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訓安
摘 要:“一帶一路”即陸地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是國家關于經濟發展和國際周邊合作的頂層戰略。在地方政治改革、經濟體制變形和文化延伸方面,“一帶一路”的實行極其需要地方志作為其改革與開發的綱領性文件。因此,地方志對“一帶一路”的實施進程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地方志文件,涵蓋了一個地區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全部內容。其關于歷史、地理、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豐富內容是該地區發展不可或缺的參考性文件。鑒于“一帶一路”的廣泛性進程,由于地方志文件提供的這些寶貴的材料,地方志文件對領導階級對某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情況的考察、發展趨勢分析和政策制定指導性作用。筆者就次粗略談談地方志服務“一帶一路”的路徑和方法。
1 “一帶一路”簡介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的實施和運行主要是建立在我國與周邊國家達成的合作機制上,并且通過這類平臺,積極地推動經濟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打著和平發展的口號,承載古絲綢之路的文化歷史,達到共同打造政治關系融洽、經濟發達容和、文化包容性高的目的。
身處21世紀的世界,各國均面臨陸續出現的經濟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世界經濟因此停滯不前、發展緩慢,因此國際貿易、投資、融資規則和格局都需要被仔細斟酌和考慮,并且每個國家本身也需要對本國情況作周全認識,國際間的多邊貿易和格局也須醞釀。共建“一帶一路”不僅順應了這個時代經濟全球化、地球村的潮流,而且呈現出來的開放合作精神對全世界的自由的、開放的貿易體系的維護將會促進各國經濟發展和經濟繁榮,更是世界經濟正能量的體現。
共建“一帶一路”的目的在于聯通亞歐非大陸以及附近海域,使得沿線貨架的互助互聯的伙伴關系得到建立和加強,最終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復合型的合作網絡,沿線各國的發展實現多元化、自主化、平衡化、可持續。“一帶一路”建立的這種合作網絡將促進亞歐非國家發展戰略的互接和融合,發掘沿線國家的市場潛力,提高“看不見的手”對消費和投資的帶動力,提供大量創業機會和就業崗位,此外激發沿線各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使得他們過上幸福安康、互信互尊,共享和諧安寧的生活。
“一帶一路”中的路上絲綢之路東漢起自中國古都洛陽,西漢起自古代漢朝首都長安,今指西安。這條大道通過河西走廊,部分包括哈薩克斯坦的中亞國家,和阿富汗、兩伊等西亞國家,最終到達地中海,終止于羅馬,全長6400多千米。這條漫漫長路被視為一座連接古代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橋,其代表性產物就是絲綢。
海上絲綢之路,與路上絲綢之路相對,指的是古代中國與別國進行貿易、交流的海上線路。2000多年前,一條以中國廣東徐聞港、合浦港等港口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貿易網絡。
“一帶一路”經濟區開放后,承包工程項目突破3000個。2015年,據有效數據統計,我國共對“一帶一路”沿線49個國家投資大量物質、非物質財產,投資額度同比增長18.2%。到2015年為止,我國承接關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關經濟活動總額178.3億美元,其中執行金額達到121.5美元,同比增長超過40%、20%。
2 地方志簡介
地方志,是一系列文件和活動的總稱,這些文件和活動包括志書、志書撰寫、志書文化等等。地方志又可以簡稱為方志,它是以一個特定的體系,對某一地區在某一時間內自然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等其他方面和事件全面記載的文獻資料。狹義上的地方志僅指志書,其實它也涵蓋年鑒,年鑒需要按照特別的寫作格式,并且對選材也有嚴格的要求,因此,它具備很高的研究價值。
“一帶一路”地方志記載的內容是一段延續的歷史,并且其內容非常廣泛,真實性高。同時,地方志也具備多學科性的特點,它涵蓋了關于一個地方歷史、文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社會風情、地理等等幾乎所有學科的內容。可以說,一部地方志可以“補史之缺,參史之錯,詳史之略,續史之無”。此外,地方志中記載的大量史料極具研究和參考價值,比如說該地區農民革命、起義等等,是不可或缺的材料。然而,由于地方志是人為編寫,難免帶有一點主觀性,故有時可以找到掩蓋事實的地方,但是這也提供了一個判斷某地區地方志科學性高低的標準。
