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孔斐
摘 要:《我在伊朗長大》由法籍伊朗裔瑪贊·莎塔曼以自身在伊朗成長經歷為背景進行的創作。同期亦有同名動畫電影,其扁平簡單的藝術手法以及單調的色彩以十歲至二十四歲的十四年間,一個女性成長的過程為角度去看待伊朗以及歐洲的故事,給亞洲以及歐美間接介紹了伊朗這個神秘的國度。由此提出了處在太平盛世的我們對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關系的思考。
關鍵詞:造型藝術;情感
《我在伊朗長大》是一部曾獲得過奧斯卡金像獎、戛納電影節、美國金球獎以及安妮獎等頒獎、提名的動畫電影。《我在伊朗長大》相比于美國、日本的商業動畫來說,它的藝術價值是不可估量的。而《我在伊朗長大》所具有的真摯內容與獨特氣質,無不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個人到國家關系影響的深度,以及創作者追求自由崇高理想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下面從造型藝術與故事結構兩個層面對該片進行探析。
1 從造型藝術上進行分析
首先,在角色造型設計方面《我在伊朗長大》在角色上進行簡潔平面化的設計是對復雜的社會與生存背景的強烈對比。動畫角色設計在一度程度上不能脫離時間與空間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既包括橫向上的古今時光;也包括宇宙、國家地域等空間元素。動畫時空確定了角色的容貌、體態、服裝、發型、道具等造型元素。[1]用簡潔的方式,展示更多信息的產品化要求。同樣符合動畫本體藝術的特性,動畫是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和手段。在動畫的表達方式上,動畫家們應該集中力量,在形式上進行簡化,抓住重點,不要將精力浪費在無謂的事情上,表達更加深刻的思想、精神、價值觀和情感
《我在伊朗長大》中的漫畫形象更具體為扁平的黑影,一反傳統伊斯蘭教的復雜與精美的花樣紋飾以及雕塑建筑風格,更大部分是直接的純黑色或純白色,不難看出原因來自于作者家庭在宗教限制下的制約與黑袍下的陰影。其中,故事情節中有一段關于伊朗歷代王朝的歷史回顧,其表現方法與中國的傳統皮影戲極為相似。但配以的是傳統的伊斯蘭教的花紋裝飾。 吸收他國傳統藝術精華,再加上自身藝術的獨特標志。這種創新手法是很值得我認真學習的。創作出鮮明的民族與地域特色角色造型設計更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而這正正是,是否已經打造出了有效的動畫角色品牌。因為消費者對購買任何一款動畫角色品牌的衍生產品是緣于對該角色文化、思想或精神的認同或喜愛,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出版和衍生市場的開發才具有消費潛力,才能帶來衍生價值。[3]在以及仿真藝術泛濫的現代,扁平化的設計更針對于互聯網的產物以及極為簡潔的方式表達,更適合于信息爆炸的極速時代。作者用簡練及精準的手法來表達故事,使復雜的情節與敏感生硬的信息深刻有效。對于故事中《我在伊朗長大》的角色設計,在沒有黑袍加身之前,其形象與我們所接觸的扁平化漫畫形象并沒有很大的區別,但在黑袍成為故事的主要線索之下,黑袍的壓抑溢于言表,漫畫書的封面就是一個極佳的表現。全書中人物形象差距并不大,但與一眾漫畫的形象相比,更簡單粗放的方式讓作者以及觀眾更集中力量在更加深刻的思想以及精神、價值觀和情感之上。其次,在場景的設定方面,場景的設定是對動畫片中可能出現的場景內容和呈現形式的規劃和設計。場景的設定不同于場景風格的設定。場景的設定更注重于對影片中所有場景內容和呈現細節的描繪,側重于內容呈現的范疇,其目的在于給后續動畫生產提供詳細的場景內容與相關細節。而場景風格的設定則主要是對影片背景呈現的創作手法、藝術風格的界定,側重于美術風格的范疇。動畫場景色彩時間節奏的構成是動畫場景色彩創作的關鍵,根據人的視覺暫留現象和自我生理平衡調節的特點,色彩在時間節奏既要滿足人的生理平衡,又要依據情節的轉折或人的內心需求進行設計。[4]滿大街的反美標語口號與烈士頭像、電視里時不時出現的激昂革命歌曲、兩伊邊境的機槍坦克、大街上彬彬有禮熱情的伊朗人……各種交織在一起其中真實而震撼的種種情節,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無法想象的。讓過去黑白陰翳的時代畫上了完美的句號。這種對色彩對比無聲地交代了事態的變化。而在動畫影片這一媒介區別于漫畫,是作者情感的進一步表達,更能體現影片的深度。回過頭來對國產動畫在場景氛圍的營造方面。還有待提高。
2 故事情感探尋
故事結構是一個對世界充滿熱情與好奇的小女孩,從宗教與哲學的啟蒙預示她成年后的思想獨立與對環境的質疑。她的童年以略帶稚氣的目光去看待國家的動蕩、人心的彷徨,對宗教思想與信仰的反思,同時保存著兒童本有的單純與童真,也有不可泯滅的正義感。正如封面那張作者描繪的自己的童年畫像,畫被縱向分成了兩邊,充滿童真樂趣的世界與另一邊穿著黑紗被宗教花紋所覆壓下的背景,而兩邊都未曾見過笑容,也應是作者對童年的態度。中段描繪作者進入青春階段,離開了伊朗去了奧地利,開始的不適應與青春期的叛逆。當作者重新慕求在新的國家找到身體與靈魂的寄托時,卻一次又一次地碰壁,身心受創,更后來一段情感的終結讓作者徹底地消沉下來。青春的荒殆雖讓作者倍感傷痛,但在痛苦的童年磨礪下成長的作者最終選擇勇敢面對,那一章節的故事最終被翻了過去。后段,作者回到了故鄉——伊朗,但是那可惡的國家政策與宗教觀念,并沒有給回鄉的作者帶來多少溫暖,新的愛情與婚姻加上事業的進步使作者產生了對自我婚姻觀念的反思,最終她選擇了再次離國。《我在伊朗長大》以一個和諧的句號結束了,就如合上書后能讓人不自覺地嘴角上揚一般地感動。當人不只是自己,而聯系著國家與社會環境后,人又如何。
綜上所述,《我在伊朗長大》畫面簡潔卻極生動傳神,鏡頭角度的切換巧妙有趣,故事情節很打動人心。雖然是動畫片,卻是成年人感興趣的而且能有所收獲的影片,如果沒有一定的政治意識,家庭觀念與對自身的反思。或許會認為這里我沒很遙遠,但在故事的主人公的身上,我們多多少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然而在國家的背景下我們似乎變得很渺小。而作品的反差更能激發我們的憂患意識。同時對動畫這一媒介,國內的動畫存在著一個尷尬之處,低齡化的傾向使中國動畫難登大雅之堂,使產業難以走出國門。個中原因不外乎是對題材審核制度的限制,出于經濟與政治理由去干涉藝術發展生態有利有弊,作為產業有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可過于跟風。通過《我在伊朗長大》這部電影的分析看到的中國動畫與世界動畫之間差距,有差距就意味著有進步的空間。
參考文獻
[1]許親親,“扁平化”造型設計在動畫中的運用,北京大學,2014
[2]鹿小強,中國動畫角色造型設計中的民間美術元素研究,2014
[3]劉躍軍編著,動畫角色品牌運營,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胡濤,景翠寧編著,計算機色彩原理及應用,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劉剛,男,景德鎮陶瓷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 動畫專業教師。
孔斐,女,景德鎮陶瓷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 2015級動畫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