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網絡時代的領跑者,網絡系統已經深深的嵌入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網絡空間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激發了社會前進的動力,網絡的開放性、全球性給美國社會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這種人人唾手可得的、超越地理空間局限的信息聯通能力背后卻隱藏著不可小覷的安全隱患。因此,網絡空間對美國社會生活的影響,是機遇與威脅并存的。
1 政治
進入網絡時代,美國國家、社會的正常運轉嚴重依賴網絡,網絡空間自然也就成為了政府治理社會、維護統治的新空間。在網絡空間的影響下,網絡使政治活動的參與者劇增。在當今全球信息時代的背景下,網絡信息傳播相比傳統的通訊手段,傳播范圍更廣、傳播速度更快、傳播媒介更少,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有能力、有機會獲得來自于信息的“軟實力”。個人和私人組織,從公司、非政府組織到恐怖分子,都有權力在世界政治中發揮直接作用。信息的傳播意味著權力分布將更廣泛,非正式網絡將削弱傳統官僚體制的壟斷。網絡時代的信息傳播速度和開放性使政府對信息的控制能力大大減弱,因此越來越多行為體登上政治舞臺,世界政治不在只是政府的領域。曾經美國合法公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方式可能是一張選票、一次游行或者一場聽證會,社會個體對政治的影響微乎其微;而如今,不論是本國公民、私人團體、公司財團、國際組織乃至恐怖分子,都能夠通過一部具備上網功能的手機或是一臺接入了網絡系統的計算機,來實現對美國甚至國際政治的影響,這種影響力相較之從前可以達到成百上千倍的提升。門檻的降低給美國公民帶來了政治參與度、公平性、透明度提升的益處,但對于美國政府來說卻意味著權力的流失、政治環境安全性下降等諸多威脅。因此,政治參與者的增加給美國政府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其謀求世界霸權的目標在網絡空間里阻礙重重。
其次,網絡使國家主權的維護面臨新挑戰。國家主權的覆蓋范圍是隨著人類活動空間的更新而拓展的,當網絡空間成為了全人類新的活動空間,國家主權自然會輻射到網絡空間中去,這部分在網絡空間里的國家主權就是網絡主權。相較于傳統的陸、海、空三個有界線的主權空間,網絡空間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無邊界性。如今的信息網絡幾乎覆蓋了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信息的飛速傳播早已擺脫了地理空間的局限,跨越國境的信息流動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因此政府對信息的控制管理能力也隨之下降。網絡主權分散在廣袤無邊的網絡空間里,這種分散性使政府的管轄鞭長莫及,國家統治的權威因此被削弱。網絡主權的產生不僅是國家主權在網絡的延伸,更是對傳統的絕對化主權觀念的一次巨大沖擊。在網絡空間這個全球化的、無國界限制的、近乎無限大的空間里,信息的流動承載著網絡參與者的意圖在國家間自由穿梭,這個過程得益于網絡的開放性而無需經過主權國家的批準。這就決定了在網絡時代,各國主權在網絡空間里相互交織滲透,美國政府不再能夠像維護傳統主權那樣在網絡空間實現絕對的管轄,因為這個信息流動的虛擬空間無法劃定絕對的國界,“網絡疆域”也只能是相對的存在。因此,無論是網絡主權的分散性還是網絡主權空間的相對化,都將帶來國家主權流失和淡化的新問題,增加美國在網絡空間維護國家主權的難度。
2 經濟
網絡時代,網絡經濟已經成為了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推手。網絡經濟引領的產業結構調整,使美國國民經濟向高級化、信息化的方向進步,對美國經濟增長起到了越發積極和重要的作用。美國重要經濟行業,包括能源、銀行與金融、運輸、通信以及國防工業等的安全和正常運營都以網絡空間、工業控制系統和信息技術為基礎,一定程度上講,網絡空間掌握著美國經濟的命脈。同時,信息產業作為網絡時代的產物,它的興起對美國經濟的貢獻也十分重要,蘋果、谷歌、思科、甲骨文、雅虎等國際化的互聯網公司都是信息產業的領跑者。得益于網絡購物的便捷、性價比等因素,電子商務迅速成為推動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的生力軍。2012 年,美國電商銷售額達到了 2310 億美元,Forrester預測,這一數字到 2017 年將變為 3700 億美元。屆時,美國電商的銷售額將達到全部零售行業銷售額的 10%。
