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彥霖
摘 要:在近代中國的發展路程當中,一直充滿坎坷與困難,特別是在清末民初時期,伴隨著西學東漸的春風,君主立憲等社會思潮大量涌入我國,加之國家時局內憂外患,社會階層分化速度越來越快,清政府中的立憲派為實現自救自上而下發起了立憲運動,此次改革對當時中國的政治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作為近代中國不可忽視的一群不可忽視的人——士紳也順著歷史的潮流進行新的改變。本文將在此背景下,簡要分析研究清末立憲運動前后的士紳政治轉型。
關鍵詞:清末;立憲運動;士紳;政治轉型
1 清末立憲運動的簡要概述
立憲運動也被稱之為大清預備立憲,是中國清政府在繼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之后的第三次大型改革,時間為1905年至1911年,共經歷短短六年。當時清政府通過采納載澤等出國考察立憲大臣的意見,決定實行君主立憲政體,在發起國會請愿運動之后迅速召開國會、頒布憲法。立憲運動的根本目的在于將清末民初的中國轉變為類似德意志帝國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雖然立憲運動失敗了,但其對后期的辛亥革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同時,在此次立憲運動當中,科舉制度被廢除,新式學堂與留學生相繼出現,這也為后期徹底推翻清政府統治培養了重要的力量。
2 清末立憲運動前后的士紳政治轉型
(一)、政黨基礎的同志會
在國會請愿運動被分化之后,代表團也隨之瓦解。但此時,政黨尚未正式形成,士紳在此過程中充當了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角色。以孫洪伊、王法勤等人為代表的士紳,將原來的代表團進行改組并暫定為同志會,同時向全國各省致電請愿成立分會,主張將憲政繼續發展下去,此時以政黨為基礎的同志會將“國利民福”作為其共同奮斗的口號[1]。在《同志會通告書》的發表之下,同志會具體提出政府需要盡快建立責任內閣,并將其作為推行新政的主體;同志會需要直接參與憲法擬定,避免憲政編查館的工作人員直接照搬日本憲法,導致憲法無法與我國真實國情相適應;此外還需要開釋黨禁,這也是立憲的根本前提。政黨組織是立憲國家的基礎要素,只有將黨禁令撤銷,才有可能真正落實立憲;最后同志會要求能夠通過與各地進行聯合普及憲政知識,使得國民都能夠了解憲政。但由于受到清政府的高壓,同時資政院當中,各議員較為分散且長期處于無主持狀態,制定的決議沒有任何實效性,因此導致成立同志會的愿望破滅。
(二)、憲友會建立
雖然同志會未能成功建立,但此時許多國內人士對政黨有了一定了解,更有部分人士指出現階段中國的當務之急就是建立憲法,確定立憲國精神。因此在1910年底,由孫洪伊牽頭,帝國統一黨準備草擬黨規、黨章并正式籌備政黨。至辛亥五月,各士紳階級人士均清醒認識到清朝政府必將走向衰亡,因此不再對其抱有希望,選擇將帝國統一黨改組成為憲友會,并提出符合其政治理念的政綱,其一是需要充分尊重君主立憲制;其二是需要督促聯責內閣并將行省政務進行重新梳理;其三是需要大力發展社會經濟并推崇尚武教育,講求國民外交。大部分憲友會成員為士紳階級,因此其也將憲友會定義為民黨,推孫洪伊為民黨領袖。憲友會通過發表宣言鼓吹憲政,與清政府做抗爭,認為只有憲政才能挽救中國,而這一設想是否符合中國當時的政治發展的實際需求還不得而知,但憲友會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救亡圖存的效果,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三)、武昌起義
辛亥十月武昌起義的爆發,各界士紳人士紛紛聚集,在孫洪伊、王法勤等人的號召下鼓動起義,幫助吳祿貞實現光復,但最終以吳祿貞被謀殺而被迫告終。隨后在重重壓力之下,清政府被迫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同時頒布《憲法重大信條》。但為時已晚,各省已紛紛獨立,孫洪伊等人再次準備起義,然而最終起義卻失敗。后期受陳其美的邀請,孫洪伊等人奔赴上海支援武昌起義并鞏固革命成果。1912年元日,孫中山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并頒布《臨時約法》,國會成立[2]。宣告清政府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此時共和民國同時具有革命與立憲兩種身份,而以孫洪伊等為代表的士紳仍然在為立憲努力奮斗。在這之前,清廷統治者雖然看似表現出對憲政的努力,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其沒有立憲之意,其所倡導的立憲本質也是假借立憲之名鞏固自身統治,因此士紳等最初維護政府的立憲改良派必將走向滅亡,而在民國成立之后,各種政見、政黨活躍于政治舞臺,立憲之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四)、成立政黨
后期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由袁世凱就任,這也使得君主立憲政體徹底破滅,中國的政治舞臺又一次發生轉變。在民國剛剛成立之初,共和建設討論會成立,將“穩健進步”作為與會宗旨,目的是創立“堅強之政黨”。后期孫洪伊認為政黨應是政見與精神的高度結合,因此逐漸與共和建設討論會的成員產生分歧,同年三月共和統一黨成立,內閣組織、政黨合并事項被提上日程。1912年8月,宋教仁將統一共和會、同盟會等各派系進行合并改組統稱為國民黨,并將共和與一黨、國民新政等五大黨團合并統稱為民主黨[3]。后期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并緝拿孫洪伊等人,其被迫開始逃亡生活。隨后孫洪伊開始與國民黨人合作,著手進行反袁活動擁護共和。從本質上來說,官紳立憲的目的在于穩定國內局勢,消除國家內部的黨患并抵御西方列強的欺辱,因此其在立憲過程中以穩字當頭;而士紳利益與皇權之間失去了平衡,為了想要能夠直接獲得參與政權的途徑,因此迫不及待想要立憲,但士紳盲目迷信西方憲政、沒有將立憲與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因此使得立憲之路困難重重。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清末民初時期,國家政局風云變幻,在此背景下,一大批關心國家、積極參政的士紳們開始走向政治轉型路徑,他們紛紛提出“立憲”口號,希望通過建立憲法緩解當時中國內憂外患的局面。這一構想具有一定的積極性,對推動我國政局變革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客觀上推動了民主化進程。但是士紳自身階級的特殊性和固有的保守性有使得其有一定的局限性。立憲即是救國也是守護自身利益,所以在后續中國社會的發展潮流中會演化成了不用的流向。盡管存在諸多不足,真正的民主共和還需要更多的政治家前仆后繼地進行求索和探尋。
參考文獻
[1]唐云路,清末立憲運動前后的士紳政治轉型[D],復旦大學,2016
[2]李景東,論晚清立憲運動期間士紳政治轉型[D],山東師范大學,2015
[3]劉麗,胡槿,杜華,淺析士紳在清末立憲運動前后的政治轉型[J],近代史研究,2015,05:31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