“一帶一路”地方志記載的對象是該地區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時間范圍涵蓋過去和現在,性質是一部文獻資料。由以上特點不難得到,地方志其實就是一部記述某個特定時空內各個方面的文獻資料。簡而言之,如果這部地方志對該地區的全部已有事跡、自然科學、人文社科等做了詳盡的記載,那么就可以視其為該地區的百科全書。
3 地方志服務“一帶一路”的路徑和方法
(一)文化方面
我國“一帶一路”在促進周邊國家文化發展的角度上倡議建立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并且這項提議于2015年5月22日被成功實現。由西安交大倡議并發起的這項提議,得到了近百所世界各地的大學的回應,尤其是沿線國家的大學。改大學聯盟不具備盈利性、不帶有政治色彩,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國際化的合作平臺,以“共建教育合作平臺,推進區域開放發展”為主題,旨在通過推動“一帶一路”沿線高等教育的發展來達到文化共同繁榮、互補、共學的目的。因此,地方志提供的文化材料是必不可少的。
地方志作為一個地區文化發展進程的記載者,它詳細地記載了這個地區民族風情、文字
和文化演變等等內容。以西安地方志為例,西安地方志內容涵蓋其作為周、秦、漢、隋、唐都城的演變歷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發展情況、特色小吃和方言、宗教、社科文藝等其他含義深刻的內容。西安作為陸地絲綢之路上的閃爍明星,它深廣的文化意蘊和波折的歷史發展進程、特色獨到的民族風情都通過地方志具體地展現出來。
在地方志上詳細被記錄的這部分文字可以作為大學聯盟的討論話題、研究材料、文化交流的背景,并且我國與臨線各國在歷史學、文學等人文社科方面的人才交流、科研合作可以借助地方志上記載的多樣內容,此外,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也可以通過查找地方志上記載的高等教育名校來進行更好的科技交流。
除此之外,由國家網信辦主辦的“一帶一路”網絡文化采風活動,同樣也是促進周邊文化發展的措施。這項活動旨在關注新疆、甘肅兩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情況,以傳承和創新為主題,觀察當地繼承者對非遺的保護工作,故需要對當地文化風情做一個詳細的調研。
以新疆地方志為例子,它羅列了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諸如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瑪納斯”和“麥西熱甫”這3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7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37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以及3000多項地、縣兩級非遺項目。這些內容都極大程度豐富了網絡文化采風活動的活動材料。
綜上所訴,筆者認為地方志對“一帶一路”文化方面的實施具有的作用是提供歷史、人文、教育等等方面的材料,進而豐富各項文化指標項目的內容。為了擴大這方面的作用,本人認為路徑和方法有:
1. 為“一帶一路”國際文化交流提供地方文化資料,如歷史發展、民風民俗等等,這部分內容可以作為交流的材料,進而促進在文化方面國際的周邊合作。
2. 詳細記載在“一帶一路”政策下外來文化對本地文化的影響,譬如中亞地區文化對當地文化的沖突以及影響,這些可以載入當地地方志中為今后的文化政策的實施做好鋪墊性的工作。
3. 提供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方面的人才,譬如說知名大學、知名專家等等人力和物力資源,增加跨國際的文化交流的質量。
(二)經濟方面
我國“一帶一路”政策主要采取了 “中巴經濟走廊-2016中國產能合作友好訪問團”活動。這項活動由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與中國巴基斯坦友好協會牽頭主辦,國際綠色經濟協會組織承辦。這項活動目的在于依據雙贏和互補的準則,促進沿線國家在信息技術、生命科學、能源、材料等高新產業方面的合作,并且建立投資合作機制。
經濟發展離不開各項資源和各種人才支持。地方志文件在這個角度上可以提供不少有用的信息,比如說區域地理優勢、各項產業的發展狀況、交通、物價成本等等。以上海地方志為例,該地方志記載了該地區具有海運、內河航運、空運海陸空三項立體交通運輸優勢,除此之外,上海地方志中關于上海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閃耀城市,它高度發達的金融貿易。人口龐大的市場等等優勢的描述均可為“一帶一路”的經濟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物質材料。
并且,上海地方志中記載的使上海成為十大智慧城市的新聞、報刊、諸如復旦大學、上海交大等名校的人才資源都可以被視為對開貿易開放與合作的重要材料。