網絡給美國經濟帶來的不只是機遇,隨之而來的還有新型的經濟安全威脅。在網絡與經濟相互融合的社會背景下,維護知識產權所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在網絡空間中信息的共享是網絡參與者的自由,但這種共享若沒有信息制造者的授權便侵犯了其知識產權,這種網絡信息固有屬性與網絡參與者合法權利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網絡經濟的發展。除此之外,網絡空間的盜竊問題也日益嚴重。網絡空間具有隱匿性和開放性的特點,流經或存儲于網絡空間的資金以及商業秘密面臨著被攻擊和竊取的危險。網絡盜竊的特點是犯罪成本低廉而且不易追查,加之一些國家把先進技術和商業秘密的竊取看作是實現跨域式發展的一種手段,這就使其成為了經濟安全乃至國家安全所面臨的最嚴重威脅之一。至于網絡空間給美國經濟帶來的最大威脅,應屬能源、金融、運輸、通信等關乎國家命脈的經濟行業對于網絡系統的依賴,美國將整個商業帝國建立于脆弱的網絡系統之上,隨之產生的也必將是國家經濟的新的脆弱性。
3 文化
在網絡時代,世界各國的文化互相交流、飛速傳播,人類對于世界認知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了質的飛躍。文化是軟實力的組成部分,而軟實力是權力的一種形式,當網絡空間與文化發生碰撞,就引發了一場國家權力在精神領域的博弈。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傳播于網絡空間中各式各樣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吸引著不同的人、支配著不同的群體。因此在美國文化不斷向有文化差異的國家人民施壓的同時,美國公民也時刻接受著他國文化的熏陶,文化的網絡化既是美國通過意識形態、價值觀擴散提升軟實力的機遇,又是美國文化面對世界文化沖擊不可回避的挑戰。
在網絡空間賦予的文化大融合的世界環境里,國家文化的強勢必將提升國家的軟實力,軟實力的提升必然帶來更大的權力。假如一個國家的文化被世界廣泛接受,成為主流文化,其價值觀支配了國際政治秩序,那么這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必然能夠居于領袖地位。因此,美國作為網絡強國,最有能力通過網絡手段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傳播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實現文化強權。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說過:“我們要利用互聯網把美國的價值觀送到中國去”。這句話就表明了美國企圖依托網絡空間實現文化強權,用文化軟化對手,為潛在的軍事行動或者商業活動做鋪墊。這種文化滲透就是通過網絡空間將諸如影視作品、音樂、書籍等文化載體傳播到其他國家,或者直接通過網絡社交平臺在他國宣傳美國文化的手段來實現的。因此,網絡與美國文化的結合帶給了美國政府一個新的實力擴張的平臺,對別國的文化安全形成咄咄逼人之勢。
綜上所述,美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在網絡空間出現之后產生了一定的變化,這種變化有積極的方面,但是也存在潛在的威脅。網絡信息傳播突破了時空限制,當網絡把美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連成一個密切關聯的體系時,整個國家的安全牽一發而動全身。網絡安全逐漸成為了美國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成為了美國重要的國家利益。
參考文獻
[1]【美】約瑟夫·奈,王吉美(譯),《權力大未來》,中信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2]余麗:《美國互聯網戰略及其對中國政治文化安全的影響》,《國際論壇》,2012年3月第14卷,第2期。
作者簡介
李潔明(1991—),男,河南省洛陽市人,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員,研究方向:美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