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摘 要:眾所周知,云南的少數民族是最多的,有52個,而人口在五千人以上的就有26個。其中,有自己獨立語言的民族有23個,他們的語言各不相同,語言使用情況也非常復雜。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云南少數民族中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作家。然而,這些作家的作品并不是都以少數民族語言創作的,大部分是以漢語創作的。本文以云南少數民族作家的漢語創作為基礎,對其語言特點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云南少數民族作家;漢語創作;語言特點
云南少數民族的語言使用情況各具特色,如藏文一類的文字還比較通用,而傈僳文、瑪麗馬薩文等的使用則是限制在一小部分地區。所以,許多少數民族作家的作品多以漢語言來創作,他們的作品各有千秋,都有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但是在語言的使用上也存在一些共同之處。
1 對規范漢語的運用能力都很強
雖然規范漢語并不是少數民族作家的本民族語言,但是他們卻能駕馭規范漢語,對其運用自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具有較高的語言藝術水平
在對云南少數民族作家的作品研究中發現,他們的作品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都能熟練的運用規范漢語的語言技巧,其語言藝術水平較高。比如,彝族作家普飛,其作品主要為兒童文學作品,都具有自己的特點:第一,篇幅小,如《小陽雀》、《藍寶石少女》等,字數基本控制在一千以內;第二,語言淺顯易懂,每個句子用到的詞語只有幾個;第三,語言比較口語化,便于兒童理解;最后,文中用到的詞語基本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詞匯,形容詞基本不會出現在文中,成語等難懂的詞匯也不會有。因此,普飛的作品綜合考慮了兒童的發展狀況,符合兒童的心理需求,也很受兒童的青睞。
再比如,趙銀棠是納西族第一代女知識分子,她的作品《玉龍舊話新編》通過華麗的辭藻描繪了納西族的風景名勝和東巴文化,其作品也具有自己的語言風格和特色。首先,作品中會使用一些成語,也會采用古詞語和文言文等句式,體現出了濃厚的文學色彩,作品給人一種典雅的感覺;其次,趙銀棠的作品簡潔、干練,在文中會用到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將規范漢語音韻上的美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樣身為納西族作家的楊世光,著有《神奇的玉龍雪山》,《孔雀書》等作品,他的文學作品與趙銀棠的《玉龍舊話》有相似之處,都通過華美的語言來表現了家鄉的美,同時也展現出了漢語的優美之處。
1.2 可以靈活自如的在各種體裁之間進行轉換
云南少數民族作家的漢語文學作品體裁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化的,這充分體現了他們對規范漢語的應用能力。體裁不一樣,則語言風格也會存在差異,一位作家的作品之所以能夠用不同的體裁呈現出來,體現出不同的語言風格,其原因就在于他們較強的語言運用能力。比如,彝族作家吉狄吉萬,曾用書名是付榮元,是涼山州作家協會的會員,他的作品在《中國校園文學》、《西昌月》、《天津文學》、《攀枝花文學》、《涼山日報·彝海》、《涼山文學》、《會理文藝》、《會理報》等多個刊物上出現。他的寫作特點是讓詩的語言盡量貼近大眾,在精神上站在更高的領地鳥瞰,并弘揚本民族燦爛文化,從而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最早形成具有各種體裁的作品。又如,納西族女作家趙銀棠,著有《玉龍舊話新編》、《納西族詩選》、《親切的墨跡、難忘的教誨》等,而其翻譯的東八經故事主要有《人類遷徙記》、《卜筮的故事》、《魯般魯饒——久命姑娘的盼望》等,翻譯整理的古歌主要有《柏雪會》、《蜂與花》、《合歡》等等。再如,彝族作家李喬,寫有《歡笑的金沙江》、《早來的春天》等作品;阿里的作品有《寧靜的山村》、《寫在大地的諾言》等。
2 作品語言中帶有濃烈的民族色彩
云南少數民族作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都十分依戀自己的故鄉和自己的民族。無論他們屬于哪個民族,來自何方,也不管他們因為文化學歷的增長,學到了多少先進的東西,走遍了多少秀麗河山,他們的家鄉情懷都是不變的。而這種情懷通常會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體現出來,所以其作品中的語言往往會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以表達作者對自己民族的熱愛和眷戀之情。
比如,趙銀棠是一位來自于麗江古城的納西族女作家,她的《玉龍舊話》介紹了納西族文化,而在80年代,她有對其補充整理,出版了《玉龍舊話新編》,描繪了納西族的自然美景和東巴文化。由此可見,趙銀棠對自己所在的納西族具有深深的熱愛之情;同樣,楊世光的《神奇的玉龍雪山》通過展現玉龍雪山的美景而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其中,彝族作家吉狄馬加的《彝人之歌》表達了其對彝族人民的熱氣和思念之情;同樣為彝族的普飛,是一位兒童文學作家,他的作品給孩子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其他地區的兒童生活。如生長在邊疆的孩子,他們的生活環境是自然美麗的,其生長地的動植物,生活中所用到的物品,學習用具等都有所不同。普飛的作品則將這些不同帶入到了彝族兒童的生活中,讓他們了解到外面的世界與眾不同,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見識,還給他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色彩。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民族作家的作品都表達了對作者對家鄉,對本民族的熱愛和眷戀之情,他們的作品都脫離不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3 使用規范的通用漢語進行文學創作
