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瑞丹+高峰
摘 要:由陳可辛導演執(zhí)導的電影《親愛的》是屬于現(xiàn)代社會都普遍關注的兒童拐賣題材電影,這個電影的素材也是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父母尋子的故事。電影以生活在社會金字塔底層的人物做主題,電影中的畫面可看作為一種符號語言的形式來貫穿整個電影的情感,充滿了濃厚的鄉(xiāng)土風味,電影反應的社會失孤家庭的現(xiàn)狀也是引起了社會大眾的反思和共鳴。
關鍵字:解析;失孤家庭;兒童拐賣;思考
近年來,失蹤兒童數(shù)量逐年上升,引起了全社會和媒體的廣泛關注。官方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每年約一萬名兒童被拐或失蹤,但據(jù)中國之聲《央廣夜新聞》報道,按照不同的統(tǒng)計數(shù)字,中國每年失蹤兒童不完全統(tǒng)計有二十萬人左右,其中成功被找回的大約只占0.1%。電影講述的就是主人公田文軍歷盡千辛萬苦找回自己失蹤兒子的故事,故事原型為“彭高峰尋子事件”。 2008年湖北人彭高峰4歲的兒子彭文樂在深圳街頭玩耍時,被一名男子強行抱走,彭高峰通過各種努力,三年后終于在江蘇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彭高峰尋子事件”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同時也把“打拐”這一重大社會問題再次擺到公眾面前。
1 苦與難——失去孩子的痛
說到“失孤家庭”大家不會陌生,平時上網(wǎng)或者走在路上總會看到一些尋子啟示,起先有人會看兩眼討論一下,之后就沒有人看了,后來看過電影《親愛的》后,才明白,這些無人問津的尋子啟示后面是這些失去孩子父母的苦難與無奈。
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也是生活的調節(jié)劑,很多家庭視孩子是掌中寶,在只能生一胎的時候,更是如此。現(xiàn)在放開二胎,但是孩子仍然是父母的寶貝疙瘩,更有些家庭是為了孩子才聯(lián)系到一起。電影主人公田文軍就是這樣一個家庭,和妻子離異,孩子成了他們直接的紐帶,也是田文軍的生活寄托。當孩子被拐走后,田文軍的生活崩塌了。之后,田文軍和他的妻子魯曉娟開始了自己的尋子之路,和所有的失孤父母一樣,他們分別受到了來自自己內心和外界的苦難和折磨。
后悔、自責、傷痛。失孤父母的內心受到極大的摧殘,而外界的刺激與苦難更加加劇了內心中的苦難,就像電影中魯曉娟一樣,夜里凌晨兩三點在床上發(fā)愣,平時在表面上意志消沉,內心卻沉浸巨大的痛苦之中,后來在“萬里尋親會”的表現(xiàn)更是這樣,“我感覺鵬鵬(田文軍和魯曉娟被拐走的孩子)在我后面,我沒有看,我沒有看,都怪我沒有看”。通過魯曉娟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失孤父母的狀態(tài),整日悲傷消沉,沒有希望,但是田文軍代表的另一種狀態(tài)卻更讓人反思。
無奈、憤怒、失望。內心的折磨使人逐漸消沉,但是內心堅強的結果卻是讓人更加絕望,像大多數(shù)父母一樣田文軍沒有單單消沉悲傷,而是盡自己的努力去尋找,而外界給他的卻是更大的打擊。他他首先找到了警察,希望警察給予援手,但是民警告訴他 “失蹤人口24小時以后才能立案”,到后來去了派出所,民警讓登記后一句“回去等著吧”就打發(fā)了事,田文軍只能無奈的回去另想其他方法,之后房東不愿再租房給他,當田文軍說怕鵬鵬自己回來看人換了不知道怎么辦時,房東直接一句“不是這樣早就把你轟出去了”不禁感嘆世態(tài)炎涼。找到媒體,媒體記者卻說沒有時效性而拒絕發(fā)布尋子公告。田文軍憤怒的喊道“你們連一條狗走丟了都登報,我孩子丟了都不給報”讓人心酸。之后在網(wǎng)上發(fā)布視頻、到處發(fā)尋子啟示,招來的卻是無數(shù)的行騙電話,為了渺茫的希望去河北尋子還險些喪命。直到加入“萬里尋子會”,一個有著近乎傳銷偏激思想的尋親組織,為他們的尋子之路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和思想上的支持,同時消耗著他們的生命。最終田文軍通過好心人找到了鵬鵬,回頭再看田文軍的尋子之路,他是幸運的,如果沒有好心人他們將一直在痛苦的深淵中尋找直到耗盡自己的激情與生命。
2 生與養(yǎng)——誰才是父母
生育和養(yǎng)育,哪個更重要?這是一個很難有結果的倫理問題,當在生身父母與有養(yǎng)育之恩的父母之間進行抉擇,應該如何取舍呢?
