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竇娥冤》中的張驢兒蠻橫囂張,看似不合情理,實則意涵深刻。本文將從歷史情境、元劇整體、關氏處境三方面綜合分析,探析出張驢兒如此囂張跋扈的種種緣由。以期能從張驢兒人物刻畫這一角度豐富對《竇娥冤》的探究,為推動元雜劇研究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鍵詞:張驢兒;竇娥冤;關漢卿
在經典戲劇《竇娥冤》中,張驢兒一副蠻橫嘴臉。從初次見面就扯著竇娥拜堂,“這歪剌骨!便是黃花女兒,剛剛扯的一把,也不消這等使性,平空的推了我一交,我肯干罷!”,到流氓敲詐,“叫我三聲嫡嫡親親的丈夫”,再到官司相逼,“你早些與我做老婆,倒也便宜了你。”但按理說,面對“家中頗有些錢財”的蔡婆婆家,張驢兒只不過是一個貧窮的無業流民,怎么就敢如此刁橫?在細致分析之后,我們才能發現隱含其中的深層原因。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劇中相關人物的身份地位。蔡婆婆是“楚州人氏”,即南(漢)人。而考量張驢兒的身份,我們可以從“張驢兒”名字中的“驢”字入手。“驢”在蒙古名字中十分常見,比如《元史》中就曾記載過一位名為“張驢”的蒙古官員。最重要的是,從張驢兒的言行、無業流民身份進行分析,他屬于典型的潑皮。而當時的潑皮多為蒙古人。另外,張驢兒曾自夸道:“你看我爺兒兩個這等身段,盡也選得女婿過。”進一步佐證了張驢兒的蒙古血統。因為元初,流民多為蒙古人,他們曾為蒙元軍隊效力,所以張驢兒才有此等身段。
其次,我們需要弄清《竇娥冤》的社會背景,元朝屬于少數民族政權,“元統治者把人分為蒙古人、色目人、北漢人和南漢人四個等級,進行種族統治。”[1]張驢兒父子的地位遠高于蔡婆婆家,屬于統治階級,因此張驢兒才有底氣如此驕橫。
元朝有大批蒙古無業游民,高于漢族,因此能夠通過欺侮漢人來牟利。社會也常出現潑皮強搶民女,獨霸家產的事件,張驢兒逼婚就屬于此種類型。而“元雜劇對掠奪婚姻的惡霸流民多有反映。”[2]
張驢兒甚至在官府內依然血口噴人,原因就在于他的種族特權。“整個官吏階層是為種族統治服務的工具”[3],因此官府在判案時勢必會偏袒張驢兒。張驢兒深知此道,因而如此蠻橫囂張。
蒙古婚姻實行繼婚制,男子娶寡屬常見之事。元朝也曾頒布過“保護婦女再嫁的律例。”[4]于蒙元風俗和法律方面,張驢兒都是有資格娶竇娥的,因而他才如此理直氣壯。
贅婚對于蒙古族而言是很正常的現象,甚至只要男方入住女方家就等于締結姻緣,俗稱“據拜門”。因而在蒙元王朝,“贅婚成為一種當普遍的合法婚姻形式。”[5]“外據拜門一節未曾舉復。照得國朝蒙古婚聘并自來典故內俱無如此體例。此系女真風俗,其漢人往往傲學,習以成風”[6]。只要張家父子入住蔡家,即可定為事實婚姻關系,因此張驢兒才敢這樣放肆地強行贅婚,以期霸占女人和財產。
蔡婆婆愿意入贅張驢兒父子,也正是看中了他們的蒙古流民身份。畢竟此種尊貴地位可以減少生意和人身安全上的憂患。尤其是剛經歷過賽盧醫索命后,蔡婆婆更會在這方面有所考量。而蔡婆婆的縱容默許,更使得張驢兒頤指氣使,不可一世。
而且在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下,中原地區相當大程度上已經接納了蒙元婚俗,婦女再嫁已是尋常,“往往有夫骨未寒而求匹之念已萌于中者。”[7]而統治者堅持蒙風習俗,相當排斥儒家倫理。當忽必烈讀孔孟之書時,帝師便趕緊去向太后告狀,“向者,太子學佛法,頓覺開陳今乃受孔子之教,恐損太子真性。”[8]處于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張驢兒娶寡并不會引起過大的爭議,他也自然有了蠻橫強娶的倫理基礎。
關漢卿把張驢兒寫得如此驕縱,成功實現了對異族專制的諷刺。而通過此種反角手法,“以達到貶斥異族統治的民族目的,成為元雜劇作家的一種通常表現手段。”[9]
張驢兒會表現得如此蠻橫,與作家本身的行文有千絲萬縷的關系。身為漢人的關漢卿在蒙元統治下懷才不遇,對異族統治心存憤懣,因而他會有意無意地把張驢兒塑造得強橫貪婪,以達到批判的目的,批判以張驢兒為代表的蒙元異族。
在入仕無望后,關漢卿愈發放浪形骸,“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10]不僅詩文張揚,在實際生活,他也敢于“面博粉墨,躬踐排場,偶倡優而不辭。”[11]一方面,他個性中不羈的一面融到了張驢兒身上,另一方面張狂的性格也更使他敢于以戲諷壓迫,仿佛斗士。
參考文獻
[1]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M].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
[2] 《元典章》(二)[M],陳高華等點校,天津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2011年版.
[3] 楊健. 封建禮教的民間禮贊——《竇娥冤》思想主題辨析[J]. 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8,03.
注釋
[1]楊健. 封建禮教的民間禮贊——《竇娥冤》思想主題辨析[J]. 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8,03:11.
[2]參見王毅:“元雜劇中反掠奪婚姻的思潮”,《江漢論壇》1988年第7期.
[3]楊健. 封建禮教的民間禮贊——《竇娥冤》思想主題辨析[J]. 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8,03:13.
[4]參見《元典章》(二),陳高華等點校,天津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2011年版,頁618、628、635.
[5]參見《元典章》(二),陳高華等點校,天津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2011年版,頁625——656.
[6]《元典章》(二),陳高華等點校,天津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2011年版,頁1051.
[7]陶宗儀.南村輟耕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7.卷二十.
[8]陶宗儀.南村輟耕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7.卷二.
[9]陳頎. 司法冤案與儒家禮法 以《竇娥冤》為例[J]. 中外法學,2014,05:133.
[10]王季思等《元散曲選注》第50頁,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11](明)減晉叔:《元曲選》自序二,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第3頁.
作者簡介
鄭世琳(1995-),女,重慶市,研究方向:影視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