3.1 云南少數民族作家作品的創作特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少數民族文化開始被重視起來,許多云南的少數民族作家也開始涌現出來,并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好作品。根據2006年云南省文聯慶祝大會上的數據顯示,云南的少數民族中有25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作家,如納西族女作家趙銀棠、彝族作家普飛、哈尼族作家存文學、拉祜族作家張克扎都、傣族作家巖峰等等。這些少數民族作家的作品,普遍存在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的文學作品,除了少部分是用本民族語言創作的,其他大部分都是以規范的漢語來創作的。這在“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的獲獎作品中就能夠體現出來,五屆獲獎作品中僅僅只有三部是用本民族語言創作的。其中包括:景頗族的瑪波用景頗文創作的《諾仁》、傣族的刀正明用傣文創作的《鄰居》,以及景頗族的臘昆勇景頗文創作的《職責》。
3.2 云南少數民族的語言使用情況
云南的少數民族語言比較復雜,有的民族不止一種語言。據統計,云南的少數民族共有22種民族文字,而這些文字都各自有自己獨特的使用情況。比如,藏文的使用度相對于傈僳文就要廣得多。并且,有的語言僅僅是在信教的人群中才被使用,如拉祜文和苗文等。在新中國成立后,在政府的幫助下,通過對納西族、佤族、哈尼族等十個民族的語言調查分析,苗族、景頗族、傈僳族等七個民族先后創制出了屬于自己的民族語言文字.
由于少數民族眾多,云南的語言使用情況比較復雜,除了最主要的方言外,還存在著一種次方言,被稱之為“西南官話”。除此之外,隨著時代的進步,普通話也開始在云南人中國普及起來。因此,在云南少數民族作家的文學創作史上,無論是老一輩的文學家還是青年創作者,大部分都會選擇使用漢語,并且是規范的現代通用漢語。
3.3 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語言選擇上的爭議性
文學創作的語言選擇,向來都是一個比較具有爭議性的話題。使用不同的語言進行創作,就會形成不同的文學風格,表現出不同的語言藝術,而文學作品的藝術性決定了其生命力的強弱。并且,在文學作品藝術特征的影響因素中,語言風格是最關鍵的,所以作家們在創作中最重視的也就是其作品語言風格的獨特性。也正因為如此,有的觀點認為,作者出生于哪個少民族,就應該使用本民族語言進行創作,這樣才能將自己的民族語言特色表現出來,賦予文學作品民族特色。然而,一些著名的少數民族作家,如滿族的老舍、苗族的沈從文,與著名的漢族作家,浙江紹興的魯迅先生,他們的作品都是以規范的現代通用漢語來完成的,并沒有使用本民族語言或者地方語言,但是他們的作品都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并且,他們對規范漢語的使用已經成為了許多寫作者參考借鑒的典范。
3.4 語言的職能
語言是人們的交流工具,是傳達人們思想情感的媒介,這是語言最基本的職能。而云南的少數民族作家之所以會采用規范漢語來進行文學創作,一方面是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少數民族作品、熟悉少數民族作家;另一方面則能夠促進規范漢語的發展,一些文學愛好者已經廣泛采用比較規范的漢語。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云南少數民族的漢語創作具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特點,其文學作品不僅在自己所在民族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全國各族人民心目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的作品甚至被翻譯成多國語言,被世界人民所熟知,這一成果是可喜可賀的。在此基礎上,少數民族作家的漢語創作語言特色還應該得到大力的弘揚,以促進其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艷. 云南少數民族作家 漢語創作語言特點[J]. 民族文學,2002,02:93-95.
[2]朱霞,宋衛紅. 身份·視角·對話——淺論當代藏族作家的漢語創作[J]. 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5:52-57+124.
[3]羅慶春,王菊. “第二母語”的詩性創造——四川當代少數民族漢語小說語言藝術論[J]. 涼山文學,2014,01:59-64.
[4]白崇人,楊玉梅,石彥偉. 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回顧與思考[J]. 民族文學,2015,10:14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