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永
隨著世界經濟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將人的智慧創造成果轉化為財富已經成為全社會發展的核心問題,知識產權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核心競爭要素。對于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來說,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減少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的重要手段。
1 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20年中,我國陸續公布了一連串知識產權法,并很快建立了知識產權法體系。1982年8月,全國人大通過了《商標法》,1984年3月通過了《專利法》,1990年9月通過了《著作權法》,1993年9月通過了《不正當競爭防治法》,為了強化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中國與1980年6月正式加入了世界知識產權機構,并簽署了有關工業財產保護的《巴黎公約》、有關國際商標注冊的《馬德里公約》、有關文學及藝術保護的《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等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公約及協定,2001年12月正式加入WTO。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的通知》。隨著一系列法律政策的實施,在我國逐漸形成了鼓勵發明創造、尊重知識、開展公平競爭的積極氛圍。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數據,2015年我國發明專利年度申請受理量首次超過100萬件,達110.2萬件,同比增長18.7%,連續5年位居世界首位,授權發明專利35.9萬件。其中國內發明授權26.3萬件,比2014年增長了10萬件,同比增長61.9%。我國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6.3件,圓滿完成“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
2 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包括專利、著作權、商標、商業秘密、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在內的完整的法律體系,但是在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方面還存在需要完善的方面:
1.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比較薄弱。 企業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我國企業每年取得省部級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有幾萬個項目,而申請的專利數卻不到10%,企業較為重視有形資產的保護,卻忽視了其作為無形資產的保護,從而導致我國每年有很多知識產權被“搶注” 。所以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已成為企業家的共識,加強企業知識產權法律保護也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原動力”和“分水嶺”。目前,我國缺乏一套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知識產權保護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法律、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如山西老陳醋商業秘密泄露事件的發生;云南白藥、景泰藍、宣紙等民族絕技的泄密,國內大量的知名商標在國外被搶注。由于知識產品的特殊性,公民對這種無形財產歸屬與占有的判斷,很難做到像對待有形財產那樣有一個直觀的感覺,人們對知識產權保護還普遍缺乏一種較為清晰的認識”。
2、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完善。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依靠國家權力機關的立法行為強制推行的結果,并沒有使我國企業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產生切身的體會和積極的要求。知識產權保護立法與執法水平有待改進 首先,知識產權執法效果還不甚理想。知識產權執法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瓶頸和軟肋。我國現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處在一種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之下,在中央政府層面主管知識產權事務的機構有七八家,這直接導致了執法過程中效率和相互協調性的缺乏。另外,知識產權保護信息的公開、披露也無法實現及時和到位。為此,我國應該建立一個統一高效的知識產權行政機關。 其次,我國知識產權立法上存在較為嚴重的分散、沖突、缺乏統一性的問題。已有的《專利法》、《商標法》和《著作權法》等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也有著共性的內容。但是,由于各部法律實施的時間不同,因此它們在制定目標、司法和行政保護范圍和力度上存在著差異。同時,對于專利、商標、著作權之間的交叉問題應適用何種法律也沒有較為完善的具體規定。另外,由于高新技術不斷涌現,許多無形財產已經超出了原有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所涵蓋的范圍。在這方面,我國立法尚顯滯后。
3、國際知識產權壁壘的嚴重制約。中國對外貿易面臨兩大困境:一是對外貿易發展受困于知識產權。今年來我國頻頻受到美國關稅法“337條款”的指控,據“337”調查普遍排除令規定,一家敗訴,連同該國其他生產該產品的企業同樣也要退出美國市場,因此具備極大的殺傷力。統計數據顯示,從2007年到2015年3月,美國共發起“337調查”362起,其中,涉華案件多達152起,占比42%。設及聯想、中興、華為等大批企業。二是對外貿易發展缺乏知識產權支撐。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貨物貿易國,但產品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支持,缺少有高附加值和競爭力而不享有國際競爭優勢,知識產權將中國的比較成本優勢的利益轉移給了發達國家。
3 加強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具體措施
在國際貿易過程中,各國都非常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法律保護制度,來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對我國而言,知識產權保護是一個涉及面較廣的系統工程,雖然我國政府在這方面也制定了相關的法律制度,但真正從國民意識上重視知識產權問題還需一個過程。就目前看,應該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加強應對國際知識產權的挑戰。(1)政策傾斜,資金扶持。政策上要從籠統扶持轉到重點支持專利項目上來,特別是那些高科技專利項目,建設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民族工業群體。(2)加強立法,完善法律。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制定要以鼓勵創新、優化環境為宗旨,進一步形成既與國際接軌又符合我國國情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3)要積極參與國際知識產權規則的制定和完善。現行的有關國際知識產權規則,是在發達國家主導下制定和形成的,因而側重點是保護發達國家利用知識產權,進行技術壟斷追求高額利潤,從根本上上說是不利于我國的,我國應利用當前國際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的不斷上升的有力條件積極參與修改、制定、完善國際知識產權規則。
2、加強國內知識產權保護意識。(1)應結合國家經濟發展的區域布局,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合理的安排。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相關領域,應盡快掌握核心技術,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同時進行必要的知識產權保護。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指引下,知識產權制度應與國家的文化、科技、產業、外貿、教育等領域的政策相互配合,并在有關政策出臺時,及時增加知識產權條款。在投資方面,國家應該細化與研發相關的財政收入,并且創立創新扶持基金,鼓勵企業開展創新活動;在科技方面,要加強對發明創造者的知識成果保護工作,明確產權所有,加快優秀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在文化方面,應嚴格制定文化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打擊仿制,鼓勵文化創新,促進文化版權化以及優秀文化產品的市場化;在對外貿易方面,應實現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調整進出口商品結構,大力促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2)通過提高侵權賠償金加大對侵權責任方的懲罰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同時,提高企業以及公眾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使地方政府意識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有助于外資的引入和地方經濟的發展,從而有效遏止地方保護主義。(3)重視人才,培養人才。科技以人為本,人才是國家的第一資源。國家間的競爭實際上是人才的競爭,誰占有的人才越多,誰就能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取得勝利。近年來,跨國公司已經加大了對中國本土人才的爭奪,中國企業如果還不加強對人才的重視,將會失掉企業未來發展的動力源泉;同時,企業還應該加快深化自身的人才制度和結構變革,培養自己的人才隊伍。
我國不是一個知識產權強國,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我國的知識產權戰略應確定適合中國國情的知識產權制度,確定合理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以利于自主創新,最終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最終實現民族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