此外,“一帶一路”政策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比如說由河南省旅游局和開封市發起的絲路旅游聯盟計劃,這項計劃涵蓋全國30多個省市,大部分屬于“一帶一路”沿線城市。這項計劃的目的在于促進國際間的旅游產業的開發,比如說品牌的塑造、節假日活動的制定、市場和客源的發展,以及大眾傳媒的宣傳等等。
在這里,地方志又可以提供些許旅游資源,以武漢地方志為例,其記載了武漢些許風景名勝,比如說黃鶴樓、東湖、武大櫻花等,這些內容可以作為旅游宣傳的參考。除此之外,地方志中關于武漢獨到的小吃(熱干面、武昌魚等)、戲劇院等也可以作為旅游資源,還有武漢方言、文化教育也是一種精神性的旅游資源。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地方志在促進“一帶一路”在經濟方面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地區交通、金融業發展、自然區域優勢等等資料,此外一定的外資企業狀況也可以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和陸地絲綢之路外資投資發展的參考。為了最大化這個優勢,筆者認為應該做到:
1.地方志為“一帶一路”提供區域經濟特點,比如說地理位置,交通,人口市場等等因素,這些內容可以作為“一帶一路”國際周邊合作的經濟評估點。
2.地方志提供該地區最近貿易發展狀況,比如說外資企業數量,外資投資總量等等。這些材料對于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具有參考意義。
3.地方志須要記載初期“一帶一路”的發展進程和狀況,這部分資料對后續措施的實施具有指導性意義,因為從這部分方志不僅可以發現哪些政策和方規發展的好,也可以挖掘其內在原因,因此有益于規劃下一步政策。
(三)政治方面
“一帶一路”的高效實施需要些許政治改革,比如說我國政府針對經濟發展政策的改革,筆者就亞投行為例。這項措施不僅對各類資源的統籌做了要求,而且政策支持的強化也需要作出相應的變革。一絲路基金就是典型的例子,這個項目通過推動沿線國家銀行機制和儲蓄工作的發展,使得中國-歐亞經濟合作基金投資能夠成為可能。在這個角度上,地方志的作用主要是根據國家相關政策,被調用相關資源和人才,配合政治改革,進而加快“一帶一路”的發展。筆者就寧夏地方志為例,寧夏地方志為了配合這項政策,需要拿出其關于寧夏地區經濟資源、經濟人才、經濟開支情況等等,這部分材料可以作為領導階級的參考依據,針對寧夏地方志提供的實際情況,進行對經濟體制改革。比如說,由于身處于內陸,寧夏地區對外開放和對外資的優惠政策、區域優勢不明顯,那么政府部分應該為本地區量身打造開放的體系,優惠的政策(稅收、水電費等等)。
筆者認為,地方志為“一帶一路”政治改革方向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政治要素信息,比如說人口、經濟政策、福利等,和提供政治變化的歷程,如珠三角地方志記載了經濟區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發展過程,如何從各項政策中獲利的。因此,本人認為在政治方面,地方志可以起到作用的途徑和方法有:
1.提供政策發展的歷史,尤其是關于地區從哪些政策中獲益,哪些政策中損失利益的。這可以為政府進行改革的時候的仔細斟酌提供依據,使得應“一帶一路”的政策變革更加精準。
2.提供政治變革要素,如人口、環境、對何種政策具有契合度等等,這部分資料是政府做政治體質變革和政策制定的要素,只有參考了這部分資料,合理高效的措施才可以被確定。
4 結語
總而言之,“一帶一路”在某地區進行的政治體系變革、經濟發展政策制定、文化延伸考量需要地方志文件提供人文、歷史、地理、經濟、政治等方面的材料。這部分內容如似基石一樣,對領導階級的地區背景考量、相關方規制定和因素測定具有基礎性作用。此外,地方志文件為“一帶一路”前續進程的記錄也為其后續發展提供發展經驗、問題及效果等等方面作用巨大的內容。
參考文獻
[1]劉衛東.“一帶一路”戰略的科學內涵與科學問題[J].地理科學進展.2015(05)
[2]郭明,馮義強.淺析如何落實“一帶一路”重大戰略[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08)
[3]林躍勤.“一帶一路”構想:挑戰與應對[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5(02)
[4]許正,烏東峰.“一帶一路”塑就新經貿關系與三個新常態研究[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2)
[5]“一帶一路”:互尊互信、合作共贏、文明互鑒之路[J].理論導報.2015(03)
[6]金應忠.“一帶一路”是歐亞非的共同發展戰略[J].國際展望.2015(02)
[7]張海燕,梅世昌.統一戰線服務全面深化改革的幾個問題探析[J].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01)
[8]何治江.統一戰線的時代解析[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06)