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賦是一種體制,規則,原理,是自然法則。賦色,就是上色、潤色、賦予色彩的意思。可以說,自從產生繪畫作品以來,作品賦色就是如影隨形跟著繪畫的產生而產生的。中國工筆畫自戰國時期產生以來,經五代,至唐宋成熟,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演進過程中融進了自己獨特的色彩文化內涵,產生了意蘊千秋的工筆賦色技法。工筆賦色,別具情趣,值得研探。因此,工筆畫創作作品應該有點“色彩”,作品有了“色彩”,作品就有生命。
關鍵詞:國畫;工筆;賦色
國畫工筆的賦色是一個嚴峻精深的復雜過程,就算有了好的創作題材,前期工作也做得細致入微,但在關鍵的賦色上面失掉了風采,整個作品立馬變了水準,庸亂不堪了。所以說工筆畫的精進入微是一個從開始到最后都馬虎不得的細致過程,尤其是其中的賦色階段,值得我們來研論。
眾所周知,工筆畫是中國畫的一類,也是國畫的一類,因為中國畫同時也簡稱為“國畫”。工筆畫的創作題材領域也很寬泛,它可以表現人物、花鳥、亦可表現山水,總體來講,工筆畫工整細致,一絲不茍。除此之外,它也可以表達豪放奔流的色墨趣意,因為工筆畫除了工整細致的工筆技法外,也有兼工帶寫的工筆技法,也就是工筆畫中帶有中國寫意畫的技法。技法是賦色的手段,為畫面服務,為了好的畫面效果,在賦色的過程中,技法的借鑒和使用可以依賦色的畫面需要而定。那么,我們在工筆畫的創作過程中,賦色處于一個什么樣的階段地位?賦色又扮演著怎樣的畫面角色?這是我們要研論的。顯然,工筆畫的賦色是工筆創作的最后階段,是整個工筆畫創作中為前期作品潤色、點睛、提升作品層次和品味的階段,它是舉足輕重的。那么,什么叫賦色呢?
賦是一種體制、規則、原理、是自然法則。賦色,就是上色、潤色、賦予色彩的意思。可以說,自從繪畫產生以來,賦色就是如影隨形跟著繪畫作品的產生而產生的。工筆白描如同清水,而賦色是可以讓清水產生靈魂色彩的,生天地靈氣,聚自然精華。中國工筆畫自戰國時期產生以來,經五代,至唐宋時期成熟,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演進過程中融進了自己獨特的色彩文化內涵,產生了意蘊千秋的工筆賦色技藝。工筆賦色,別具情趣,值得研探。
中國工筆畫的賦色理論依據仍然是中國畫的理論依據,南齊謝赫在《畫品》中所舉的“六法”為: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氣韻生動總領六法,其它五法,皆為它服務。其中的隨類賦彩,現代錢鐘書云:隨類,賦彩是也。賦彩即是賦色,也就是中國工筆畫的用色原則。隨類賦彩,就是將客觀物體的本體顏色加以用度,呈現真實的色彩感受的用色方法,因此中國畫設色的真實性,依據客觀物體的固有色而賦色,同時也說明了色彩在中國工筆畫的用色原則上占據了重要的角色。所以,中國畫一開始就沒有受光線的影響,并不表現光影色彩,而是表現物體本體的恒定色彩,呈現真實的原色色彩。中國繪畫史上的名家作品,都延接著這樣的賦色原則,作品生動,色彩溫雅動人,清宛絕倫。例如東晉顧愷之的作品《洛神賦圖》就遵循隨類賦彩的設色原則,設色濃麗,用色凝練。再如《女史箴圖》著色清敷薄染,衣紋線條復勾,色澤清秀,淡雅芬芳。國畫教學離不開賦色這道坎,作品創作也要依靠它產生好作品。
在工筆畫作品創作中,大概分為以下幾步走,1、構思作品;2、起稿構圖;3、白描定稿;4、作品上色;5、裝裱。其中作品上色就是我們本文所說的賦色部分,而上色技法廣袤,收集起來,大致如下:首先淡墨勾線完成白描線稿,接下來就是上色制作程序。在上色過程中賦色技法就多了:1、分染,這在工筆畫繪制過程中是最重要的染色技巧,就是用一支筆沾色,同時另一支筆沾清水,將色彩拖染開來,形成色彩由濃到淡的漸變效果;2、統染,在繪制工筆畫的過程中,根據畫面明暗處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幾片葉子、幾片花片統一渲染,強調整體的明暗與色彩關系,稱為統染;3、罩染,在已經著色的畫面上重新罩上一層色彩并局部渲染;4、提染,染色接近完工時用某種色小面積、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畫面稱為提染;5、烘染,在所描繪的物體周圍淡淡的渲染底色用來襯托或掩映物體;6、點染,用接近寫意的筆法,一筆沾上深淺不同的色彩在畫面上連點帶染,取靈動之意;7、斡染,將一塊色彩向四周染開,畫仕女臉頰的紅暈就是采用此法;8、醒染,在罩色過后色彩略顯發悶的畫面上用淡淡的深色重新分染,以引出底色部分,重新使畫面醒目;9、接染,方法是分碟調出二至三種圖案色,各色厚薄相同,多為同類色或類似色,分幾支筆將各色鋪于紙上,迅速以偏干的清水筆將各色接起刷勻,或將兩個在一個范圍的顏色用清水銜接起來,產生自然過渡的效果,先豎后橫,迅速準確,使之不露筆痕,色暈勻和。以上只是工筆畫技法中賦色的一部分技法而已,有單用一兩種賦色技法完成一張畫,也有用很多種技法同時賦色作用于一張畫兼而用之的。但是不管怎么用,都是為作品藝術層次增色服務的。為張揚作品的藝術魅力,賦色上得不好也會產生負面影響,產生臟亂現象。所以不管是什么樣的技法,都得經歷長時間的磨礪,要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就要靠賦色的經驗與心得,功課做足了就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作品色彩上完,看看通體效果,進行宏觀微調。最后注意:整體統一。這樣,一張工筆畫作品的賦色就宣告完成。
中國工筆畫產生于戰國時期,盛行于唐朝,成熟于兩宋,是歷朝歷代文人士大夫們逐情人生,展示修養修為的才情寄托,這里邊賦色的高雅與清俗,清新與雄渾,抒發著才子佳人,人文畫家的修養與世俗觀念,因此賦色才成為了中國畫理論的“六要”之一。正所謂人生如戲,畫如人生,工筆畫賦色就像人生一樣,人生本來沒有色彩,但人生具有色彩,使人生具有色彩的,就是人生命的運動。工筆畫是本來沒有色彩的白描畫稿,但它應當具有色彩,為了讓它具有色彩,我們要為作品賦色,讓工筆畫作品具有揮之不去的藝術魅力和生命色彩。讓作品擁有靈動的生命,是我們中國工筆畫色彩賦色的最終宿命和藝術生的源泉。因此,展示詩情才藝的工筆畫作品中所闡釋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生命,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是生命,古人把詩詞文章納入畫境之中、創造出高端雅致的畫中詩意、融匯提高了中國工筆畫的意境、升華了中國工筆畫的意境內涵是生命。工筆畫作品應該有點“色彩”,作品有了“色彩”,作品就有生命。
可見,中國工筆畫的賦色不但是賦予了作品的“色彩”,更是賦予了作品的品格與魅力、靈魂與生命。
作者簡介
龍貴鳳(1975-),貴州銅仁人,遵義師范學院副教授,現主要從事中國畫教學研究和紅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