失孤父母的苦難不僅是尋子之路的艱辛,當那些失孤父母受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孩子時,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已經(jīng)不認識自己了,被拐賣兒童因為年齡小,已經(jīng)忘記自己的生身父母而只認養(yǎng)育父母。失孤父母想要找回孩子,孩子卻不再相認,強行帶走孩子反而給孩子再一次與父母分離之苦。電影中當田文軍夫婦找到分別已久的鵬鵬時,鵬鵬已經(jīng)不認識他們了,而“鵬鵬”也已經(jīng)改名為吉剛了,當田文軍“搶”回吉剛的時候,吉剛一直在喊養(yǎng)母李紅琴“媽媽”,在派出所時,吉剛主動說的唯一一句話就是我媽(李紅琴)呢,家里沒人妹妹(吉芳)該餓肚子了,可見,吉剛早已經(jīng)把李紅琴家當成是自己家而李紅琴就是自己的媽媽。之后田文軍夫婦把吉剛帶回城市,讓吉剛上學,吉剛都沒有再對田文軍夫婦喊一句爸爸媽媽。而吉剛也一直封閉著自己的內心,在學校介紹自己時也是說出田文軍夫婦想要聽的話,仿佛一瞬間長大了一樣。只有在孤兒院找到吉芳時才敞開心扉,表達想念媽媽(李紅琴),也同時安慰小吉芳不要想念媽媽。在吉剛的內心中那個從小養(yǎng)育他的那個人才是自己的媽媽,而這個突然出現(xiàn)的生身父母反而陌生。
另一方面,對于養(yǎng)育父母來說,親生父母把孩子帶走是不能接受的,養(yǎng)育父母并不知道孩子是拐賣來的,而且對孩子付出了大量時間與心血,除了非親生以外就已經(jīng)是自己的孩子。電影中養(yǎng)育父母李紅琴對吉剛的愛沒有絲毫輸于生身父母田文軍夫婦,甚至有些方面超過了田文軍夫婦。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橋段,先是田文軍在發(fā)網(wǎng)絡尋子時最后說的一句話“買了鵬鵬的人家,對鵬鵬好點,不要讓鵬鵬吃桃,鵬鵬吃桃過敏”后來,當田文軍把吉剛帶回去,李紅琴來看吉剛的時候說了同樣的話“對吉剛好點,不要讓他吃桃,他吃桃過敏”聽完這句話抱著吉剛的田文軍一愣,相信李紅琴這一刻他是理解的,當自己的孩子不得不離開時,最后的一句囑咐也是想讓孩子能過的好一點不受苦。無論是田文軍還是李紅琴,他們對孩子的愛是一樣的,正如無數(shù)的父母對孩子的愛,這個孩子即是生身父母田文軍那個寶貝疙瘩鵬鵬,也是養(yǎng)育父母李紅琴的心頭肉吉剛。
3 思考
在現(xiàn)在社會,隨著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不知道為什么拐賣孩子越演越烈,甚至越來越多的人都不愿意去福利院去領養(yǎng)一個,而直接去花大價錢去買一個明知是被偷的孩子。在家庭層面來說,好多父母為了掙錢,都疏于和孩子的相處和管教,孩子最親密的人就是父母,而沒有了父母的陪伴,孩子是很危險的,假如都對孩子多一些陪伴和關懷,多一些責任,那是不是就不一樣了呢?在社會層面,如果能對丟失孩子這樣的事情能在做特別的應對,在利用網(wǎng)絡傳播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快的途徑是否為更快的找到丟失的孩子多一些希望呢?
電影里吉剛是幸運的,起碼他遇到了一個和親媽一樣對他好的媽媽,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有多少沒有像他是這樣幸運的呢。這個現(xiàn)實問題是值得我們去好好的思考的。心理學家說“人的一切社會行為都是在社會環(huán)境影響下,通過對示范行為的觀察學習而得以形成、提高或者加以改變的”。人的情感和認知在多種情況下都會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都會有從眾心理。電影既來源于現(xiàn)實又高于現(xiàn)實,我們應該呼吁廣大群眾都積極的參與到打擊拐賣的行動中去,用大家的力量去挖掘那些不利的事情,進而的也去引導那些想要犯罪的人,都積極的參與公益的傳播,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