地區,所以這類群眾的思想意識上,對消防工作存在著一定的誤區。所以在發生火災時,居民不懂得自救和逃生。尤其是在冬季,電暖氣、電褥子等電力取暖設備應用較多。那么在發生火災以后,群眾的自我逃生意識不夠、自救知識缺乏,難以快速的逃離火場,所以對自身的安全產生危害。
3 如何增進文物古建筑火災的消防安全措施
(1)設立完善的火災風險管控機制
在文物古建筑火災的消防工作中,前期的調研、協調、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相關文物管理部門要聯合本地政府、文化、林業、消防等相關部門,將消防規劃乃入日常建筑管理工作的常態化監督工作中。從而建立一套科學、完善、和諧、健全的文物古建筑消防工作預警系統。深入做好古建筑的技術開發、消防設施管理、建筑編制規劃等等。并將所建立的消防預警系統方案定期深化,組織城建、消防、文物等相關專家進行理論,確保文物古建筑消防管理計劃能夠符合國家出臺的各項消防安全管理法律,推進“法制化”文物古建筑消防工作的發展進程。
(2)全面建立文物古建筑的消防站
《消防法》中詳細規定了文物古建筑的管理消防站的設立情況,但是在實際的文物古建筑中 ,大多未能得到全面的貫徹實施。因此,筆者認為,要想在火災事故發生中掌握最佳的降災、滅火形式,除了要做好前期的技術管理、檢查,還要立足當前文物古建設消防工作的發展形式,全面建立文物古建筑的消防站。本著因地制宜、微縮實用、便捷快速的消防原則,加強對火災險情的調控。要在消防車輛的配備、消防通道的設立、消防器材的進行定期的清理、檢查、調整。杜絕火災工作時,因管理工作不暢所造成的救災延誤、火勢綿延等情況。
(3)開展新型的火災營救形式
眾所周知,很多古建筑群落都存在著古人繪制的壁畫、泥塑、書法作品、文字記錄等等。對于這些珍貴的文物資料,消防隊員們在火災撲救過程中,要本著因地制宜額原則,盡量減少水漬撲救措施。在撲救的方式上,相關消防部門需要大力研制和開發適合文物古建筑的消防裝備,進一步少對文物的傷害。要對滅火工作采取“報警+自救+消防救濟”的形式,針對不同形式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開展不同形式的營救,進一步減少對文物古建筑的傷害。
(4)完善對居民防火意識規劃
在文物的各項建筑上,要定期進行線路檢測、電力安全檢查,并根據相應的技術改造問題,做出適當的改造和規劃,并將具體的建筑場所,全面禁煙、禁火、焚香。加強對居民防火知識的普及,從而開展形式多樣的防火知識講座、自救工作宣傳等活動。并通過向居民發放宣傳資料、知識手冊的形式,確保人民群眾的防火、自救意識能夠被充分的激發出來。
4 總結
綜上所述,悠久的歷史讓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得以存續,并構成了令世人驚嘆的文明景觀。在我國文物古建筑保護工作中,消防工作具有重要的發展意義。因此,在防火安全工作的推進過程中,廣大文物消防工作者要保持與時俱進的發展措施,減少文物防范工作的發展隱患。增加文物消防工作的預警,進一步減少火災發生的發展隱患。
參考文獻
[1]吳波.淺談文物古建筑消防管理做法及預防對策[J].科教文匯,2013(29):20-22.
[2]賀煜華.古建筑防火策略的討論[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4,27(1):31-33.
[3]陳偉明.加強消防科技工作促進消防事業發展[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2,29(1):1-3.
作者簡介
朱云(1980-),漢族,大學,助理文博館員,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人,平羅縣文物管理所,主要從事文物安全巡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