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公益訴訟機制的建立,被認為是我國環境保護法和環境訴訟體制的巨大進步。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修訂了《環境保護法》,進一步明晰了環境公益訴訟方面的規定,對于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建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在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中,原告主體的確立,是制度建設的關鍵環節,把村委會納入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主體,將有利于推動我國環境訴訟的進程。
關鍵詞:環境公益訴訟;基層自治組織;原告;主體資格;環境保護
新修的《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下列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對于環境公益訴訟主體的確立,對于環境公益訴訟的推進,均有積極的作用。2015年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之第二條規定:“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以及基金會等,可以認定為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規定的社會組織。”至此,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主體,基本可以歸納為三類:公訴機關,環境行政部門和環境公益組織。在新環境保護法修訂的過程中,學界對于是否把個人和其他類型的社會組織也納入環境公益訴訟主體的范圍有過提議和爭論,但最終都未被新環境法認可。根據我國環境污染治理的客觀情況,村委會作為廣大農村的基層自治組織,在農村環境監督和治理上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賦予其環境公益訴訟原告主體的資格,有理論和實踐意義上的必要性和諸多優勢。
1 村委會成為環境公益訴訟原告的必要性
1.1 農村環境污染的客觀形勢嚴峻
伴隨我國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型,農村的環境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農業生產中農藥和化肥的污染,鄉鎮企業生產的污染,以及城市污染對農村環境的影響,都對農村人口的健康產生了影響。這些污染通過大氣、水和農作物又會對城市的環境和人口造成惡劣影響。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是一個復雜而急迫的命題。
1.2 環境公益訴訟原告主體對農村環境污染監督的薄弱
我國基層公訴機關承擔著大量的公共職責,對于鎮以下的農村的環境問題很難有十足的精力去顧及,環境行政部門的重點是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城市污染事件,環境公益組織對于偏僻的農村,因為缺乏社會關注度也缺乏必要的熱情。所以農村環境污染的監督是薄弱的,廣大農村人口的環境權利是需要有責任能力和責任熱情的主體去維護的。
2 村委會作為環境公益訴訟原告的優勢
2.1 村委會本身具有環境管理的職責,具有合法性
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八條第二款規定,村民委員會依照法律規定,管理本村屬于村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財產,引導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本條法律規定了村委會對于村集體所有的環境具有“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職能。村委會根據這種職能去發起環境公益訴訟,在法律的銜接上不存在問題。
2.2 村委會對于村集體環境利益具有天然的關切,具有維權的積極性
農村環境污染對于當地人口的健康和生產生活有直接的影響,村委會作為村民的自治組織,是直接利益相關者。對于因此而產生的維權具有天然的熱情,不需要附加任何的條件,也不會產生推脫和拖延的問題。村委會成為村集體環境的維權者有其他組織不能替代的直接性。
2.3 村委會數量眾多,覆蓋面廣
村委會是最基層的自治組織,是深入到國土覆蓋區域最廣泛最細致的組織。村委會作為農村環境的監督者和維權者在范圍覆蓋上沒有遺漏,相比于數量有限的環境公益組織,相比于公務繁重的公訴機關和行政級別較高的環境行政部門有壓倒性的優勢。
3 村委會在環境公益訴訟與環境侵權訴訟中的不同作用
根據《侵權責任法》和《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規,在村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財產范圍內,發生環境污染侵權案件,村委會是適格的原告主體。即,村委會作為環境權利的直接利害關系者,是具有環境私益訴訟的原告資格的。那么為什么還有賦予其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主體資格呢?原因有主要有二:其一,環境公益訴訟可以對即將發生的環境污染進行起訴,具有預防性。可以補充環境私益訴訟只能在污染造成實際的損害之后才能提起訴訟的不足,為農村環境的保護提供更全面更及時的保護。環境公益訴訟所獲得環境修補基金,也是環境侵權訴訟不具備的一個優勢,可以更有效地在事后為農村環境的改善,提供方便。其二,環境公益訴訟的對象要比環境侵權訴訟的對象廣泛。環境侵權訴訟一般只對造成環境污染的行為人進行追責,而環境公益訴訟可以對具有相關監督職能但不作為的行政部門進行起訴,可以更有效地督促我國環境監督與保護公權力主體履行職責。
村委會目前還不是環境公益訴訟原告的適格主體,但是隨著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需要和環境立法的進一步發展,筆者相信,村委會終將成為環境公益訴訟的積極推動者。
參考文獻
1、馮汝,確立村民委員會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社會與法律基礎[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70-75.
2、李義松,蘇勝利.環境公益訴訟的制度生成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1(4):88-96.
3、徐淑琳.論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原告主體的構建模式.[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4(11).
4、任世丹.美國的生態損害賠償制度[J].世界環境,2010(3):62-64.
5、蔡守秋.論環境公益訴訟的幾個問題[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3-8.
作者簡介
馮月朋(1988-),男,山東煙臺人,濱州醫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法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