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元素融入水利風景區建設的策略及進一步措施保障。
關鍵詞:文化元素;水利;風景區;融入策略;保障措施
1 引言
文化內涵是水利風景區建設亟需重視建設和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一極。水利風景區除了展示恢宏壯觀的水利設施、水文化以及由此圍造而成的附帶性風景外,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偉大精神內核也是水利風景區的無形資產,屬于文化精神層面。充分運用水利風景區周邊文化元素,是景區綜合性發展、持續發展和增強風景區多功能化及效益的總體要求。隨著旅游事業的發展,區域內各旅游景區建設如火如荼,水利風景區文化底蘊及軟實力的競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 文化涵蓋的元素范疇
包括:水文化、歷史文化、古址文化、遺跡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區域文化、宗教文化、特色個性文化,等等。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進程,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輝煌燦爛、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其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和諸多道德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新近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
3 水利風景區建設缺失文化元素的主要問題
3.1 歷史原因,先天性不足
伴隨著水利工程建設而后起的水利風景區發展,有許多的不盡如人意之處。水利工程建設規律與建造風景區選址本身就有極大的區別。工程建設與水利樞紐以水利發展為需求,以地勢為依托,重在水利工程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大多建在崇山峻嶺之中,在交通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便性,尤其是北方地區的水利工程更是如此;而風景區的建設與選址重在連片景觀及旅游經濟效益,在交通、住宿、飲食等因素上有先天系統性的考量。因此在國家民生重大工程建設中,先行思想是國家的大策略。而在后期的水利風景區規劃與建設中,就會出現規劃無力、無計可施等等相應的問題出現。
3.2 職責轉換不力,缺乏挖掘當地人文要素等資源儲備
水利風景區是依托水利工程而建設,其管轄范圍仍隸屬于水利工程管理方。多年的水利工程管理職責劃分,已經形成完整的水利工程專業科學管理系統。涉足水利風景區建設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在工作重心與轉換,尤其是在景區專業經營管理上是一個陌生的領域,缺乏必備的組織架構與人才儲備。在建設景區初期,更對如何展示景區區域內人文要素缺乏專業研究,對所處地域內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典故、文物古跡等資源調查分析不夠。
3.3 創新理念不強
水利工程重在安全運行。科學管理、維護保養、保障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對水的需要是水利工程工作的重點工作。面對恢宏的水利工程及周邊營造出的美麗風景,在取與舍、傳承與創新、保護與開發中,水利工作者創新理念及意識、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交差重疊,這其中的取舍及大膽創新理念不夠明確與突出。
4 文化元素融入水利風景區建設的策略
4.1 在水利風景區規劃建設中加入文化元素
完善水利風景區規劃建設中的人文要素。水利風景區除了按照水利部《發展綱要》、《評價標準》及其它有關法規編制規劃外,還應統籌本地區水利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全域視野下的旅游發展規劃間的協調性。要對所在區域詳細的歷史沿革、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古跡遺址、風俗習慣等人文要素進行全盤匯攏、分析調研,進行合理規劃與開發利用。
4.2 突出重點圍繞特色,以水利工程和水面為核心做好文化元素融入
以水利工程和水面為核心特色,融入現代文明。成為人們文化娛樂、假日休閑、社交活動的目標去處,并結合水利工程及當地風俗文化背景,讓人們時時感受文化熏陶。
4.3 彰顯水利工程的歷史內涵與文化品位
我國的治水歷史源遠流長,治水經驗非常豐富,內容博大精深,具有深刻的歷史文化意義。不斷提高的水利工程產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使得水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展現出更加璀璨奪目的文化品味。
4.4 河流水利演變和治理歷史展示
我國水利面貌發生歷史性的變化,中國現代的許多水利工程都已聞名于世。水利不僅是工農業發展的命脈,更是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水文化與時代背景緊密關聯,充分體現著各個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體現了人類為適應自然環境、適應當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所創造的水利工程所包含的物質、精神、行為和制度文化。
4.5 文化元素融入形式多樣化
文化元素融入水利風景區建設要從實際出發、走合理捷徑,沒有必要面面俱到。
4.5.1水利風景文化形象
合理的水利風景區文化形象決定了風景區的個性與靈性,也是文化元素融入水利風景區建設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以此形成水利工程可觀賞性及綠樹掩映、波光粼粼、人水相親的水利風景區文化形象與核心魅力。
4.5.2水利工程建設場景再現型
水利工程建設是水利風景區的依托,是展示水利工程基本面貌以及作用的平臺,能夠為參觀者介紹工程興建的背景、產生的歷史效益以及對后世的深遠影響,或者通過直觀的手法讓參觀者了解工程的原理與過程。
4.5.3傳說與歷史故事等素材的文化創意型
挖掘水利風景區或流經區域內神奇傳說和歷史民間故事,尤其是與水有關的一切資源稟賦,進行相關景區功能補充和內容上的再創造,完整突出文化內容與水利風景區間的聯系。充分應用現代科技手段,融入現代審美觀念,打造系列符合風景區發展、樸素而美觀的文化創意型景觀。既有觀賞性、娛樂性,又有受益性、啟迪性和長久性。
4.5.4水文化的現代表現型
水利風景區建設不僅要挖掘水文化內涵,打造水文化景觀,而且要成為教育基地,推廣水文化價值,讓人們在享受水利風景區優美景色的同時,又受到水利知識的普及和水情形勢的教育,感受水文化的豐富內涵。
4.5.5水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可持續型
水生態系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條件與效用,包括自然生態服務功能和社會經濟服務功能兩個方面。把水利工程維系的水生態系統――調蓄洪水、生物多樣性維護、凈化環境、物質輸移和氣候調節,供水、水產品生產、水力發電、內陸航運、休閑娛樂和文化美學等功能以各種方式展示和表現。
4.5.6區域特色文化的展示型
區域特色文化地方區域性特點的靈魂,水利風景區因特色文化而活色生香、魅力恒久、廣為傳誦。成為自然、人文、時尚交相輝映,觀光、休閑、娛樂融為一體的文化旅游品牌。區域文化的融入更加彰顯水利風景區特色、提升水利風景區品位、提振水利風景區神韻。
5 文化元素融入水利風景區的保障措施
5.1 進一步轉變水利風景區建設觀念
文化元素融入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水利風景區建設重實用性輕文化性、注重外延擴張輕視內涵提升的觀念偏頗。文化元素融入水利風景區建設需要科學的觀念引領、支撐。水利風景區建設也應樹立文化立景、精品立景、特色立景的觀念,并體現在決策、規劃、項目上。
5.2 進一步理順水利風景區建設體制
文化元素融入水利風景區建設涉及不同建設主體、各種資源整合。建議設立相應的旅游公司作為其常設機構,加強水利風景區項目建設的綜合策劃,引入水利風景區競爭機制,形成統籌協調、分項落實的建設機制。
5.3 進一步加強水利風景區設計引導
文化元素融入水利風景區建設不僅要發揮政府投資項目的主導作用,也要形成社會投資建設的合力,這樣才能顯示整體文化效應。
參考文獻
[1]肖飛 王凱:《對水利風景區文化內涵建設的若干思考》,《水利發展研究》, 2015, 15(11):75-80
作者簡介
郭建平,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